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夢 文曉利 張宇
【摘要】 中國古典文學作為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有著豐富的文學價值、史學價值和精神價值。本文在問卷發放與整理的基礎上,得出以銅陵學院為代表的當代大學生關于中國古典文學的閱讀現狀,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與之相應的措施。
【關鍵詞】 大學生;中國古典文學;文化自信;調查報告
【中圖分類號】G230?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30-0051-03
基金項目:本文獲銅陵學院2019年省級大學生創業創新訓練計劃資助;項目編號:S201910383217。
文化是一種精神、一種信念、是一個民族的血脈、更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為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的滋養。習近平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1],中國優秀的古典文化,不僅有助于促進個人全面發展,也能夠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價值資源。中國古典文學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不僅記錄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更彰顯著各個時期的獨特風貌,蘊含著作家們的豐富思想和價值觀。大學生作為一個獨特的群體,是青年群體中的優秀分子,是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對當代大學生中國古典文學閱讀情況的分析與思考,是了解優秀傳統文化在我國大學生中傳承現狀的有效途徑,對文化自信應如何在當代大學生中培養與提高有著重要意義。
一、調查的目的與方法
(一)調查目的
通過校園采訪與線上問卷填寫的方式,了解當代大學生關于中國古典文學的閱讀現狀,探究現狀背后的成因,有針對性地提出建議,從而當提升他們對中國古典文學的閱讀興趣,增強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進而提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自信。
(二)調查方法
1.校園采訪。通過在學生多聚集的大學生活動中心、圖書館、食堂及教室對學生進行面對面采訪,進而掌握大量的材料與信息,為問卷的設置提供可行性依據并為調查結果提供堅實基礎。
2.問卷調查。問卷主要對銅陵學院不同性別、不同年級,不同專業學生的課余生活、閱讀現狀,特別是對中國古典文學的閱讀現狀和接受狀況進行調查。通過線上發放和線下采訪的形式,共收回1015份有效問卷。
(三)調查對象
銅陵學院在讀的全體學生。
二、調查的數據結果與內容分析
(一)基本答題情況
我們通過設計網絡問卷和校園采訪形式,在銅陵學院內對在校大學生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1200 份,有效回收率達 84.58%。問卷圍繞 “對中國古典文學的閱讀興趣”“所了解的中國古典文學的類型”“中國古典文學給人的直觀感受”等問題,力圖細致了解當代大學生的中國古典文學閱讀的具體情況。
(二)相關性分析
通過對調查結果的研究,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當代大學生中國古典文學的閱讀現狀進行分析:
1.調查對象。性別比例,男生比例占 56.95%,女生占43.05%,由于銅陵學院是以財經類為主導的綜合性院校,男女比例相對來說較均衡。年級分布,大三占比33.56%,其次是大一和大二,分別占24.31%和 24.51%,大四只占17.62%。專業分布情況,文史專業占 62.99%,理工類專業占 37.01%,文史類專業占比較大。
上述情況反映出問卷隨機抽樣的調查對象,性別比例較為均衡,專業比例文理分布比較合理,與學校院系設置比例基本相符。因此,本報告可以較全面的體現銅院大學生的中國古典文學的閱讀現狀。
2.閱讀時間。通過問卷數據可知,銅院學生大多課余生活豐富,閱讀時間較少。學生的課余時間多用于追劇、打游戲、準備各類考試和競賽,部分同學會做兼職和與朋友出去旅游。而在回答“您平時讀課外書的時間多嗎?”這一問題中,有13.89%的同學選擇“太忙沒有時間讀”,僅有18.52%的同學閱讀時間充足,而占比最大的是有一些閱讀時間的同學,達到55.67%,這一部分同學的時間又大都被豐富的課余活動充斥。由此可見,同學們閱讀的時間是整體來說是偏少的。
