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麗 張軍
【摘要】 揚州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深厚文化底蘊的城市,其民藝資源非常豐富。在現代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社會的飛速發展對人們的生活需求及審美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對揚州民藝的生存環境及發展境況也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本文通過宏觀的視角,從揚州民藝的發展策略的角度進行論述,為揚州發展旅游文化,帶動民藝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提出建設性的建議,同時為揚州民藝產業政策的制訂及發展規劃策略提供理論研究借鑒。
【關鍵詞】 揚州民藝;發展策略;研究;保證
【中圖分類號】J80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26-0071-03
基金項目:本文為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專題)項目研究成果《江淮地區民藝設計方法研究》,課題號:2017SJB1567;2020年度鹽城市政府社科獎勵基金項目研究成果,《5G時代背景下的鹽城民俗文化研究》,課題號:20szfsk37;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研究成果,《鄉村振興視閾下江蘇民間手工藝的價值選擇及分類創作研究》,課題號:20YSD006。
一、揚州民藝概述
揚州位于江蘇省中部,地理位置特殊,地處長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匯處,在中國古代經歷了通史式的繁榮,并伴隨著文化的興盛,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入選了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民藝項目有:玉器、漆器、剪紙、絨花、刺繡、燈彩、通草花等。這些民藝項目具有歷史悠久、技藝精湛、地方特色鮮明的特點。是中國民間工藝美術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民間手工藝體系的豐富與完善起到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見,揚州民藝文化底蘊豐富深厚,其藝術文化價值、民間審美造型藝術、哲學美感獨具特色,具有很高的精神價值、歷史價值、科學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教育價值、實用價值、經濟價值等多重價值,值得我們進行深入挖掘與發現探討。
二、揚州民藝特色
(一)地域明顯,特色鮮明
揚州地處蘇中地區,地處長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匯處,深受江淮地區文化影響,其民風淳樸、民俗獨特,充滿俚趣。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誕生了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民藝項目更是具有獨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如揚州漆器技藝獨樹一幟,具有做工精湛、造型雅致、色彩典雅的地方特色;揚州玉器與揚州文化底蘊相融合,其技藝巧奪天工、雅俗兼備;揚州刺繡技藝技術精妙,繡制要素獨特。這些獨特的揚州民藝受到揚州歷史文化因素和揚州八怪人文因素的影響,平實中藏精致,精致中見平實。
(二)品種繁多,內容豐富
揚州民藝的品種繁多,分屬多種行業,其玉器、漆器、刺繡等屬于工藝美術類,清曲、杖頭木偶等屬于文化藝術類,富春茶點制作技藝屬于餐飲類。揚州民藝在創作上更是凸顯出內容豐富的特色,如揚州玉器將花鳥、走獸、人物等器物的形象及中國傳統的造型紋樣、圖案等通過作品刻畫,來表現人們追求及向往美好生活之情。揚州漆器在兼具美觀裝飾的同時,更注重實用性,可作為食器、酒器、家具、娛樂用具等。
(三)內涵豐富,影響深廣
在揚州悠久的歷史及文化背景下,在誕生了許多優秀的民藝項目,如揚州刺繡受到在“揚州八怪”的影響下,作品多以歷代名家的山水、人物畫為創作素材,并融入了中國畫的文化內涵及水墨意境,作品構圖層次豐富,色彩典雅。并開創了“仿古山水繡”和“水墨寫意繡”的作品樣式,具有格調雅逸、高雅傳神的藝術風格。近年來,揚州刺繡在國內外屢獲大獎,其作品既保留了民族的傳統工藝特色,又與實用性相融合,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潮流,具有現代藝術設計風格,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
