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教育體制改革也在不斷推進。在小學教學中,道德品質的培養是一個學生最為內在的培養基礎,要想學生能夠更加優秀地成長,道德與法治的培養必不可少。而面對教學新形勢,作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教師,不能一味的沿用傳統教學方式,應學會根據課程發展和學生發展,積極探究創新性的有效教學策略,以提升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質量和水平。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人們對于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有了更為清醒的認識,對學生的素質教育也越來越重視,德育教育在小學日常教學中的比重越來越大。道德與法治教學作為學生德育的重要途徑,也成為當前教育工作者關注和研究的重點。在新的時代發展下,過去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用于學生不斷發展變化的現狀,教師應學會結合課程教學理念的轉變,當前課程教學內容和目標,靈活運用多樣的教學方式,豐富課程教學內容,活躍課堂教學氛圍,使得學生可以積極主動參與課程學習,以切實提高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效率和質量。
一、發揮多媒體的教學優勢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多媒體和網絡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已經越來越廣泛的運用于學科課程教學,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自然也不例外。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通過充分發揮多媒體集視頻、音頻于一體的優勢,將原本靜態性的、文本性的教材內容,以直觀、形象的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這一視聽結合的方式,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使得教學內容變得豐富多彩,使得學生可以積極主動參與課堂學習。
以《青春的氣息青春的腳步》的教學為例,為了是使得課程教學更為豐富多彩,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與家長的配合,將學生從小到大的照片做成一個動畫短篇,讓學生自己主持這一節課程。結合多媒體設備的展示,談談自己的成長感受以及對過去和未來的自己說一段話。通過幻燈片的展示,讓學生可以以直觀形象的感受自身的成長發展。與此同時,借助多媒體也可以讓學生了解其他人的成長,通過綜合的學習借鑒,讓學生逐漸認識到自己應該樹立怎樣的目標,以及開展怎樣的行動去實現這一目標。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能使學生更為深刻的理解課程內容,還可以有效拉近學生與教師的距離,加強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
二、科學合理設置教學問題
新課程標準中更為明確的提出,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與能力。基于這一教學需求,問題情境創設被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視運用。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在全面把握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學生興趣點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和研究教材內容,尋找合適的切入點,為學生適時的提出思考問題,讓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探究,這樣學生的課程參與度提高,教師的教學也能收獲更好的效果。
以《快樂的雙休日》的教學為例,為了使得課程教學能夠緊抓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課程教學進度,為學生進行趣味問題設計。具體來說,在進行教材內容的教學前,教師可以先提問學生:大家每個周末都是怎樣度過的呢?在學生好奇教師的問題,并根據問題進行積極的回答后,教師可以進一步提問:大家理想中的周末應該是怎樣的呢?通過這一問題來了解學生的想法。在學生因為問題而對課程內容產生好奇心后,教師就可以順勢導入新課教學。在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發現教材中所介紹的雙休活動,與自身有哪些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最后在課程結束前,再次帶領學生回憶自己理想的周末,啟發學生進一步思考怎樣將周末過得更有意義?以此使得學生逐漸學會規劃時間。
三、教學注重聯系生活實際
知識來源于生活,最終服務于生活,所以說生活是教學內容的源頭,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也不例外。在進行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做到以教材為基礎,積極向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拓展,注重將教學理論與學生的實際體驗聯系起來,使得課程教學轉變傳統教學中空洞無物的狀態,讓學生可以在自己的認知范圍內,聯合自身的實際生活體驗來多方面理解所學知識,以促進學生對課程內容的吸收和理解。
以《這些是大家的》的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更為形象的理解和掌握學習內容,教師可以布置“校園公物小調查”的活動,讓學生走訪校園,認識學校里的公物,并了解公物的使用情況,通過實踐調查,使學生對愛護公物這一概念產生探究的興趣。又如在教學學生學會感恩時,為了使得學生深切的理解感恩的真實意義和情感,在教學內容安排上,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父母辛勤勞作的場景,或從其生活經歷出發,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感受到父母的辛苦,進而產生感恩父母的情感,獲得感恩這一復雜的情感體驗。
總而言之,小學教育是人生的重要階段,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今后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為了在這一階段有效的為學生滲透道德與法治知識,教師一定要認識到課程教學的重要性,積極創新教學方式方法,提升自身專業技能和專業素養,提高課程教學質量,讓學生真正的實現學有所獲。
參考文獻:
[1]李方.小學道德與法治有效教學的原則與策略[J].新課程(小學),2019(05):137.
[2]劉瑩.小學道德與法治有效教學策略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8,4(17):226-227.
重慶市秀山縣平凱街道中心校?張愛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