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清
【摘 ? ?要】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新時代賦予師德師風建設新的內涵,新的任務。在新形勢下,高職院校要引導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爭做“四有”的好老師。
【關鍵詞】高職院校 ?師德師風 ?建設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2.037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得到了極大的豐富,而社會分配的差異化,使人們在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方面趨于多元化。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不斷提高育人質量將是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一、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性
師德師風建設關系到黨的教育事業,關系到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能否建設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關系到廣大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長,關系到國家前途命運和民族的未來[1]。
(一)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推進以德治國的需要
習近平同志在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指出:“當今世界的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人才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資源,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歸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
高職院校作為培養人的基地,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是弘揚先進文化的前沿,教師職業道德在全社會道德體系中處于核心和主干地位。高校貫徹以德治國的重要思想,就是要以德治教、以德修身、以德育人。人民教師先以自己的道德風范直接影響學生,再通過學生向社會擴散,推進社會道德風尚的進步。教師在社會上的道德風貌,也會對人們的道德評判和行為選擇產生直接影響。所以,加強師德建設是具有社會意義的重要工程,是貫徹以德治國的現實需要。
(二)師德師風是高校營造良好育人環境的基礎
高校的建設和發展離不開良好的育人環境,而師德師風直接影響學院的教風、學風和考風,直接關系到高校的建設和發展。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師德師風是優化育人環境,營造嚴謹的學風、良好的學風、嚴肅的考風,提高育人質量的前提和基礎。
(三)師德師風建設是提高教師隊伍素質的需要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素養,師德為先。教師是推進素質教育的主力軍,是教育教學改革的實施者,是青少年成長的引路人和人生導師[2]。
師德師風建設是師資隊伍建設的核心。抓好師德師風建設可幫助教師樹立起熱愛教育事業的職業理想。崇高的職業理想是教師獻身于教育事業的根本動力,教師有了動力,才能自覺地完善自我,發展自我,提升自我,才有可能成為良師和名師。
師德師風建設是教師整體素質結構的中心靈魂,是處理好與學生關系的關鍵,良好的師德師風是使學校具有凝聚力的堅實基礎,高尚的師德是提高育人質量的保障,師德高尚的教師隊伍是高職院校發展的根本。
(四)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
教師職業道德是教師的處世準則,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只有不斷提高教師的師德修養,以身示范,才能為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提供示范,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的健康發展。
二、高職院校師德師風的現狀與主要問題
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教師隊伍培養,扎實推進師德師風建設。先后出臺了《教育部關于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教育部關于高校教師師德失范行為處理的指導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等文件,制定了《師德規范》《教師教學行為規范》《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等師德師風行為規范。在全社會的共同關懷和努力下,廣大教師忠誠黨的教育事業,愛崗敬業,為人師表,教書育人,涌現了一大批師德師風先進個人和模范典型,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贊譽。但隨著經濟建設和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高職院校的數量、在校生規模、新進教師數量等迅速增長,師資隊伍建設和師德師風建設滯后,近幾年師德師風問題時有發生。
(一)職業道德缺失,理想信念不堅定
部分教師職業道德缺失,價值觀、人生觀、審美觀扭曲。個人主義、自由主義思潮嚴重。課堂上過分宣揚社會的陰暗面,不負責任地發泄對社會的不滿情緒,誤導學生的人生觀、社會觀。近年來,高職院校教師流失較為嚴重,許多青年教師通過辭職、考公務員、考研等方式脫離教師崗位。還有部分教師自我約束力差,過分放縱自己的行為,違反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甚至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3]。
(二)急功近利,治學意識淡薄
部分教師治學意識淡薄,教學浮躁,急功近利。熱衷于社會兼職或從事第二職業,教學流于形式,工作講條件,要報酬,大利大干,小利小干,無利不干。對學習差、家庭困難的學生漠不關心,對課堂紀律和違紀學生視而不見,更不會耐心細致地做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只教書不育人。
(三)職業技能偏低,教學能力不足
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師絕大多數來自本科院校,以碩士研究生為主。這些教師一方面缺乏在企業中工作的經驗,沒有生產一線的管理經歷,對企業及用人單位對人才質量要求不熟悉,專業技能和實踐動手能力較差。另一方面專業課教師均來自非師范院校,沒有受過教師執教理論和技能的學習和鍛煉,沒有教育教學的基礎,絕大多數教師沒有高校教師資格證。對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規律缺乏必要的認識和了解,缺乏專業建設、課程建設、課堂設計能力,教學能力明顯不足。