(四)屬性獨特,特點鮮明
揚州民藝的品種繁多,造就了其獨特的屬性。如揚州玉器制作工藝,在幾千年的歷史傳承中,既保持了揚州傳統的地方文化特色,同時也與揚州的城市特點有機的相融合,具有渾厚、圓潤、精巧的特點,也形成了玲瓏剔透,典雅秀麗的藝術風格。
三、揚州民藝發展策略
(一)揚州民藝發展現狀
在現代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社會的飛速發展對人們的生活需求及審美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對揚州民藝的生存環境及發展境況也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揚州民藝與其他的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多數面臨著瀕臨消亡的境地,急需挖掘搶救,如通草花、揚州燈彩等。部分正逐漸或部分地喪失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需要通過其他產品勉強維持生存,如刺繡、雕版刻印等;而有的民藝項目則市場需求廣闊,生命力旺盛,如揚州漆器、玉器、“三把刀”、富春茶點制作技藝等。揚州民藝在發展的過程中,既有民藝傳承過程中自身的原因,也有市場、社會等多種因素。存在的主要問題有:相關法律法規缺乏;資金匱乏;宣傳力度不夠;社會對民藝認知度不夠;代表性傳承人缺失;理論研究不足導致其對學術關注度不夠等。
(二)揚州民藝發展構想
十三五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對非遺保護的十六字工作方針:“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揚州民藝的發展在遵循習近平總書記的十六字工作方針的前提下,本著“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的原則,從思想、體系、資金、人才和宣傳等角度加強對揚州民藝的保護與開發。
1.在思想觀念上注重揚州民藝自身的保護
在以政府為主導的文旅發展的大框架體系下,在完整保護揚州歷史老城區的基礎上,從自身的認知角度,充分認同揚州民藝的價值,做好挖掘、整理、保護等工作。
2.在組織體系上建立健全揚州民藝保護機制
政府機關在挖掘揚州悠久歷史文化底蘊的同時,大力提升揚州的品牌旅游價值,在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方面,按照由點及面的方式開展工作,堅持挖掘、整理、保護的有機結合,采取了分級保護的措施。在此基礎上,揚州市政府開發了“揚州486”非遺集聚區,系統化的集聚非遺項目,進行活態展示、藝術品定制,非遺培訓,設立傳習基地,開展非遺項目的交易展演等,開創出文旅融合的新發展模式。將傳承非遺文化與創新非遺產業相結合,將發展特色文化與城市旅游相結合,正致力于打造出集文化、產業、旅游為一體的文旅綜合體的新的商業模式。
3.在經濟保障上建立多渠道資金籌措利用方式
經濟上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對揚州民藝保護的資金需要落實到位,建立民藝保護的專有基金,由市財政劃撥專項經費,用以保護傳承人,設立揚州民藝大師工作室或建立傳習所,用于組織學員招生和培訓等。通過緊抓揚州民藝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內核”傳承,使揚州民藝活態承傳,保存下去。在最大限度保護其原生態、原真性的基礎上,通過多種渠道及方式復活,并賦予其社會生活功能,產生經濟價值。賦予揚州民藝的新時代價值,使之成為與當代社會相適應的新生活形式。
4.在人才培養上致力于薪火相傳
揚州民藝發展的核心就是保護其民藝傳承人。通過建立傳承人資料庫,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起相關的傳承人保護機制,通過改善揚州民藝傳承人的待遇,改善揚州民藝傳承人的工作環境。鼓勵傳承人開辦大師創作室、名師工作坊等相關工作、培訓機構,以帶徒傳藝、開辦傳習班等形式,傳授揚州民藝技藝。同時在揚州民藝傳承與發展的過程中,提高自身隊伍的素質,重視揚州民藝各方面人才隊伍建設顯得尤為重要;在民藝研究領域,擴大研究者隊伍,發揮揚州市本地大專院校及專家學者的影響力,促進揚州民藝的認定、保存、傳播等方面研究,使揚州民藝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順利進行,促進其傳承與發展。
5.在品牌宣傳上進行多方位多角度拓展
揚州民藝在自身品牌的基礎上,要善于多方位借力、多方面借勢和借臺,要進行立體展示和全面推廣。在傳統途徑方面可以借助各類盛會、政府外交、文旅開發、外貿等機會大力拓展知名度及影響力。在新興途徑方面可以借力互聯網、5G等新技術手段,通過新媒體、短視頻的方式擴大影響力及受眾群體。
