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瀟瀟 姚剛 梁志松 楊正強

摘要:湖北省鶴峰縣連片特困地區,是中央扶貧攻堅的試點區域,不僅社會經濟發展落后,文化、教育的發展更是嚴重滯后,嚴重影響和阻礙了這一區域體育教育現代化的進展步伐。目前,全國各地的音體美教師都存在普遍緊缺的狀況,尤其是隨著國家對于體育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為了更好的促進農村教育的發展和進步,政府制定了相應的對應政策,在2013 年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指出,“就當下嚴峻的兩極分化形式來看,要以中小學為重點全面加強學校體育,深入推進學校體育改革發展”,重點是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和扶持。本文旨在積極響應國家和政府的政策,將“精準教育扶貧”這一良劑發展好壯大好。本文通過采用文獻資料、訪談、問卷調查、邏輯分析等方法,調查湖北省鶴峰縣集中連片貧困各大地區鄉鎮學校體育教師支教現狀,進一步探討和研究在教育扶貧道路上遇到的現實困境并給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連片貧困地區;鶴峰縣;體育教師;支教成效
一、前言
《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中發〔2011〕10號)中明確要加大對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教育、衛生、文化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扶貧攻堅力度。解決集中連片貧困地區農村體育教育遇到的問題已經迫在眉睫,因此,必須深入的了解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學校體育、體育教育的現實問題,強大體育教師以及體育支教老師的隊伍,制定相應的發展對策。截至2015年10月,按照國務院扶貧辦統計,我國尚有貧困人口7000多萬。扶貧當治本,在這一過程中,教育責無旁貸地成為治本的力量源泉。2016年12月,經國務院同意,教育部等6部門聯合印發了《教育脫貧攻堅“十三五”規劃》,這是國家首個教育脫貧的五年規劃,也是“十三五”時期教育脫貧工作的行動綱領。《規劃》提出了力爭實現貧困地區“人人有學上、個個有技能、家家有希望、縣縣有幫扶”。
根據本研究的目的及意義、思路及框架、內容等相關問題,制定調查問卷,隨機抽取鄔陽民族中心學、太平民族初級中學、燕子鎮民族中心學校、走馬鎮民族中心學校、下坪鄉民族中心學校(小學)、鐵爐鄉中心小學、走馬鎮中心小學等7所學校包括4所中學和3所小學,對7所學校的學校領導(5人)、體育教師(42 人)、學生(195人)進行實地訪問和問卷調查。
二、鶴峰縣農村中小學校體育教師支教情況(見表1)
在調查和訪談中得知這七所中小學校體育支教老師總人數是10人,且小學體育支教老師明顯少于中學育支教老師,從這個數據可以看出鶴峰縣農村中小學校體育支教老師師資嚴重不足、集中連片貧困地區教師資源配置非常不均衡。
三、支教體育教師繼續教育、進修情況
表2顯示,在這些學校的體育教師中大多體育支教老師沒有參加過正式的培訓,調查發現學校領導以及當地教育部門對于支教教師的繼續教育關重視程度非常低,普遍存在支教老師支教時間短,沒有參與培訓的必要,學校也大大減少了對體育培訓的資金投入,許多體育教師培訓無非走走形式,根本沒有形成完善的培訓模式,由此看來,當下不管是對支教體育教師和非支教體育教師的培訓及資金的投入都尤為重要。
通過走訪和實地考察發現,鶴峰縣農村體育支教老師培訓機制不健全,培訓的內容寬泛而不統一,上課的課程內容少、考核方式簡單而且傳統,缺乏對貧困地區農村中小學較為全面了解的體育教師,派遣支教的過程比較隨意,派遣學校與支教人員之間沒有良好的協商,往往支教老師的意愿與支教學校不盡相同,更重要的一點是派遣學校和教師存在不固定性,一些剛來扶貧支教的體育老師在執教半年后又被調走,也給學生帶來了極大的不適應性。
四、支教體育教師學歷結構狀況
從表3對中小學體育教師學歷結構的統計表可以看出,碩士研究生學歷的體育教師為0;本科學歷的體育教師共有1人,大專學歷的體育教師共有2人,中專學歷體育教師共有6人,占調查總數的60%,是學歷結構人數最多的一個層次,高中學歷支教體育教師有1人,可以看出,由于學校發展策略的影響,難以給教師提供更好的政策,以至于許多學校的體育教師只有中專學歷的畢業生擔任本學校的體育教師,所以必須加強扶貧支教地區中小學體育教師的培養,提供優惠的進修政策,積極鼓勵他們繼續教育,提高業務素質能力,盡快解決扶貧支教中小學體育教師學歷低、業務素質不高及教師短缺的現象。
五、影響鶴峰縣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師支教成效的原因
(一)經費保障不足
近幾年國家體育總局加大了對扶貧支教的體育扶貧力度,對體育教師學歷配置的要求也加以提升,但是由于鶴峰縣經濟發展落后,交通不便,特別是鄉鎮村落尤為突出,加上學校資金不足,各方面設施投入力度不夠,一些村鎮小學根本沒有開設體育課程或者沒有前來扶貧支教的體育教師。
(二)地理位置及交通狀況不良
鶴峰縣境內地形西北高、東南低,多山間小盆地。平均海拔1147米,是湖北省高山縣之一。最高點是西北部的牛池,海拔2095.6米,最低點是東南角的江口,海拔194.6米,高差達1901米。轄區五里鄉、燕子鎮、鐵爐鄉、走馬鎮等地更是山高水險,尤其在寒冷的冬季,冰雪覆蓋,路面結冰,車馬難行,很多鄉鎮根本不通車只能靠步行十幾里山路進城,條件十分艱苦,同時在2018年前恩施州鶴峰縣被稱為全州唯一一個“三無縣城”。(無高速公路、無紅綠燈、無村鎮公交車)。
