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蒙古箏是具有悠久歷史,并與蒙古族的歷史發展有著密切關聯的傳統樂器之一,其獨特的風格流傳到至今,在傳承的過程中蒙古箏的外形結構不斷地改變和完善,經歷十弦、十二弦、十三弦到如今的十九弦的流傳過程。蒙古箏定弦法獨特,演奏技巧豐富,適用獨奏、合奏和歌曲伴奏等各種演奏。
【關鍵詞】 蒙古箏;定弦;十弦;十二弦;彈奏;傳承
【中圖分類號】J63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23-0073-02
蒙古箏是蒙古族的彈撥弦樂器之一,從宋朝、元朝時期,朝廷、民間、和軍隊中開始盛行。作為蒙古族具有民族特色的代表性樂器,蒙古箏具有蒙古族民族特色,元朝時期,在朝廷,民間和軍隊中已經開始使用了十三或十四弦的箏,關于蒙古箏有很多民間傳說,民歌和古代史中也常常提到蒙古箏,例如,衛拉特蒙古大型史詩《江格爾》里多從提到,根據史書記載元朝朝儀中使用琴瑟,朝會宴饗時用箏、箜篌、筑,關于這點蒙古國巴達日呼在《蒙古音樂之歷史》書的第三章中進行了分類,分別為琴,瑟,箏,箜篌,筑。十三世紀是蒙古族文化藝術得以繁榮昌盛的歷史時期,這一時期的音樂,舞蹈,藝術,發揚了自己傳統和吸收了其他民族的優點,因而豐富了它們的內容。部分彈撥類樂器到了元朝,由于器樂需要加以改進后變為一種民族樂器,因此把蒙古箏的發展演變歷史概括為箏是最早由北方游牧民族創造,秦國時期成為朝廷樂器,流行于中原地區,到了蒙古帝國和元朝時期再度引入朝廷,通過改制后變為蒙古樂器——蒙古箏。
一 、蒙古箏的結構
蒙古箏的結構包括音箱,弦柱,弦碼,弦,軫子,拔子等。琴體大多用整塊木料制作,蓋拱形木板為面,一弦一柱,移動弦柱來調音和調。
音箱:是蒙古箏的箏身,有箏首,箏尾。
弦柱:一弦一柱,木料制作,靈活的運用。
弦碼:每一根弦都有相應的弦碼。
弦:從上方到下方是從粗弦線到細弦線,粗弦線為低音,細弦線為高音。
軫子:轉動弦線的軸。
二、 蒙古箏的定弦
蒙古箏以五種調式(羽調式,徵調式,商調式,宮調式,角調式)來定弦。蒙古箏的音階和古箏的音階是不一樣,每根弦的位置也不一樣,十二弦和十弦發音基本相似,十二弦蒙古箏比十弦蒙古箏兩個弦,十二弦蒙古箏和十弦蒙古箏定弦法基本一樣,但是十二弦蒙古箏按查干調,哈格斯調,和黑樂調,D調來定弦。十弦蒙古箏按賽木調,體格樂木調來定弦。定弦的時候從上面的弦開始,按順序來定弦。
(一)查干調是(小寫組6,小寫第一組3,小寫第一組6,小寫組1,小寫組5,小寫第一組1,小寫第一組2,小寫第一組5,小寫第二組1,小寫第二組2,小寫第二組3,小寫第二組5)組成的音階。
(二)哈格斯調(小寫組3,小寫第一組1,小寫第一組3,大寫組5,小寫第一組2,小寫組5,小寫組6,小寫第一組2,小寫第一組5,小寫第一組6,小寫第二組1,小寫第二組2)組成的音階。
(三)和黑樂調(小寫第一組1,小寫第一組5,小寫第二組1,小寫組2,小寫組6,小寫第一組2,小寫第一組3,小寫第一組6,小寫第二組2,小寫第二組3,小寫第二組5,小寫第二組6? )組成的音階。
(四)D調(小寫組5,小寫第一組2,小寫第一組5,大寫組6,小寫組3,小寫組6,小寫第一組1,小寫第一組3,小寫第一組6,小寫第二組1,小寫第二組2,小寫第二組3)組成的音階。
(五)賽木調(小寫第一組3,小寫第一組6,小寫組1,小寫組5,小寫第一組1,小寫第一組2,小寫第一組5,小寫第二組1,小寫第二組2,小寫第二組3)組成的音階。
(六)體格樂木調(小寫第一組組1,小寫第一組3,大寫組5,小寫組2,小寫組5,小寫組6,小寫第一組2,小寫第一組5,小寫第一組6,小寫第二組1)組成的音階。
先調相同音為原則,基礎調是D音,弦碼往后往右移動變為高音,往左邊移動變為低音。定弦是先找到(do)音,先定好(do)音,抓弦碼時拇指,中指在弦的里側,食指在弦的外側。6與1和3與5中間距離要寬一些移動弦碼轉調是方便。大二度,小三度,純四度,純五度排列中間距離越來越大。
蒙古箏的轉調五聲調時用了降號是為了上屬調“mi”音;五聲調時用升號是為了下屬調“do”把D宮調音階中的三音( mi )弦全部升高半音之后,便構成G宮調的音階;如把G宮調音階中的主音(do)弦全部降低半音之后,便構成D宮調音階了。
這一種定調按柱排弦法,蒙古族民間音樂的旋律屬于五聲音階體系,而且羽調式的音樂最常見,其次是徵調式和宮調式的。雅托噶定弦法的特點是:把主和弦及屬和弦,以四、五度關系安排在琴的主要音區部位,這種定弦法又更加充分地發揮 了蒙古箏的獨特演奏技能,同時也非常適合于蒙古民歌的伴奏形式。
三、 蒙古箏的彈奏技巧