3.閱讀興趣。調查數據顯示,銅院的學生對中國古典文學的閱讀興趣不高,且更傾向于閱讀譯文。在被調查學生中只有18.23%的同學表示對中國古典文學非常感興趣。不過,在問及是否愿意主動閱讀中國古典文學書籍的時候,71.53%的同學表示愿意。這表明,提高學生的中國古典文學閱讀踐行力是有很大可能性的。而就閱讀中國古典文學的形式而言,較之于原著,59.41%的同學更傾向于閱讀易懂且方便的譯文。
4.閱讀量。由調查結果可知,銅院學生對中國古典文學的閱讀量較小且閱讀頻率偏低。以閱讀我國古代四大名著為例,只有21.77%的同學全部讀完。而在“您目前閱讀過多少本古典文學類的書?”這一問題上,只有6.31%的同學回答超過二十本,而33%的同學少于五本。
就閱讀的頻率來看,33.3%的同學閱讀一本關于中國古典文學的書需要一個月,而27.88%的同學半年看一本,26.8%的同學則需要一年以上的時間。由此可知,學生閱讀古典文學的頻率并不高。
5.閱讀方式。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大部分學生都樂于通過新形式了解去中國古典文學。大多數同學認識到中國古典文學內涵豐富,能了解到有趣的古代文化知識且會對日常寫作有所幫助,不過仍有部分同學感到中國古典文學晦澀難懂,閱讀下來花費時間太長。因而,較之于古代文論,古代詩歌和小說更受學生喜愛。且調查結果表明,有61.97%的同學樂意通過聽書App等新形式去了解中國古典文學。可見,借助新的傳播形式對學生了解中國古典文學,接觸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有實際幫助的。
三、當代大學生中國古典文學的閱讀現狀中存在的問題
(一)中國古典文學閱讀興趣不高
銅陵學院學生在被問及“您對中國古典文學是否感興趣?”這一問題時,僅有18.23%的同學表示對中國古典文學非常感興趣,由此可見,學生對中國古典文學的興趣較低。究其原因,大多學生的古文閱讀功底較薄弱,加之學校在學生古文閱讀方面缺乏專業的引領,相應的古文閱讀活動較少或者宣傳力度不到位,學生了解、參與度不高,學生對古文閱讀的重視程度也相應降低,校園內未能形成自發閱讀古文、主動了解中國古典文學的良好氛圍。
(二)中國古典文學閱讀時間少且效率低下
大學生的課業相較之于以往的學習階段更為輕松,相對來說可供自我支配的時間不少,但由于部分學生缺乏閱讀的自覺性,且沒有形成對閱讀的良好認知,也沒有相關人員的引領,往往會被其他因素干擾,從而擠壓了閱讀中國古典文學的時間。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互聯網以及新媒體行業的發展給大學生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變化,學生的閑暇時間大都被網絡占據,閱讀時間相對減少。中國古典文學相對于現當代文學名著來說,歷史較久遠,且大都以文言文或文白交雜的語言寫就,時代背景以及用語規范都與現在差別很大,這就造成大學生在中國古典文學方面的閱讀障礙,閱讀的效率也隨之降低。
(三)中國古典文學閱讀功利化傾向嚴重
隨著當今社會名利性、功利化的發展,大學生在對經典閱讀的態度方面也日益功利化。作為一所應用型財經類高校,學校的文學類專業較少,在課程設置上,沒有專門針對古典文學而開設的課程,也缺乏相關課程對中國古典文學進行介紹,這也就導致學生對中國古典文學知之甚少。而且大部分學生閱讀古典文學專著都帶有明顯的目的性,或是為滿足各種考試,或是為完成某位老師的作業,或是消遣娛樂以減輕學習壓力,往往都是淺嘗輒止,不能深刻地體會古典文學的內涵和底蘊,且閱讀內容較雜,沒有條理性,缺乏系統性。
當然,功利性閱讀傾向并不完全是壞事,這種閱讀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大學生可以通過這種閱讀方式掌握一定的實用知識。但是,對于中國古典文學來說,功利性閱讀還是弊大于利,這種淺顯地閱讀,并不能體會古典文學的美感、深度和思想,且過分注重閱讀的功利性,還會使人的知識結構出現殘缺,這樣也不利于自身的全面發展。
四、改變現狀的對策
如何增強當代大學生閱讀中國古典文學的興趣,使學生愿意主動去接觸并喜歡中國古典文學,發現中國古典文學的魅力,感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進而不斷提升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這是我們應該解決的問題。基于此,我們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激發興趣,培養自主閱讀意識
因中國古典文學涵蓋的內容時間跨度長、歷時悠久、語言表述方式繁復難懂且較之現代有很大差別。加之部分同學的古文閱讀功底薄弱,對古文閱讀易產生畏難情緒。且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大學生的閱讀越來越趨向碎片化,審美感受力日趨淺表化,難以進行更深層次的文學閱讀與文化理解,達不到古典文學閱讀所能達到的對于自身發展與人生理想的深度思考[2]。
