摘要:在國家大力號召“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時期,中小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已然成為整個市場經濟的主力軍、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中小企業也在關注內部控制建設,制定了一些內部控制措施,但是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內、外部環境競爭形勢的不斷變化,中小企業目前的內部控制管理,已經不能適應市場環境新的要求了。本文通過對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了中小企業完善內部控制的對策,以期能推動中小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問題;對策
當前我國的市場經濟進入轉型期,中小企業面臨的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同時也面臨的各種各樣的風險,企業應完善現有的內部控制體系,加強環節管理,使其更能適應企業內部的發展需要,保證企業運作的良性循環,為現代企業提升競爭力和提高企業管理效率地提供重要保障。
一、內部控制對中小企業的重要性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的有關要求,財政于2017年6月29日正式發布了《小企業內部控制規范(試行)》,自2018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這為中小企業更好的實施內部控制提供了保障,由于市場競爭的愈發激烈和市場環境的變化多端,中小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越發體會到內部控制管理應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內部控制有助于提升企業的經營效率
完善內部控制管理,有助于企業站在全局、戰略的角度去把控企業的整體經營管理,可以增強管理人員的責任心和全體員工的凝聚力,可以系統的幫助企業在治理結構、職責權限、激勵考評、業務活動和發展戰略等各個環節控制活動進行優化改進,將內部控制的要求和企業經營管理體系融合,有利于提高內控建立與實施的實效性,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率,使企業的戰略目標最終能得以實現。
(二)內部控制有助于促進資源合理配置
加強內部控制,能更好地將企業的人力、物力、財力等各項資源進行有效整合,避免企業資源的浪費,保證各項資金資產的安全性,嚴格按照內部控制的規章制度,提高資產的有效利用,降低資金的使用風險,嚴控成本費用支出。
(三)內部控制有助于防范企業風險
加強內部控制,可以及時有效地識別內控管理過程中存在的缺陷,有利于更好的控制各項經營風險、財務風險、市場風險、外部環境等風險,提升企業抗風險能力和風險應變能力,采取適當措施將風險控制在企業可承受范圍之內,保證企業的各項經營活動的正常運行。
二、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
中小企業由于企業規模和人員受限、結構不完整等因素,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尚不完善,在管理過程中理論與實踐嚴重脫鉤,重理論,輕實踐,內控體系成為擺設,致使企業抗風險能力較差,嚴重阻礙了企業的可持續經營發展和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
(一)企業內部控制意識薄弱
第一,對內部控制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中小企業由于經營的規模比較小,在企業發展過程中,企業的管理層往往把注意力放在業務層面,提升企業營收、利潤上,對企業的內部控制環境的管理缺乏足夠的認知和重視,片面地認為內部控制只是財務部門的事情,對企業的內部控制管理并沒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致使企業只重視眼前利益,忽視企業發展的長遠發展,同時企業員工缺乏對企業內部控制的管理的認同感和責任感,致使自上而下缺乏協作精神,內控制度無法真正的落實。第二,缺少專業的內部控制管理人才。中小企業由于規模小,在內部控制方面缺乏專業人才的設置,往往存在任人唯親,一人身兼數職的情況,員工缺乏專業素養,并不了解內部控制的重要性,致使企業內部控制管理混亂,企業內控目標難以實現。
(二)內部控制機制不完善
很多中小企業在內部控制的建設中,往往沒有考慮到經營的各個環節,制定的內控制度措施比較粗糙,或者有些企業雖然制定了很多的內控制度,但內部控制的制度與內部經營活動無法契合,內部控制措施仍存在很多漏洞,缺乏有效的審批機制、決策機制、資金資產管理、財務管控機制,責、權、利劃分不明,存在公司與部門脫節、部門與部門脫節的現象,并未形成適應企業發展的具有實操性內控閉環體系,使內部控制的目標難以實現。
(三)風險評估防范意識不強
企業在實際經營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風險,風險貫穿于整個企業的全業務、全過程、全環節中。同時企業的內外部的風險也在發生不斷的變化,但很多企業仍然缺少風險評估的認識和風險防范意識,很多企業管理者認為風險評估多此一舉,沒有必要過分關注,忽視風險評估、風險控制評價體系的建立的重要性,致使企業不能及時的識別、分析、控制企業的各項潛在性風險,錯失減少損失的機會。
(四)執行力不足,信息溝通有障礙
雖然企業建立了內部控制體系,制定了很多內部控制措施,但是很多制度仍然停留在紙上,并沒有得到有效執行,從管理者到員工經常不遵守制定的規章制度,做事隨心所欲,內部控制制度的執行力差,直接影響了內部控制實施的效果。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與溝通交流,使公司全員上下各自為政,忽視公司的整體利益,全員上下沒有達成內部控制統一認識,使內部控制實施力度不足,內控作用的發揮大打折扣,致使企業的發展戰略得不到有效的貫徹落實。
