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小東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進入了信息化時代,科技的創新使我們的生活更加便捷,但同時也大大地減少了體力的勞動力,緊缺的就業崗位導致就業競爭愈發激烈。家長們認為:學習成績是改變命運和生活的唯一出路。在學生升學壓力較大,高考招生只注重分數的情況下,學校、家長、學生不得不把過多的精力和體力投入到文化課程的學習中,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多數人忽視了最重要的一點--身體的健康,而學生體質也呈下降的趨勢。
關鍵詞:學生體質;體育運動
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在2002年7月聯合下發了《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方案)》;2007年4月29日,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決定于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啟動學校陽光體育運動;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07年5月7日下發了《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2009年8月1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全民健身條例》。2014年7月18日教育部公布了最新修訂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一系列法規、意見的頒布,可見國家對體育運動的重視程度。
據我國學生體質健康調查結果顯示,近年來,學生部分體能指標呈不斷下降趨勢,特別是在身高、體重、胸圍等方面增長幅度較大,學生身體素質和體能指標、心肺功能持續下降,肥胖率、視力率呈現上升的趨勢。
在素質教育的提倡下,要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但實際呢?家長“重語數、輕體育”的現象已經是普遍的了,家長們追求學生語、數、英的成績,對體育及學生體質十分淡然。課后學生的行程被家長安排的滿滿當當。放學后便送去輔導班,回家后寫完作業也就睡覺了,鮮少會出門活動的。
有人認為,在家沒有場地也沒有時間運動,學生在學校有很多的時間可以運動。若把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全部強加在學校體育里,我認為學校體育無法承擔如此重任。而要改變現狀,筆者認為可以從家長、學校、體育教師、社會這四方面入手。
一、在家長方面
家長要形成增強兒童體質的意識。研究顯示,家長的鍛煉、飲食、運動習慣及健康意識影響甚至決定了孩子行為,也就影響和決定了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家長普遍都會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但如何健康卻知之甚少。在生活習慣上,學生在家大魚大肉,喜歡油炸等不健康食品,挑食、偏食等造成了學生營養不平衡;過多的課業和培訓班占據了學生大部分時間,造成其晚睡早起。在生活環境上,過去爬樓梯、騎自行車、玩戶外游戲,現如今坐電梯、乘汽車玩電子產品。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就不會有運動的意識,體質就會逐年下降。
俗話說身教大于言傳,家長與孩子們制定一份合適的鍛煉計劃,一同參與體育鍛煉,鼓勵和監督孩子鍛煉身體。減輕學生不必要的學習負擔,讓孩子們有充足的休息時間,身心得到平衡的發展。
二、在學校管理方面
學校體育現在是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時間段,也是解決學生體質健康的重要途徑。一般學校都能夠開展課間操。可課間操的時間一般是25-40分鐘,這包含了出場、退場、下課的時間,那么真正能讓孩子運動的時間也就約10-15分鐘。學校管理者需保障學校體育工作的有效開展,增加學生在校的運動時間,多樣化、多元化地開展學校體育運動,讓學生勇于、樂于參加體育鍛煉,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學校的管理手段是重要的學生體質干預措施,在保障學生每天在校體育課、課間操和課外體育活動時間不少于一小時的同時,學校管理者、體育教師需思考如何進行體育教學改革,提高課間活動的質量,有效增強學生體質。
除了構建有效合理的學校體育運動,給家長提供學生的學業成績報告之外,給家長提供體質健康成績,將學生的體能測試納入期末成績中,把學生運動能力和體質情況反饋給家長,讓家長了解學生在哪些方面需要加強鍛煉。家校兩方面合作,是共同找出改變這一現狀需采取的措施。
三、在體育教師方面
網絡上有句調侃的話:我的體育老師體弱多病。事實上呢?是體育不被重視,被擠占。如學校有什么重大的體育活動,體育教師在班主任和學生的要求下,只能在體育課上練習,這樣教學質量和任務自然是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學校的活動課或課外活動,基本流于形式。即使上足課時,也是質量欠佳。另外,頻頻發生的安全事故和刁鉆的學生家長,讓體育教師提心吊膽,不敢讓孩子有過大的運動量,只能采用占地面積不大的體育項目,久而久之學生的運動能力不足,直接影響了學生的體質。其次,部分體育教師有了職業倦怠,在體育課上采用“放羊式”教育,這讓體育課丟了課的本質,讓孩子們失了運動的樂趣。
體育教師必須轉變觀念,堅守體育教師的底線,充分利用體育特有的魅力,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針對學生的體質健康問題,采取針對性的教學手段,建立激勵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評價體系,逐步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更要教會學生一些簡便易行的健身方法,讓學生能夠在課外隨時、隨地安全的運動。
四、社會方面原因
如今社會上真正適合孩子們運動鍛煉的場館和設施很少。有些的社區附近根本沒有體育活動場所,大部分學校體育運動場所不對外開放,部分學校面向社會免費開放。若想要提升全民體育運動、增強學生體質,除了家庭和學校的積極配合,社會環境的配合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各公共體育場館和運動設施應免費或優惠向周邊開放,真正發揮公共體育設施的作用,在各居民區基本配套設施建設過程中,將體育設施配置納入其中,滿足社會體育資源的活動需要。社會上體育設施的增加,讓體育運動有地方去,讓運動感染身邊的每一個人,真正做到全民體育。
參考文獻:
[1]https://baike.so.com/doc/6305791-6519319.html
[2]許海玲.影響中學生體質健康的因素及對策研究[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02):136-138.
[3]王紅,費宏程.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尚需進一步完善[M].北京:中國學校體育雜志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