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單 余青蓮 李端妮
【摘要】 流傳于湖北省黃梅縣的挑花與四川花溪挑花是作為我國中原地區民間挑花與西南少數民族挑花的重要表現形式的代表之一,其材料運用、造型手法與觀念、色彩搭配與構成形式、圖騰意蘊等反映了本土文化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獨特的地理人文環境里產生的生活習俗、審美趣味及文化精神,其各自表現出的非凡的藝術智慧和獨特的藝術風貌是挑花藝術地域性代表的典范。
【關鍵詞】 黃梅挑花;挑繡;花溪挑花;圖案;傳承
【中圖分類號】J52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43-0039-02
基金項目: 湖北省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湖北民間拼布的傳承與創新研究》,編號:17G117。武漢設計工程學院校級教學研究項目《藝術設計基礎課程教學創新——深化中國傳統藝術文化教育與實踐》。
一、原材料的選擇與運用
(一)底布選擇與布料再加工
湖北黃梅挑花在原材料的選擇上面,多是以家紡的平紋純棉布打底,在70-80年代早期樣式比較單調,基本都是手工棉麻織的素布,90年后期黃梅挑花逐漸有用機織布,共同點是必須是純棉布,挑花所用的絲線早期主要有棉線和蠶絲線,現如今使用人造絲線的比較多。而花溪挑花都需要在素色底布上挑繡,土布用自制自染的土布作為底布,花溪挑花的布料都是當地的植物染過(例如藍靛印染過后的布料可以防止蚊蟲蛀咬,非常實用)的棉麻布料上面再進行挑花;或者在蠟染的底布上挑制、刺繡,所用的線是也是棉麻線和絲線,絲線是當地養蠶的蠶絲做的,其色彩亮麗,一般是經過染制后使用,拿來用在挑花作品中,絲線的質感使針腳細密,其色彩給人華麗精致的感覺。
(二)挑花手法與藝術觀念
兩種挑花的布紋都要求清晰,針腳比普通的要粗一點,黃梅挑花的正反兩面造型中正面呈“十”字型,反面呈“一”字型,講究的是“從哪點出發,就回到哪點”,而花溪挑花有經驗的人走針一般是盲挑,初學者在挑花的時候需要在造型上面“逆向思維”—— “反面看,正面挑”,花溪挑花正面和背面呈現不同的完美圖案樣式這種挑花方式分為兩種:正挑和反挑,正挑是在正面起針開始挑花,圖案從正面直觀的看,技法比較簡單,而反挑是從布的反面開始挑花,圖案從正面看,這種挑花的方式是正挑的一種“反向思維方式”對圖案的理解和運用是一種挑戰,而這種逆向思維的構圖和造型方式也只有當地的挑花能手們才可以熟練的駕馭。兩種挑花都比較注重包邊和細節設計的處理,挑花者們自創一些花型和鎖邊技法,通過各種花形鎖邊將邊緣修整的整齊精致,體現了挑花主人們天生對形式感的完美駕馭。
兩種挑花過程中,繡線做好留有足夠長的單個圖案的長度,如果繡線不夠長就會導致線條銜接的地方留有很多打結的甚至打結不穩而漏針;兩種挑花大多數圖案從中心開始挑制,大部分制作工序人們也習慣性從中心處下針,最后又回到起針處收針,制作過程中不可出現結頭、漏針的現象,民間圖案基本都是挑花主人們在田間地頭或者庭院聚會拉家常的時候創作的,不需要刻意的起稿,圖案都在挑花者的心中構思出來了,他們通過數紗方式就可以直接挑制出來。