彈蒙古箏有用彈奏器演奏和不用彈奏器演奏的兩種法,兩只手相互配合。每個人彈奏方法不同有的戴彈奏器演奏,有的不用彈奏器,蒙古箏彈奏時演奏者可以坐在凳子上卷腿挺胸,古箏的首部放兩腿上方古箏尾部觸地演奏,右手主“彈”在演奏時使用不同的手指撥彈琴弦,所用的技巧也各不相同,大拇指對琴弦進行“劈、托”,食指是“挑、抹”,中指是“勾、剔”的指法,無名指的指法為“滴、打”。通過各個手指不同的手法來彈琴弦,然后在發力時使用不同的力度來控制琴聲的音色重輕。
(一)右手的彈奏技巧
蒙古箏右手指法有托,劈,抹,條,勾,剔基本指法在古箏演奏中,右手的作用是進行彈弦,右手彈奏的是主旋律部分,要注意力度,對于音色強弱和節奏的控制也是通過右手的演奏技巧來完成。右手彈奏分為單音技法、多音技法、歷音技法三種。
托:大拇指先向內側彈弦,食指近距離協助彈弦。
劈:食指先向外側彈弦,食指在遠距離協助彈弦。
抹:大拇指和食指在同一根弦上輪流彈弦。
條:食指先向外側方向彈弦,大拇指協助彈弦。
勾:食指先向內測彈弦,大拇指協助彈弦。
剔:大拇指和食指彈大三和弦和小三和弦時同時彈。
(二)左手的彈奏技巧
蒙古箏的左手的手法有按,柔,滑,顫等基本又通用的手法技巧作用是利用按弦的技法對右手發出的音色進行,當底子,給右手伴奏,協助的作用,在古箏的左側通過無名指和中指、中指或食指的組合進行琴弦的按壓,滑音,柔法來控制音色,對琴聲起到裝飾的作用。通過左右的相互配合完成古箏的優美旋律,蒙古箏歷來就是用于為蒙古民歌伴奏或自彈自唱的。因而演奏風格和技巧有許多是從蒙古民歌的演唱中演變進來的,逐漸形成了地區特點。地區分布也不相同,現主要錫林郭勒盟和鄂爾多斯盟,呼和浩特等流行,錫林郭勒盟有十二根弦蒙古箏,鄂爾多斯盟十弦和十二弦蒙古箏均有,烏蘭察布盟使用十三弦蒙古箏,十四弦蒙古箏,鄂爾多斯還保留著成吉思汗的祭祀十二支歌曲。蒙古箏除用王府樂班外在民間也流行至今,牧民所愛,王府和民間并存,并互相影響,特別是民間流行的十弦蒙古箏,在不斷演奏當地民歌小調中形成民族風格特色,是草原器樂音樂文化中的代表性的之一。研究蒙古箏音樂,對于豐富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繼承蒙古族音樂、傳播蒙古族音樂、傳承與發展少數民族音樂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的蘇尼特右旗成功申報蒙古族古箏(蒙古箏音樂),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盡管蒙古族傳統樂器悠久,在現代音樂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在生活中民族樂器有很重要的位置,各種節假日,禮儀慶典,各種儀式上,演唱伴奏,各種合奏,獨奏蒙古箏都擔任著有可缺少的活動內容之一,因民族文化擴展范圍相對有限,蒙古族傳統樂器相對較弱,與漢族傳統樂器和西洋樂器比起蒙古族傳統樂器在傳播和使用范圍,都處于劣勢位置,蒙古箏傳統樂器曲目較少,加上創作民族樂曲難度高,缺少樂曲新創作品,在教學中蒙古箏相關知識和相關課程較少,蒙古箏傳承人極其少,因此對蒙古傳統樂器要極其的保護和宣傳,傳承繼續發展,把蒙古箏的關注點擴大,繼承和保留傳統樂器的演奏法和演奏風格,給更多的人展示民族傳統樂器的魅力和突出民族傳統樂器的特色,提高知名度,讓更多人了解蒙古族藝術,以得到傳統藝術的保護,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開拓創新,讓民族樂器更專業化,傳統和創新結合,讓民族傳統樂器更加多方位進行發展。蒙古族音樂文化是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蒙古箏更是我國民族器樂風格中的重要分支,研究蒙古箏對豐富我國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蒙古族音樂文化,傳播蒙古族特色音樂,繼承少數民族音樂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江格爾(蒙古文)[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57.
[2]蒙古族簡史[M].呼和浩特:內蒙古出版社,1958.
[3]呼格吉勒圖.蒙古族音樂史[M].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6.
[4]娜仁格日樂.雅托嘎源流考[J].草原藝壇,1994.
作者簡介:
烏亞汗,女,蒙古族,內蒙古錫林郭勒盟人,學術碩士,研究方向:中國少數民族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