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費力克斯·門德爾松(Felix Mendelssohn,1809-1847)是早期浪漫主義時期偉大的作曲家之一,與韋伯、舒曼等同為德國音樂的代表人物。他的一生創作過多種音樂的體裁,涉及交響曲、鋼琴小品、序曲等。然而,最讓人刻骨銘心的是他首創了形式短小的鋼琴小品《無詞歌》。1834年他創作了六首《無詞歌》,其中第六首《威尼斯船歌》更廣為流傳,它充滿了浪漫主義情懷,更能引起人們的共鳴。也正因如此,開啟了德國音樂新的章程。
【關鍵詞】門德爾松;鋼琴小品;無詞歌;《威尼斯船歌》
【中圖分類號】J61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38-0069-02
一、充滿浪漫主義情懷的門德爾松
(一)浪漫主義時期歐洲所處的環境背景
“浪漫主義”時期指19世紀前后這一百多年(1790-1910)的西方音樂歷史,這時的歐洲在藝術文化上都得到了繁盛的發展,出現一批偉大的音樂家,例如舒伯特、門德爾松、肖邦等。政治上的變幻莫測,相伴隨的往往是思想上文化潮流的變更,各個民族爭先恐后地掀起民族獨立的運動,吶喊解放的口號。浪漫主義也從古典主義注重功能邏輯性抽離出來,過渡到更加強調人的內心情感,強調個性化,注重與大自然相聯系。相比古典主義時期的功能邏輯不再受到重視,例如旋律特征、調式和聲和節奏節拍的獨特處理,節奏或重音的變化及混合節拍的使用、對管弦樂隊音響配器的挖掘與開發等,歐洲的音樂文化就是孕育在這一時代背景中。
19世紀音樂文化蓬勃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則是文化沙龍的興盛,這種形式從18世紀聚集在貴族家庭內部發展的娛樂方式逐漸演變成文藝界的音樂家們聚集在一起進行演奏、品評音樂的溝通方式,門德爾松便是深受此影響的其中一位作曲家之一。
(二)門德爾松的簡介
門德爾松全名為雅各布·路德維希·費利克斯·門德爾松·巴托爾迪(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1809-1847)1809年生于德國漢堡一個猶太家庭,父親銀行家的職業和母親鋼琴家的身份使他從小就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文化修養造就了他極高的文化底蘊,音樂環境的熏陶為他今后的音樂道路奠定了基礎。四歲時他便開始學習鋼琴,八歲跟隨老師學習和聲,九歲登臺演奏,十一歲創作出鋼琴四重奏等作品五十余首。他的創作題材包括文學、自然和宗教,領域范圍的寬廣使他創作了各種各樣的體裁,像《仲夏夜之夢》序曲、《赫布里群島》《g小調鋼琴奏鳴曲》等。1829年開始,門德爾松開始周游國外,《威尼斯船歌》正是在旅游的途中創作出來的。1847年,得知自己心愛的姐姐病故,身體每況愈下,同年的11月,門德爾松在萊比錫病逝,享年三十八歲。
二、《威尼斯船歌》的創作分析
(一)曲式和聲分析
《威尼斯船歌》是一部再現單二部曲式,首先映入眼簾的是6小節的引子部分(1-6),以#f小調的屬音開始,左手以分解和弦作為伴奏織體率先引入,在第3、4小節右手出現了#f小調的第七級、二級音這兩個逐漸減弱的歌唱性旋律音,仿佛小船悄悄地拍打著水面,水面上泛起一圈圈的漣漪漸漸散去。到了第5、6小節左手伴奏性織體逐漸增強,仿佛水面上出現了一圈圈涌動的漩渦,為呈示段的出現埋下伏筆。
A段(7-22)是一個16小節的規整樂段。a樂句(7-14)共8小節,左手依然是分解和弦作為伴奏織體的固定音型,右手歌唱性旋律開始奏出。第12小節出現了漸強的標記,在第13小節達到了特強的最頂峰,最后緊接著弱下來逐漸趨于平靜。這種綿延起伏的悠長旋律表達了一種舒緩寧靜而又憂郁的情緒,結束在#f小調的屬和弦上。a1樂句(15-22)小節共8小節,最終形成了k46-v7-I的完滿終止,與上一樂句遙相呼應。B段(23-43)共21小節,b樂句(23-30)從材料上來看繼承了A段的部分材料并在此基礎之上變化發展。從調性和聲上來看不斷地離調,在第25小節轉到了#f小調的關系大調A大調,最終又回到了主調的屬調開放型終止。連接句(31-37)共7小節,低音聲部繼續沿用了分解和解作為伴奏織體,右手顫音的運用使得旋律感逐漸拉長,情感更加深沉細膩。38-43小節是再現句。尾聲(44-45)共12小節,高聲部延續了顫音的使用手法并逐漸減弱,直到最后消失,仿佛水面恢復了往日的平靜,小船也逐漸遠去。
(二)創作手法
1.級進