兩種挑花方式可以歸結為:第一,普遍的單面挑花都是正面挑斜針,反面挑橫針的方式,到了終點再返回,反復重復著正面挑斜針,反面挑橫針,再回到起針的地方正反面的圖案不一樣;第二,雙面挑針第一種有點像十字繡針法,在黃梅挑花中用的比較多的正反面圖案一樣,也是正面和背面統一走斜針,如此反復,挑到需要的長度再往回挑,也是需要再回到第一針就結束,正反面圖案一致;第三,雙面挑花的針法的第二種就是前面提到的花溪挑花正面挑與反面挑的表現形式,正反面圖案不一樣,挑花的針腳跨度比單面挑針要細密一些;花溪苗族挑花除了基本的十字繡針法以外,還有其他的針法—— “小豆花”,其針法挑出的圖案一般用在服飾的袖子部位;“貓爪”形針法挑出的圖案一般用在衣角的部位。 綜合以上幾種針法,十字針比較簡單快捷,能運用在所有圖形符號中,多為挑花入門運用的比較廣泛。
(三)挑花色彩搭配與構成形式
黃梅挑花早期大多數以白底黑線或黑底白線的單色挑,后來多以彩挑為主。人們喜歡在藏藍色布上先用白色棉線從中心圖案入手,先用大量白色挑出圖案的主體骨架,再用彩色絲線填充制其他紋樣。從工藝角度來說,挑花的色彩運用“以熱鬧為先”的基本原則 ,例如,一塊方巾或枕巾主體花紋挑完之后,挑花主人可能會從大面積的色彩開始挑制圖案,而且大面積色彩起挑一般是從方巾中大塊空白處開始,黃梅挑花主要用色有大紅、玫紅、粉紅和淺紅,配以橘黃、鵝黃、中黃。在使用完暖色調色彩之后,挑花主人還會通過點綴些粉綠、寶石綠、藍色等冷色調色彩,形成冷暖結合、和諧統一的色彩形式感;從挑花色彩搭配來說,黃梅挑花的色彩觀念承襲了荊楚文化的特質,大多數喜歡固定使用五種色彩(紅、黃、黑、白、青),黃梅挑花尤喜黑紅二色搭配。 團花造型多樣,有圓形、橢圓形、方形,常用旋轉式、向心式、放射式、對角式等結構,形成圓中方、方中圓、方中方及方圓相結合等多種布局。
花溪挑花的色彩搭配由于地域以及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原因在色彩運用上可以如鮮花一樣美艷動人,又可以如流水般溫柔寧靜,其中隱含著“天人合一”的哲學道理?;ㄏ艋ǖ咨圆噬?,黑色,白色三種,彩色底布配彩色絲線,絲線包含了紅,黃,綠,藍,白等多種顏色,色彩搭配上非常有張力;民間也喜歡用黑色或藏青色底上彩色絲線,色彩對比后會顯得更加明亮醒目;白底一般是沒有染色過的底布,微黃,單色挑花顯得素雅。 花溪挑花以頭巾挑花為例,以中心對稱軸為主,給人一種視覺上的穩定感,分有主圖,副圖,角花等裝飾紋樣,圖案一般以突出主題,邊角輔助的形式呈現,主圖周圍的角花有三角形,方形,圓形等造型形式。這種造型使得整副挑花刺繡主題突出,圖案之間層次感很強,相互聯系得緊密?;ㄏ艋ù蟛糠謭D案構圖嚴謹,圖形符號完整且分布具有規律性,大多是作為裝飾所用,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流行趨勢,在早期,花溪挑花打底大多數是自織的青色麻布,色彩單純雅致,點綴有小面積的色彩,圖案呈幾何造型,樣式呈比較簡答的連續紋樣或者單獨紋樣;現如今花溪挑花的底部、色彩和材質都呈多樣化,例如底部有黃,白,紅,藍,黑等更多顏色選擇,挑花繡線中還加入了十字繡線和毛線,也就是增加了十字繡和現代毛線繡的繡法,圖案的形式更多元化,兩種挑花都是來源于民間,圖案沒有固定格式,圖案格式一般有對稱式構圖、四邊形構圖、對角線構圖,還有散點構圖和正梯形結構,沒有規矩可言,全憑挑花藝人們隨心所欲地增減造型和針數,但又不脫離當地民間自然形成的特有程式,因而產生了獨特的藝術效果。
(四)圖騰的意蘊
