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金鳳
【摘 ? ?要】教師是教育工作者,改變的不是孩子的外表,而是孩子的內心。新時代的教育體制對我們提出了更多、更高、更新的要求。
【關鍵詞】教育 ?引導 ?尊重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2.105
作為教師,教了好多年的學生,是否有那么一個場景抑或是一個片段讓孩子多年后仍記憶猶新?教師是教育工作者,改變的不是孩子的外表,而是孩子的內心。新時代的教育體制對我們提出了更多、更高、更新的要求。
一、教育就是遵從內心
教育不是萬能的。我們可以教會孩子日常生活的能力,但是我們無法把握孩子的內心,讓他們成長為絕對完美的人。沒有一個孩子不會犯錯,沒有一個孩子是萬能的。我們面對的孩子,他們活潑可愛,但是他們也會犯錯誤,也會失敗,他們從這些錯誤和失敗里找到自己成長的快樂。教育就是讓教師幫助孩子,把孩子真正的內心引導出來,讓孩子順著自己的內心,去成長,去蛻變,去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成長成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
二、教育就是引導幫助
我們可以教會孩子科學文化知識,指導學生參加高考,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學,可是不同的孩子在面對大學生活和社會生活時,態度明顯不同。有的孩子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便朝著自己的方向用盡全力去拼搏。有的孩子上了很好的大學卻非常的迷茫,不知道何去何從。我們不能用自己的想法和認識去約束學生,他們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教師更應該做的是去引導孩子去追求自己的幸福。我們也不難看到社會人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比如因為抑郁癥逝去的年輕生命讓所有的親人、朋友都痛心不已。面對這樣的社會現象,我想呼吁我們的教師,除了知識,孩子還需要更多的關愛,更多正確的引導。能幫助和引導一個孩子,讓他在能力范圍內認真的生活,這是我們教師的驕傲。
三、教育就是尊重個性
現在的孩子,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二胎政策放開以后,有很多家庭迎來了二胎寶寶,而習慣了被關注、被寵愛的大寶貝在心理上開始有了極大的落差,表現出了各種叛逆和不羈。這讓我開始反思,這種社會現象的癥結并不是二胎寶寶的出生,而是大寶貝出生以后,從家庭到學校的教育方式導致的。我們作為教師,在學校的教育上應該反思,除了知識,我們真的從心理上幫助孩子了嗎?在學校的生活中,孩子真的快樂嗎?我們除了上課之外,其他活動如運動會、藝術節等孩子的節日我們認真地對待了嗎?學生的評估系統應該更加完善,除了學習成績,應該還有其他方面例如能力、興趣等的評估。學校不是工廠,不能一次生產出長得一模一樣的產品,但是卻可以培養出積極向上、熱愛生活、有興趣愛好、有理想追求的孩子。教師可以引導孩子朝著自己興趣所指的方向選擇自己向往的大學,自己以后的工作,自己的生活。每次高考報志愿時,看到迷茫不知所措的孩子的時候,我都深深地感受到了我們教育的不足。
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不是讓全班孩子都考上名牌大學,而是要讓他們能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自己喜歡的大學,學得一技之長,自信滿滿地走向自己的生活!
我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多年的教學實踐也讓我深深反思這些年的工作,哪些做得不好的、做得不足,好多事情深刻地印在我的腦海里,縈繞在心頭。在教學實踐中,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個觀點——教育的主體是學生。
教育的主體是學生。教育面對的是人,教師面對的是學生。郭教授在文中提道:“我們需要把為教者設計的教育,轉變為為學生設計的教育,即把師本教育轉變為生本教育。”教師的意志并非學生的意志,所以教師在課程設計的過程中必須要考慮學生為主體這個重要因素。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學情,同樣的學校班級不同學生特點也不同。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曾經有過“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強而弗抑”的教導,而今天的教師在工作中要尊重課堂設計的主體——學生。
教育的主導是教師。教師在工作中需要看到孩子的真正需求,那么就需要在以下環節下功夫:
1.備課。備課不僅要備知識,更重要的是備學生。歷經了多年的教學實踐,很多知識都爛熟于胸,但是備學生這個環節我從不敢輕易地略過。學生是我們教師每天要面對的群體,我們的教學是針對學生的,沒有學生,就沒有教師的這個職業了。雖然教育不是服務行業,但是我們教師每天的工作卻是為教學服務的,所以學生的存在便是我們工作的意義所在,備學生是我們每天上課之前最重要的工作部分。班級學情不同,所采取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深度也不同。
2.上課。教師每天的重頭戲是上課。在課堂上,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的不同,充分挖掘教材,整合教學資源,從學生的知識需求出發,創設合理化的學習情境,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良好的學習情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用最好的狀態迎接學習,同時也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
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在課堂中找好學生的基礎點,找到學生的“生長點”,從學生已有的水平出發,創設適合的學習情境,幫助學生內化新知,自主構建“生長點”。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學生是有生命的個體,對待事物的見解不能可全部相同,不同的人對同樣的事物有著不同的理解方式和不同的理解意義。在化學課堂中,教師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習,營造良好的互動學習環境,促進學生積極參與交流,相互促進學習。學生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會有不同的看法與見解,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對同樣的問題提出的不同見解所引起的矛盾沖突引導學生,使學生討論探究,完成學生對知識的內化和遷移。
3.評價。如果說備課、上課是教學的“起調”,那么評價就是“終曲”。教師通過對所教知識的歸納總結和對學生表現的評價激勵,能再次激起學生的思維高潮,促進學生的情感升華,收到曲終意長,余味無窮的效果。
教師在用成績評價學生之余,還要完成對學生的評價激勵。在完成知識的學習以后,教師應該以情感為突破口,及時對學生給予鼓勵和肯定。同時教師也要在這個環節做好引領,發揮情感對教學的積極作用,讓學生深刻地領悟到知識的思想性,實現知識的整合,情感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