(三)城鄉學校體育兩極化
我國城鄉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是目前的基本國情,城鄉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直接導致教育發展的兩極化,也直接影響到學校體育發展的不均衡,以前國家先富帶動后富的發展策略,造成我國目前城鄉二元結構特征明顯,城鄉學校體育發展差距拉大的問題十分突出,鶴峰縣學校體育資源分配不均衡尤其是農村學校體育的忽視導致的落后尤為嚴重,體育支教機制的不健全也給城鄉教育的發展帶來了巨大危機。
(四)場地設施不完善
在走訪的5所初中學校中只有一所初級中學體育場地相對于其他學校配置較為齊全,擁有田徑運動場、籃球場、羽毛球場,其他的小學和部分初級中學根本沒有完整的場地,有些甚至是水泥地或者煤渣跑道代替田徑場和跑道,體育場地器材眼中匱乏,遠遠達不到中小學體育器材配備標準,另外,一些體育器材配備不合理中學體育器材置放在小學,導致小學生完全不會使用,無法運用到正常體育課堂中,籃球、乒乓球、羽毛球開課少,相關器材完全不夠課上分發,教學內容也相當匱乏,由于器材的缺乏導致體育教師在內容選擇上過于局限,個別中小學體育課存在放養式課堂,沒有教學內容,各方面的原因致使體育課上教師沒有提升自我和教好學生的機會,學生也沒有學習技能和體育知識的機會,這直接影響了扶貧支教老師支教時地域的選擇性和穩定性。
六、結論
(1)受地理環境交通因素和體育基礎設施嚴重不足的影響,鶴峰縣經濟發展落后,造成當地支教老師的生活水平與城區學校教師有較大差距,教師的生活和交通成本高,工作、生活和居住條件艱苦,嚴重影響了中小學體育教師隊伍的穩定性,也難以吸引優秀的人才到當地長期支教。支教體育教師無法有質量的完成體育教學任務,但加上許多年輕教師剛從大學畢業,對于鶴峰縣特困地區的經濟狀況、地理環境還不是很適應,對于在艱苦的環境下做好體育教學工作還沒做好充分的準備,通過實地的訪問,有絕大多數的體育教師不滿意自己的工資收入,甚至想要盡快結束支教,盡快離開的想法。
(2)在的培訓模式不健全的情況下,許多體育支教老師得不到參加培訓和學習的機會,導致體育支教老師在教學內容上缺乏多樣性,在內容選擇收到局限,缺乏有創意的教學內容,同時也打擊了支教老師的積極性,使他們不能按質按量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
(3)我國扶貧支教地區中小學體育教師性別比例失調,高級職稱教師偏少,扶貧支教地區中小學體育教師待遇較低且課時量較多,體育教學開課率低,評價方面不夠全面,這些都直接影響著貧困地區的學校體育教育問題,問題突出且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七、方法與策略
(1)加強對湖北省鶴峰縣農村中小學的教育扶貧力度,加強對體育課程開放力度,增加體育教師的進修機會、培訓次數以及加強體育課程教師的培養力度。
(2)通過加大對農村教育經費的投入改善連片貧困地區的學校體育教學環境,完善農村中小學的場地與器材的設備設施,提升農村教師的教學條件和質量,縮小農村和城市的教育質量差距。
(3)完善支教教師的薪資待遇,落實國家方針政策,建立嚴格的監管機制,擴大對農村體育教育的關注,使體育支教從機制、時間等方面趨于穩定。
參考文獻
[1]李婷.教育均衡發展下忻師體教專業扶貧頂崗實習支教的實施效果研究[D].首都體育學院,2018.
[2]高倩倩.高校體育師范生實習支教工作實效性研究[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9(05):48–49.
[3]祝祥晨.體育專業支教生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及應用情況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9,9(18):45+47.
[4]趙夢巖.山東高校體育師范生實習支教的現狀與對策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9.
[5]陳黃嘉.城鄉義務教育課程實施現狀、問題與建議——基于體育、音樂、美術課程實施情況的調查[J].教師教育論壇,2019,32(06):80–82.
[6]楊芮.河南省高校體育院系服務基礎教育研究[D].河南大學,2019.
[7]張華,何玲,王俊剛.扶貧支教在新農村體育服務體系中的作用研究[J].四川體育科學,2017,36(01):116–119+151.
[8]朱偉.西部計劃—扶貧支教地區農村中小學體育教育現狀的研究[D].鄭州大學,2014.
[9]吳劍明,王薇,石真玉,董志江. 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支教實習”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36(05):112–116.
[10]曹榮芳,張寶霞.河北省新農村義務教育下體育師資保障情況的調查研究[J].運動,2010(06):61–62.
[11]石巖,周欣元,汪慶波.我國農村體育支教的現狀與發展探索[J].四川體育科學,2008(04):14–17.
[12]汪慶波.湖北省農村體育支教存在的問題與發展對策研究[J].安徽體育科技,2007(02):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