因此,激發學生閱讀古典文學的興趣、培養自主閱讀意識是首要的。首先,大學生應從自身出發,養成使用工具書和網上信息搜索的習慣,有意識地積累古文常識,扎實古文閱讀功底。其次,可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進行古典文學閱讀心得討論,彼此交流觀點,深入探析閱讀中遇到的問題或有趣的現象,這樣可以在有效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感性認知,提高學生的理性意識,從而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去閱讀我國古典文學。
(二)創造條件,營造校園閱讀氛圍
就調查現狀來說,要想營造良好的校園閱讀氛圍:
首先要對不同專業和年級的學生有針對性地開設有關中國古典文學的課程,讓更多專業的學生有機會去深入了解中國古典文學。同時,轉變高校對古典文學單一的授課方式,結合多媒體教學手段,采用多元化教學手段,如實踐觀摩,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古典文學的學習中。
其次,應充分發揮學校圖書館、文學社團的宣傳和實踐作用,圖書館和相關社團在舉辦閱讀古代經典的活動及競賽時,適當加大力度,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
最后,學校應重視中國古典文學對學生思想的熏陶作用和行動的促進作用,可以通過開設講座、校報展覽經典篇章、舉辦校園古典文化節等豐富多樣的活動,營造積極的校園閱讀氛圍。
(三)通力合作,形成社會閱讀風氣
新媒體時代以及網絡文學和聽書軟件的發展,為當代大學生的閱讀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但這也容易分散學生閱讀的專注力。而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家庭、學校和社會更應當形成通力合作的局面,利用新媒體的力量,引領當代大學生回歸古典文學的深層次閱讀。家長要有意識地主動閱讀我國古代經典,營造良好的家庭閱讀氛圍,使學生在居家期間也能沉下心來進行閱讀。以此,家庭閱讀和校園閱讀可以更好地銜接,避免出現學生回到家就徹底拋開書籍,沉溺于網上沖浪的現象。由于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變化很大,便捷的網絡成為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社會應鼓勵中國古典文化與現代化的手段結合,應充分利用創新的手段來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讓中國古典文學更有效地為現代人們接受,有關公眾號可以根據受眾閱讀水平的不同,有層次地安排營銷號的推文內容。而學校應引進優秀的古代文化知識類的網上課程資源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求知欲。通過家庭、學校和社會這三者的通力合作,以此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讓學生愿意主動接受中國古典文學,樂于接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形成良好的古典文學閱讀風氣。
五、小結
培養當代大學生主動閱讀中國古典文學的意識,繼承并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養,樹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信,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過程中發揮主力軍的作用[3],更能增強當前中國的文化軟實力,這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獨特的時代價值和長遠的戰略意義。
參考文獻:
[1]王杰.習近平傳統文化觀三個重要方面[J].人民論壇,2014,(24):34-35.
[2]丁桂香.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文學經典閱讀的現狀及對策[J].中國成人教育,2014,(12):150-152.
[3]孫成聰,徐曉東.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信培育路徑思考[J].學理論,2020,(1):123-125.
作者簡介:
劉夢夢,女,安徽當涂人,本科,作者單位:銅陵學院;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文曉利,女,安徽利辛人,本科,作者單位:銅陵學院;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張宇,女,安徽合肥人,本科,作者單位:銅陵學院;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