四、揚州民藝在國內外研究現狀
在現代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社會的飛速發展對人們的生活需求及審美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造成了傳統藝術的衰落,這一系列問題正在影響著不同種族、國家、地區民藝的發展。面對這種國際化的挑戰,國外現有眾多專家學者正在為不同國家的傳統文化努力。正在實施著對全球民藝的搶救。目前,西方學者正通過環游世界的考察方式,嘗試接觸世界各地的各個地區、不同種族、民族的人并與他們交流,探尋與游歷世界各地的博物館、拜訪各類公共機構等,并通過網絡等形式來開展他們的研究。通過與人們交談時的最直觀和最直接的感受,以確保他們的個人經驗與現在正在思考的許多領域的內容相吻合,而這些領域也恰恰是他們的課題中所涉及的。他們通過不同的個案研究來舉例說明世界范圍內傳統藝人處于困境的廣泛性。 20世紀后期以來,發展與保護民藝已成為各個國家文化發展的重要課題。建立了眾多的傳統藝術研究所以傳統藝術為研究對象,并實施“民間藝術保存傳習計劃”,將民藝教育納入中小學教學課程。說明各國對傳統藝術和地方文化的重視。各國在研究民藝方面主要還是立足于本國,在本國民藝研究的項目中涉及到與揚州民藝相關項目時,會通過參考、比較的方式進行研究。另外也有眾多的國外專家學者直接來揚州,和揚州各高校及研究機構開展廣泛的合作與交流。
我國從20世紀20-30年代從民俗現象出發開始關注民藝價值,50年代提出民間文學、民間藝術、民間美術、民間工藝等稱謂,到80年代從理論上確立“中國民藝學”學科,經歷了理論的深化和保護實踐的過程。在中國民藝科學研究中,潘魯生教授長期致力于此項工作,將原生態的民間工藝上升到理論高度,創立了中國民藝的新學科領域。隨著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文化行政部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積極推動非遺保護傳承,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增強非遺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各項工作成效顯著。
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涌現出眾多的揚州民藝研究方面的專家學者,并發表了眾多的各類學術論文,如畢亮、潘寶明、芮婷婷、劉梟的《新時期揚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徐行的《揚州漆器與日本漆器的發展比較分析》,田月的《揚州漆器的歷史傳承與現代創新》,施曉婷的《揚州傳統剪紙工藝再生的研究與實踐》,趙子君的《揚州雕版印刷技藝調查與研究》、楊天的《揚州刺繡傳承現狀的問題及反思》等。學者們從多方面、多角度闡述及論證了揚州民藝的種類、特點、現狀及發展等。學者們的文章多是從對揚州民藝的傳統藝術繼承與創新的角度上論述了他們各自的見解。本文不以揚州民藝中某單一項目進行微觀剖析,而通過宏觀的視角,從揚州民藝的發展策略的角度進行論述,為建立和完善揚州民藝產業政策與發展策略,從而為揚州民藝融入文化藝術產業,提供理論研究借鑒。
五、結語
揚州民藝是揚州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揚州的歷史文化名片、是揚州傳統文化的精髓。在促進揚州民藝發展的過程中,合理、有效的保護和開發揚州民藝,對保持揚州的文化特色、打造揚州文化品牌,具有現實的商業價值;在推動揚州旅游業的發展,增強揚州城市的競爭力、提升揚州的城市形象等方面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
參考文獻:
[1]畢亮,潘寶明,芮婷婷,劉梟.新時期揚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6).
[2]李道松.關于揚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幾點思考[J].揚州旅游,2008,(12):112-114.
[3]潘魯生.民藝研究[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7:
247.
[4]馬麗麗.鹽城地區當下民藝設計策略及路徑研究[J]設計,2017,(2):85.
個人簡介:
馬麗麗,女,漢族,黑龍江人,鹽城工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江淮地區民藝。
張軍,男,漢族,江蘇鹽城人,鹽城工學院教授,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