兩種挑花都來源于民間生活,都不需要提前繪制草圖,通過數經緯線的方式便可以完成圖案,花溪挑花的形式,色彩,構圖,符號等元素使畫面有空間感,花溪原本就是少數民族聚多的地帶,挑花圖案蘊含了當地人們的生活、習俗、文化傳承、信仰以及審美等方面,圖形符號造型呈現抽象形,抽象的符號通過多年的演變,抓住了事物形象特點,造型根據特點化繁去簡,挑花也傳統式的以當地圖騰崇拜,生殖崇拜為題材,當地多以苗族人居多,“一切皆有靈”的想法,讓昆蟲、鳥、魚等都附有了靈性,植物花卉等也賦予了各種吉祥寓意;黃梅挑花除了有與花溪挑花相同的構成形式以外,還有表達一定故事情節的圖案形式,圖案題材寓意大致分為:傳統歷史故事、愛情生活類,富貴吉祥類,時代風貌類等。例如三國典故、西游記等就是典型的挑花主題。
(五)傳承地方文化的淵源
黃梅挑花保留了楚文化藝術的渾厚樸素的特點,內容包括了天上地下,神話傳說,花魚鳥雀給人以無限的遐想,在黃梅民間挑花中經??梢钥吹匠P紋,鮮明地體現了楚人的崇拜鳳凰圖騰的心理,鳳紋是楚文化的藝術載體,黃梅挑花中可以看到造型大氣,動態如行云流水,畫面對稱且有變化,疏密結合,構圖飽滿的鳳紋,這些都展示了楚人浪漫主義情懷,因而黃梅挑花也是楚文化的一種民間傳統文化的體現;花溪挑花中的大多數題材取材于當地特色植物,也有一些關于當地發生的歷史故事、集地理、人文、歷史于一身的挑花特點,而圖案構圖形式與色彩運用的共通與區別都體現在兩種挑花藝術形式中的文化因素,都表現在其獨特的創意思維方式之上。在進行相關的挑花的圖形創作過程中,挑花者并不只是盲目地將該地區或本民族的生活過程以單純的寫實方式記錄在挑花圖案之中。而是會在記錄傳統生活過程中的同時,通過各種提煉過的造型方法與構圖形式來對畫面進行藝術處理,從而使畫面變得更加富有節奏感和藝術感染力。在這富有個性和地方特色的創意圖形表現形式的背后,我們看到的是中國民間傳統以及少數民族的智慧結晶。
以上兩種挑花都是以針線為主要工具材料,以民間挑花者生活范圍為創作靈感,以自創圖案和挑繡為技藝載體,具有多樣性以及統一性,充分體現了各自地域性的民間文化特點,然而現如今,網絡發達,科技隨處可見,人們的生活環境變化,民間文化與民族服飾不斷被外界沖擊,那些老一輩的挑花藝人漸漸遠去,呼吁年輕人能夠深入的研究它,欣賞它并使之在民間永遠流傳下去。以這兩種有代表性的地方特色民間文化為例,隨著時間的流逝也在逐漸的遠離甚至消失,倡導以保護為主,合理利用和管理,傳承并創新發展。例如可以對兩種挑花的知識價值進行文化推廣,與一些紅色文化或文化旅游相結合,把地域和民族特色與現代生活和設計相碰撞,提煉挑花繡活的經典傳統之處,與時俱進的傳承并創新,借助地方高校資源開展民間藝術的文化傳播和傳承人培養計劃。
參考文獻:
[1]陳元玉.湖北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繡活”的生產性保護策略[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4,(9).
[2]陳志杰,盧川.黃梅挑花的楚文化意蘊[J].鄖陽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2,(1).
[3]黃梅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黃梅挑花[M].武漢:長江出版社,2008.
[4]李廷貴.苗族歷史與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1996.
[5]貴州人民出版社編.中國貴州民族民間美術全集:挑花織錦[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