(五)內部控制監督缺乏有效性
企業內部控制監督的好壞,可以判斷企業內部控制是否得到了有效實施。由于中小企業在人員和規模上受限,使企業很多的崗位設置上存在局限性。由于缺乏對審計重要性的認識,很多企業并沒有設置專門的審計機構,或者直接財務部門來分擔監督工作,企業監督人員往往缺乏專業的審計知識和監督能力,不能及時識別企業的內部控制的存在的缺陷,并做出準確地評價,就不能及時提出改進措施,使企業內部控制監督成為空談,加大了企業運營風險。
三、中小企業完善內部控制的對策
(一)轉變觀念,強化內控意識
中小企業應轉變觀念,認識到內部控制對企業可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性,從管理層開始對內部控制高度重視,通過組織學習其他企業先進經驗和加強專業知識培訓、開座談會、集體討論等方法對企業內部控制深入解讀。應建立人才引進機制,選擇專業的內控人才進行管理,也可根據企業自身的情況內部選拔,并加強對內控管理人員的專業知識的培訓,提升自身及全體員工的內控專業知識的理解,自上而下形成統一的思想認識,樹立全體員工的主人翁精神和團隊協作意識,使企業內部控制的文化建設成為企業相關制度有效實施的重要保障。
(二)加強內部控制機制的建立和完善
內部控制體系的建立是一項系統工程,它從企業的組織形式、企業層面和業務層面對企業的經營過程形成了一整套企業管理機制,使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有章可循,有據可依。企業應建立與企業經營情況相符的內控制度,劃清權責、明確權限,確保各項內控活動無縫對接。第一,企業應加強資金資產管理控制,完善授權審批制度,明確責權利,杜絕舞弊,加大對資金流和各項資產的監管工作,控制資金資產運作風險。第二,加強企業預算管理工作,落實全面預算的管理制度,全員、全業務、全過程開展預算工作,避免“重編制,輕執行”,為企業應對風險評估提供合理保證。第三,優化財務體系,提升財務人員的專業素質,發揮財務部門的監管作用,積極應對經營過程中的各項財務風險。第四,加強對企業經營的整體運營分析,綜合運用好企業在發展戰略、生產、采購、銷售、人力資源、財務等各項信息,對經營過程中產生的風險和不利因素,合理規避,積極應對。
(三)加強對企業風險的管理
企業加強風險的管理可以使企業保持良好的經營狀況、資金流的穩定、資產的安全和企業品牌形象的樹立。首先,中小企業應根據自身的經營狀況,結合市場動態,加強對企業各層級的環節管理,識別潛在風險,積極分析應對把控風險。其次,企業應當建立風險評估防控機制、風險預警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制,強化風險意識,提高對風險的鑒別應對能力,規避企業各項內、外部風險。最后,對企業的風險進行事前分析、事中合理應對,事后總結評價,對風險防范過程中做出的貢獻和應承擔的損失明確責任,獎懲分明,將企業風險控制在企業可承受范圍之內,提高企業的風險防控能力。
(四)完善信息溝通與交流,提升內控執行力度
通暢的信息溝通和交流,可以使實施內部控制實施更加透明,更加有效。企業應該及時、準確的收集、傳遞與企業經營有關的內部控制相關的信息,同時使各項信息在企業的內、外部之間的進行有效溝通,企業應建立信息溝通反饋渠道,可以定期地開展內部控制措施完善的交流會、座談會,為更好地實施內部控制出謀劃策,使全員上下以實現內部控制制度為己任,互相監督,更好地提升內部控制的執行力度,提高經營管理效率。
(五)加大內控監督評價力度,建立獎懲機制
中小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可以選拔和培養內部控制監督的專業人才,加大審計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訓,也可外聘審計機構的方式,加強對內部控制的監督,發現企業內部控制的設計和運行的缺陷,對企業日常的經營活動各環節進行監督,及時發現經營中與內部控制制度出現的偏差,應及時予以修正。企業應該定期開展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的自我評價,建立獎懲機制,提升內部控制監督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企業風險的防控能力。
四、結論
綜上所述,中小企業雖然目前在內部控制管理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困難,但是為了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中小企業應及時轉變觀念,圍繞控制目標,以風險為導向,強化全體員工內控意識,構建閉環的內部控制體系,完善內部控制的措施和各項控制活動,提升內部控制執行力度,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改進,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和動力,提高企業風險防控能力,提升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趙杰.企業內部控制實施與問題應對策略探析[J].財會學習,2019(1):166-167.
[2]郭志剛.新時期中小企業內部控制研究[J].財會學習,2020(3):220-222.
[3]尚春秀.基于風險管理的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問題與策略分析[J].財會學習,2020(2):10-12.
[4]陳敏.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J].財會學習,2020(3):249-250.
作者簡介:
施葉芳,上海翠蜓軒餐飲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