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艷紅
【摘? ? 要】基于核心素養對學生進行教學指導,是幫助學生實現全面提升的重要前提。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包括了能力、價值、情感以及思維等多個方面,因此,教師在實施教學策略的時候要緊密圍繞這幾個角度,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訓練和培養,推動學生群體健康全面發展。
【關鍵詞】核心素養? 小學語文?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1.142
語言理解能力、語言運用能力、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和教法設計時主要參考的學科核心素養。這四個方面的核心素養對學生提出了能力到情感等多個方面的發展要求,有效構成了當代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一環,并為學生的發展做出了全面的指示和引領。因此,現階段教師也要以這四個核心素養目標為指導依據,科學合理調整教學方案,充分有效兼顧學生發展需要,不斷加深語文教學的深度,為學生創造豐富的發展機會。
一、積極組織師生、生生互動交流,豐富學生的思路和觀點
有效的小學語文教學需要教師基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而設計教學方法,選擇教學方式。而對于小學生來說,思維理解方面的成長和成熟則需要通過多想、多交流、多學習等過程實現。因此,教師必須要根據小學生這一訴求,積極組織不同角色之間的對話交流,幫助學生在獲得個人想法、聽取他人意見的過程中不斷豐富自己的思路和觀點,最終實現思維水平的有效提高。
在課堂上,教師要積極開展課堂提問互動,通過將教學的過程問題化來吸引學生參與到課堂中,并以這種方式鼓舞他們不斷思考和探究,逐漸找到自己的學習方法,形成個性化的思維。同時,教師還要認真聽取學生的回答,并進行合理客觀的評價點撥,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優勢和不足的地方,從而不斷調整個人思維方式。而在課堂外,教師則需要根據學生的需要,合理組織學習小組,鼓勵學生開展小組內、小組間的想法交流、學習分享以及評價辯論等活動,用學生個人的思考帶動整個集體進行完善,繼而再幫助學生從集體中收獲更多的語文思路,從而促進良性循環的有效建立。
二、豐富語文實踐展示類活動,培養學生良好語言運用能力
一般來說,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養成是建立在說、寫這兩個方面上的,而教師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學生語文書寫和會話的能力,又能夠繼續作用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從而幫助學生快速掌握語文學習的要點和技巧。因此,現階段教師要抓住“說、寫”這兩個方面,積極開展各種各樣豐富有趣的語文實踐類活動,幫助學生在學語文、用語文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和進步。
一方面,教師要通過開展語文相關的表演活動、互動交流活動來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例如,在教材文章教學結束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文章進行改編或者補充之后,排演一出簡短的情景劇或課本劇,將教材中的內容生活化和實踐化。譬如改編賀知章的《回鄉偶書》,根據詩句描述設計相關的場景,補充細節,并通過組織生活化的對白語言還原場景,帶著全班同學一起感受作者的情感。另一方面,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進行作文創作、生活記錄以及書寫讀書感想,通過書寫將情感、技巧和態度用文字的方式呈現出來,并在這個創作的過程中不斷鍛煉自己的表達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技巧。
三、鼓勵學生積極閱讀,塑造學生良好的審美能力
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所立足的重要核心素養之一。語文學科教學培養學生的審美主要集中在引導其感知漢字文化之美以及感受人性、觀念之美這兩個方面。小學生正處于一個審美可塑性極強的階段,外界向他們灌輸什么樣的審美觀念,他們往往就會形成什么樣的審美態度。但與之相對的,如果教師能夠及早給學生傳遞正確的審美觀,那么學生也能夠形成良好的審美能力。而實現這個目標的主要方法就是閱讀。正確的審美觀念需要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拓展建立起來。而通過閱讀,學生能夠接觸到不同的時代背景、文化背景和歷史背景,了解到不同觀點的作家的態度和想法,學習到不同知識領域的內容,從而有效實現自我熏陶,養成全面、多樣的審美情趣。
教師一方面要根據所教學生年齡差異、理解水平的不同,給他們介紹合適的課外書籍,為學生創造豐富的機會和有利的條件進行閱讀。同時,教師還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開展拓展性的閱讀活動,引導學生分享自己的閱讀感受、讀書筆記,介紹好的段落、句子,促進不同審美態度之間交流與碰撞。另一方面教師則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鼓勵學生邊閱邊讀,邊閱邊摘抄,邊閱邊寫感想,客觀比較不同的作者意見,積極查閱相關資料加深理解,最終養成正確良好的審美觀念。
四、升華教學情感,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念態度和取向價值
語文學科是一門充滿人情味,充滿情感的學科,文字的組合顯示的不僅僅是一種理解上的意識,更是一種情感和價值的傳達,是作者隔著文字,隔著文字后面重重的時代阻礙所要傳達給學習者和閱讀者的情感與思想。因此,教學語文的最終目標都必須要落實到情感和價值教育上,帶領學生透過文字,透過作者的視角去看到自己的思維,去挖掘更多關于美,關于成長,關于價值觀念的信息,最終塑造學生良好的觀念態度與價值取向。
一方面,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要深度挖掘文章,挖掘詩歌中的情感,并善于與現代化的理念,時代觀念相結合進行辯證性的評價,健全學生的價值理念。比如將古人的愛國情懷與現代“家國情懷”結合進行教學;對比不同時代背景中對“孝”的理解,塑造學生健全、正確的孝義觀念。另一方面,教師要將教學文章中的情感,文章作者的態度延伸到學生的日常生活與道德實踐等環節中。譬如教師在教學李白的古詩《贈汪倫》后,可以舉生活中常見的一些人際交往例子,讓學生根據先前的講解來思考怎樣的交往才是健康的,才是真誠的,從而培養學生對友誼的正確判斷力,養成正確的交友觀,將從書本中學習到的知識靈活地運用到自己的生活和成長過程中。
總而言之,盡管小學語文教授的內容較為基礎簡單,但教師在制定教學策略的時候依舊要形成一定的參考標準和依據,不僅僅在語文能力上對學生做出指示和指導,更要帶領學生深度感悟語文學科中蘊含的豐富情感、崇高價值以及多樣思維,將學生真正培養為有能力、有態度、有思維的“三有學生”。只有這樣,學生在未來面對更加困難的學習和選擇時,才能夠具有充足的資本進行優化和選擇,推動學生不斷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段永偉.淺析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模式[J].新課程(中),2019(2).
[2]王麗梅.開展語文實踐活動,提高學生語文素養[J].學周刊,2015(3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