在威尼斯船歌中,我們可以看到門德爾松運用了許多級進的創作方式來一層層遞增自己的情感,而級進也恰恰是他在船歌中最常運用的創作手法,這也與他歌唱式的旋律所相呼應。例如譜例1-1,以二度級進的方式不斷盤旋向上,力度逐漸增強,從而達到情感的最頂峰。
譜例1-2是下行級進旋律,3小節顫音的運用和力度標識的不同體現了情感的強烈及深刻變化,旋律在保持四小節高音持續之后不斷遞進向下,表現出了一種心情上想傾訴卻又戛然而止的收束感,這不僅體現于他悲觀情懷的表達中,同時也給人一種朦朧、模糊的感覺。
2.力度
《威尼斯船歌》是一首小快板、寧靜的曲子,在這首樂曲中門德爾松使用了大量的力度標識記號,賦予了情感的不同變化,也體現了浪漫主義時期對力度記號大幅度運用的情感特征。樂曲的開頭以一個弱起小節開始,在低聲部分解和弦的伴奏下逐漸漸弱,彈奏時也要注意音色盡量保持溫柔平和。在第12小節時力度逐漸漸強后達到特強,緊接著又弱下來。B段是情感起伏變化最大的時候,開頭的第三小節變出現了漸強的標記,隨后到達了ff和sf,在連接段時又弱下來,在最高音3音是sf,隨著旋律的級進下行逐漸漸弱,最后趨于平靜。尾聲處也是漸強漸弱交替使用,最后逐漸漸弱結束全曲。此處的旋律更加耐人尋味,好似小船越行越遠,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透露著一絲絲的神秘感,門德爾松因此也踏上了新的征程,開啟了新的探索。
(三)情感風格
1.情感
在《威尼斯船歌》中,門德爾松將自己的情感融入進去,表現了他內心世界豐富的情感變化。早期的富裕生活使他的童年充滿了歡樂與幸福,樂曲中舒緩悠長的旋律亦是他幸福的寫照,也體現了他輕松自由的內心世界。如果說幸福是外在的衣表,那么悲傷則是外在皮囊下更接近內心的一種情感,人們總是被他舒緩的旋律所迷惑,并從而忽略了他的內心究竟是怎么的一種情懷。小調則最先暗示了整曲基調,為憂傷埋下了伏筆,全曲的進行低音聲部持續分解和弦伴奏,表現出了一種無奈而又孤獨的心情,級進下行的旋律同樣也表現出了一種對命運生活的感嘆。
2.風格
門德爾松的音樂是古典與浪漫相結合的產物,不僅不失理性色彩,還帶著一絲絲感性的韻味。他善于運用嚴謹的和聲對位,悠長舒緩的旋律線條來描繪小船行駛在海面的一幅幅景象,在和聲使用手法上也秉持著古典和聲功能,使用k46-v7-I的功能進行。但在樂曲中門德爾松不失運用了大量的力度標記符號,范圍從pp-sf,使得音樂線條層次感更加分明,旋律優美動人,情感對比更加突出,符合浪漫主義時期的寫作手法和情感特征的運用。門德爾松并沒有遵循古典浪漫相違背的規律,而是將兩者的結合發揮得淋漓盡致,在樂曲中的運用更加自然。同時,《威尼斯船歌》的創作是作曲家在異國旅行中產生的靈感,也體現出了作曲家運用大自然的素材,與生活實際相貼合,將情感釋放到大自然中。
三、結語
《威尼斯船歌》是門德爾松最具代表性的鋼琴小品之一,在這首樂曲中將理性思維和感性思維相結合,他善于運用簡單的語言為大家描繪出一幅幅美麗的畫卷,帶人們走進他豐富的內心世界,使原本抽象的事物也變得靈活生動起來。他曾說“在真正的音樂中,充滿了一千種心靈的感受,比言辭更好的多”,在自然中去尋找事物的真諦,來抒發他內心的真實情感,對自由的崇尚。在他短暫的藝術生涯中,給人們留下了至多的藝術瑰寶,給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欒淏琳.門德爾松三首《威尼斯船歌》音樂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4.
[2]王詩瑤.門德爾松威尼斯船歌Op.30.No.6的音樂特征[J].北方音樂,2014(14):54-55.
[3]易為.門德爾松《威尼斯船歌》(Op.30 No6.)音樂分析[J].北方音樂,2015(19):45.
[4]錢仁康.歐洲音樂簡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45-146.
[5]姚亞平.西方音樂通史教程[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133-135.
[6]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6:230.
作者簡介:
徐婉瑩,女,漢族,山東東營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西方音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