(四)科研能力弱,學術腐敗較嚴重
高職院校大多數是由原來的中職學校合并升格而來,大多數教師很少參與省、市級科研課題的研究,科研能力較弱。部分教師學術研究意識不強,學術品質低劣,竊取他人教學成果,剽竊或篡改他人學術觀點的現象時有發生。他們搞科研、發論文僅僅滿足于評職稱,不深入探究本專業及相關領域的學術前沿動態,教科研工作淺嘗輒止,不愿花氣力,下功夫,耐不得寂寞,坐不得冷板凳,學術水平遲滯或不斷倒退[4]。
三、師德師風建設措施
(一)嚴把高校教師“入口關”,從源頭上抓好師德師風建設
高職院校在引進、招聘教師時,應通過調閱資料、查看檔案、征求原單位意見、本人談話等方式,嚴格考查其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職業理想、職業道德、學術行為等有關師德師風方面的表現。凡是理想信念不堅定,職業道德有偏差,學術行為不端等師德師風有問題的,堅決不用。
(二)把師德師風建設放在師資隊伍建設的核心地位,培養“四有”好老師
2014年9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師大師生座談會上提出了做一個好老師必須做到“四有”,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培養“四有”好老師就是師德師風建設的主要任務。
1.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引導教師確立職業理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統領,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通過教研會、專題學習會、師德師風主題報告會等形式對教師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引導教師確立正確的職業理想,有了崇高的職業理想才能產生模范遵守職業道德的行為。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全體教師要做到獻身教育事業、熱愛學校、熱愛學生、尊重同志、好學而不滿足、好教而不知倦,努力建設一支“儀表美、智慧美、人格美、樂于奉獻、勤于學習、善于思考、政治素質強、業務精湛、作風正派”的教師隊伍,達到“鑄師魂、塑師德、強師能、正師風”的目的。
2.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引導教師強化職業責任。教師的職業責任,就是教師必須承擔的職責和義務。
一是通過卓有成效的教育和引導,使職業責任轉化為教師自覺認同、認真履行的道德義務。
二是引導教師把職業責任的認同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去,做到熱愛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切實履行對學生負責、對家長負責、對社會負責、對民族負責。
3.加強紀律教育,引導教師嚴守職業紀律。職業紀律是職業勞動者必須遵守的規章制度。有關的《師德規范》《教師教學行為規范》,教育部印發《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等就是它的具體體現。教師要為人師表,真正成為學生的表率,必須嚴格遵守職業紀律。
一是強化政治紀律觀念。明確學術無禁區,講臺有規矩。嚴禁講臺上散布違背黨的路線、方針的言論。強化法律、法規意識,強化良好的社會道德準則。
二是強化教師角色意識。使教師真正認識到:學校無小事,事事有教育;教師無小節,處處是表率。并依法督促教師時刻不忘自己的身份,準確把握好為人師者的言行尺度,始終不忘處處給學生做好示范。能夠管得住小節,擋得住誘惑,做到慎微、慎獨、慎隱,從點滴做起,從現在做起。
三是提高教師廉潔從教的自覺性。教育廣大教師自覺抵制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抵制以教謀私、唯利是圖的不良風氣,嚴格執行《教師教學行為規范》和《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心存敬畏,遵紀為先,守著底線,廉潔從教。
4.強調崇尚技藝,引導教師提高職業技能。教師技能的高低確定了學生技能的水平。古人云:名師出高徒,師高弟子強。教師的職業技能集中表現為從事教學工作和教育科研、科技開發等方面的本領。
一是通過考研、讀博、國外訪學等形式提升教師的知識水平。
二是通過專家指導,企業鍛煉,跟師學藝、教師技能比賽等提高青年教師的技能水平。
三是通過教學設計、教師教學能力大賽、優秀教案比賽、上示范課、優質課等方式提升教師執教能力。
四是通過科研項目申報、論文發表提升教師的科研能力,使教師掌握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不斷提高自身技能水平,成為“雙師型”教師,用精湛的技藝去“授業”。
(三)健全師德師風監督考核機制
1.堅持師德師風監督考核制度化。根據國家教師師德師風建設要求,結合高職院校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師德師風管理辦法。成立以書記、院長擔任組長,各職能部門及教學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師德師風建設領導小組,明確建設目標任務,細化考核指標,使師德師風建設制度化。
2.堅持師德師風監督考核常態化。高職院校師德師風建設對學校教學質量、科研水平、社會服務能力、管理水平提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師德師風建設關系到每一位教職員工,涉及教育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因此,要堅持將師德師風建設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將師德師風考核納入全體教職工年度目標考核,實施全院、全員、全過程監督考核。
3.堅持師德師風考核“零”容忍。量化師德師風考核指標,嚴格考核標準,將師德師風考核與教職工職務晉升、職稱晉升、評先選優、科研項目申報、學習深造、目標考核等掛鉤。一方面通過名師工程,評選師德標兵、師德師風模范等形式,樹立先進人物,發掘先進事跡,傳遞正能量。另一方面嚴厲查處師德師風違規行為,對師德師風違規行為實施“零”容忍和一票否決。對在師生中造成嚴重影響的,調離教師崗位。對于監督檢查中發現和群眾舉報的違規線索,要態度堅決、一查到底。對于查實的違規行為,堅決嚴格依法依規處理。
參考文獻
[1]余承海,曹安照.當代中國大學治理的道德訴求[J].大學教育科學.2013(03).
[2]曾一帆.應用型高校師德師風建設路徑研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8(02).
[3]呂志霞,陳偉.高校教師績效考核:現狀、問題與對策[J].現代教育管理.2013(08).
[4]張繼明.學術本位:現代大學制度的基本意涵[J].大學教育科學.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