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聲藝
【摘 ? ?要】新時代下的教育改革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抓住重點,注意轉變教學模式至關重要。新的教學改革方向決定了新的教育模式,新的教育模式又影響著新的教育理念,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小學英語教學的前進道路與當前的教育模式和理念是分不開的。只有回看傳統的教育模式并結合當前的時代發展特點,比較新的教育模式的不同和欠缺,才能遠眺未來小學英語教學的發展,弄清楚小學英語教學模式從哪方面提出,往哪個方向發展,很多小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才能看得深,把得準,從而促進小學英語教學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 ?英語課堂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2.181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與日俱增,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出差、旅游、工作。如果遇到外國友人,在互相交流的時候不會說英語就無法跟上時代的發展。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對人才有了新的需求,教育部門將核心素養放在學生教育的首要位置,所以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本文對小學高年級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策略進行分析討論。
一、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現狀
1.閱讀教學方法單一、落后。教學方法是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決定了課堂教學的質量。但在傳統的小學英語教學活動中,教學方式落后,常常片面地將英語語法和詞匯教學作為重點,忽視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進而導致學生能力低下。另外,教師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活動中,常常忽視對學生學習技巧和策略的引導,以至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法捕捉到有效的信息,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致使英語教學效果不佳。
2.文化背景知識欠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生在進行英語閱讀學習時,必須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識作為基礎。學生只有具備一定的文化知識、西方社會背景知識,才能全面了解英語閱讀的真正含義,進而更好地進行閱讀。但就目前而言,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學生的知識面較為狹窄,尤其是對西方文化知識、風俗習慣、宗教知識等缺乏基本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英語閱讀教學的效果。
3.小學生學習主動性較差。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所以難以靠自身的自覺性對英語知識進行學習,通常需要教師的引導以及督促,才能夠緩慢對英語知識進行學習。同時,由于小學生的這一特征,也使得小學生課下學習極為困難,難以提高成績。
二、小學高年級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策略
1.讀寫結合滲透文化。高級思維具有一定的綜合性,是學生在聽說讀寫中不斷形成與發展的心理活動。從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出發,多指導學生讀寫結合的方法,能夠讓學生在由此及彼的探究過程中獲得更多的認知,喚醒學生的主動探究意識,增強語用的綜合性和準確性。
英語課堂中,教師運用讀寫結合,能給學生的思維更多發展的空間。如教學“Thanksgiving is my favorite festival”時,結合“你知道有關感恩節的故事嗎?”的表達主題,教師通過讀寫結合,引導學生運用筆記圈畫的方式找出慶祝感恩節的方法,讓他們在腦海中形成初步感知。在此基礎上,教師播放多媒體課件,圍繞不同的感恩節慶祝方式,向學生展示世界各地的慶祝方式,幫助學生進一步深化理解;根據感恩節的傳說故事,引導學生從烤火雞、收獲、印第安人等方面收集資料,發現其中有趣的內容;結合學生的理解感知,給予他們相應的點撥,讓他們在主動交流中深入思考,獲得深刻的認知。
2.構建口語學習環境。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口語訓練需要一定的學習環境,借助語言環境的構建,可以幫助學生更快進入學習狀態。在中小學英語口語教學中,由于學生接觸英語的時間比較短,并且缺少實際的英語交流機會,很少有使用英語表達的環境,不利于口語能力的培養。因此,作為英語教師,需要注重英語口語學習環境的構建,盡可能使用一些學生能夠理解的口語開展教學,借助簡單的句式幫助學生理解復雜句式,加深英語知識的學習和理解,提高學生英語口語的能力。
例如,在“Don't talk in the library”的教學中,課文中講述兩個人去圖書館借閱書籍,并且被告知不能夠在圖書館講話的對話。結合課堂活動內容,教師讓學生扮演大明、西蒙以及圖書管理員,自主設計相應的對話內容,并且開展對話表演活動,激發學生英語口語學習的興趣,加深口語知識的學習和理解,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
3.任務驅動指導交際。《英語課程標準》強調,任務驅動對優化教學過程與方法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是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和深化互動交流的有效載體。突出任務驅動引導,便于學生在靈活自如的交際中深化認知,在溝通中掌握語用規則。因此,教師要突出任務的多樣化、層次性和針對性,有利于學生在主動運用課程知識的過程中豐富感知,切實增強語用的準確性與靈活性。英語課堂中,教師突出任務的導向性,注重協作探知,能夠給學生充足的自我嘗試機會。例如,教學“Our favorite festival is the Spring Festival”時,教師圍繞“How to celebrate Spring Festivals?”的主題,運用任務驅動的形式引導學生進行交流,幫助他們在對話中掌握所學知識。同時,教師通過問題“你知道的春節是什么樣子的”,引導學生用同桌對話的方式進行溝通,讓學生從春節的來源、傳說中感受濃濃的人文情懷。學生有了不同的想法后,教師建議他們圍繞“人們是怎樣慶祝春節的”“從慶祝春節中,你收獲了什么”等問題進行小組討論,幫助學生在合作探究中掌握有關的春節知識。
4.開發思維,提升閱讀品質。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思維的訓練和開發,通過設問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關聯、假設、對比、分類、評價,從而深層次理解文本含義,達到提升學生閱讀品質,發展閱讀素養的目的。
如閱讀“Helen Keller”時,閱讀前教師可以問:“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couldn't see or hear?”“How do you know it was difficult for Helen to learn to read,write and speak?”學生就比較容易理解文中tried hard的含義。盡管海倫很聰明,但沒有經過一次次的努力,她不可能學會這些技能。這樣閱讀,讀懂的不只是簡單的字里行間的淺層意義,還有通過文本傳遞出的價值取向。
三、結語
教師應開展大量的教學實踐,同時結合班級中學生英語學習的實際情況,摸索出符合學習情況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方法,從而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英語素養,進而促進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隋麗萍.淺談中小學英語教學[J].讀與寫(下旬),2015(24).
[2]王素燕.淺談小學英語教學[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