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靜
【摘? ? 要】新課改的目的是培養適應新時代發展需求的新型人才,生物科學的飛速發展提供了更豐富的課外資源和更加廣闊的探索空間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因此,本文將初探如何在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關鍵詞】高中生物? 創新思維? 教學改進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5.164
生物課程的學習與實踐旨在把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與高中生物教學融為一體,使教師的專業素質得到提高,學生自主發展的個性更加鮮明,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明顯提高。目前,部分高中生存在著學習生物比較死板,運用知識和處理實際問題能力較差等情況。這其中未能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缺乏創新思維是重要原因之一。為此,教師應改革現有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著力于知識發生過程的呈現,幫助學生形成較為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培養創新思維,提高學習效率。
一、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
有效教學的結果從本質上看,不是預設知識的順利傳遞,而是在盡可能真實的情境中讓學習者基于已知去探究未知而獲得新知。探究性學習的核心就是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常采用在課堂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這種教學方法往往通過將現實世界的一些真實問題中容易引起學生思維沖突的部分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矛盾的地方呈現出來,設計出相應的問題情境引入課堂,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促進學生的深入思考,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完成思維的探究和知識的建構,幫助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那么,除了以上這種探究性學習的方式,我們還能不能探索出其他有效的探究活動呢?
(一)在實際生活中尋找研究性課題
蘇聯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認為:“兒童應該自己進行活動,教師則僅僅對兒童的活動給予指導和引導。”充分肯定了作為活動主體的兒童在自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而教師的作用則體現在如何利用社會環境的巨大可能性,去引導和指導在其中生活和行為的兒童,憑借自己的活動去達到進一步發展的目的。在高中階段,這個理論同樣適用。
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生物》第二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第六章“遺傳和變異”中,教材安排了一個研究性課題:調查人群中的遺傳病。雖然這是一個舊版教材上的內容,但我認為開展這個研究性課題將會是一個促進學生學習的良好契機,不僅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深層理解,有助于知識框架的自主構建,更能使他們在調查的過程中體會和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類似問題在調查過程中不斷地出現,使得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一種亢奮和高位運轉的狀態,他們想方設法要解決這些問題,有的上網查資料,有的采取小組討論的方式。仍然解決不了的,就向教師求助。在這個過程中,也就不斷涌現出了大量的生成性知識。隨著調查研究的不斷深入,學生的學習動機也日益強烈,自然而然會進行自覺的思考、討論,學習效率大大提高。因此,開展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親身體驗的探究性學習活動,能幫助學生實現對知識更復雜的理解,還使學生學到了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使他們了解了開展科學調查所需的基本步驟以及從社會生活中直接獲取研究資料的方法、調查結果的一般呈現方式,等等。同時,還能引導學生進行綜合性思維,而綜合性思維能力的形成恰恰是創新能力發展的必備條件。
(二)挖掘、改編實驗課素材
在目前的高中生物教學中,實驗課似乎總擺脫不了理論課附庸的地位。無論是實驗課的內容還是課時安排,均比例過小。實驗課教材的編寫還有許多不令人滿意的地方,并沒有給予實驗課應有的地位。我認為實驗課不應該僅僅用于驗證書本上的知識、結論,它完全可以成為深入開展探究性學習的場所。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實驗,不僅可以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更可以讓他們在實驗的過程中習得科學的研究方法、嚴謹的科學精神,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發展創新思維。
二、培養學生整體把握知識的能力
我們所研究的生物界本是一個枝節眾多,結構繁雜,相互之間存在著緊密聯系的統一整體。無論是構成一個生物體的各種細胞,還是組成整個生物界的各種生物,它們并不是簡單地拼湊在一起的,它們之間總是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關系。反觀傳統教學,很少教會學生從總體上觀察學科知識系統。例如,部分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總是不自覺地將一個教學內容從單元中孤立出來,使之成為孤零零的一個點,失去了與單元內其他教學內容以及與其他單元相關內容的呼應整合。教師的這種“點狀思維”直接引起了學生整體性思維能力的缺失。因此,我們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應該防止孤立地看待問題,防止出現“只看到樹葉,卻不見森林”的情況。在日常教學中,應該有意識地通過一些教學設計,培養學生在分析問題時“局部與整體相統一”的觀點。
除了以上這個例子之外,還有多種途徑能夠培養學生的整體性思維,如小到一節課的知識線索的把握,大到總復習時尋找一個模塊的內在聯系,這些都能培養學生全面考慮問題、善于抓住重點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形成,能夠幫助學生降低學習難度,減輕學習負擔,提高學習效率。
三、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多角度考慮問題
伽利略曾言:“科學是在不斷改變思維角度的探索中前進的。”這種多向展開的思維形式實際上就是我們所說的“發散性思維”。發散思維又稱輻射思維或求異思維,特點是靈敏、迅速、流暢、思路開闊,它能隨機應變,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我們在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不應只局限在使學生增加知識點的輻射面,關鍵是要幫他們學會找到知識間的新組合、新關系,使他們能夠更深刻地發現、理解事物的本質和聯系,使思維更具靈活性、變通性,為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做準備。事實上,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創造發明都有原有事物的再次發現和重新組合,產生質變后才表現為“前所未有”。所以創新實際上是“有中生新”,任何人都無法脫離自己的經歷憑空設想。因此,注重培養學生再次發現和重新組合的品質,就是為他們的創新能力奠定基礎。
總而言之,在日常生物教學中,重視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就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在學習中主動去尋找線索、理清思路,探尋各章節和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在實踐中發現和探究問題,從而構建起有效的生物學習模式。真正由被動式接受變為主動去學、去探究,使學習成績得到提高,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得到培養。
參考文獻
[1]王建保.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創新性思維培養研究[J].學周刊,2019,391(07):60-61.
[2]徐鳳.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J].時代教育,2013,000(02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