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媛
摘要:語文新詩教學不僅肩負著向廣大學生傳授新詩知識,新詩理論,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任務,同時也要通過新詩教學幫助學生提高審美情趣,感受美好人性,增厚文化底蘊。本文將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從新詩教學的價值、目標、任務入手,探索新理念下新詩教學的核心內容和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幾個環節。
關鍵詞:新詩教學;語文素養;深入閱讀; 知識教育;審美教育;情感教育
與古典詩歌相比,新詩似乎更難理解,也更難講解。雖然字字認識,卻總有一種讀不懂,講不好的問題存在。要解決新詩教學中的這個問題,我們不能不先明確以下幾個方面:
一.新詩教學的價值在于對學生精神層面、文化層面的影響。顯然,閱讀詩歌不會給我們帶來任何的物質利益,但它卻能凈化我們的心靈,讓我們能夠從中感受到人性的美好。
二.新詩教學的目標是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素養是一個綜合性的指標,其基本內容包含了文學鑒賞能力、審美能力、人文精神等。而新詩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形成判斷文學作品高雅或庸俗的能力,可以使學生改善自己的趣味,可以使學生學會感受美、發現美,獲得審美快感,增厚自己的文化底蘊。
三.新詩教學的任務是通過教學及其相關的實踐活動訓練學生對新詩進行體驗和感悟。具體講就是通過教學手段,使學生接觸新詩,接受新詩,然后根據個人的知識背景、生活背景等去認識、理解新詩,進而悟出其中的美,悟出生活的價值,獲得人生的啟迪。
因此,在新詩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要幫助學生認識新詩的最基本的特征和最基本的表現手法。其次,注重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提高。再次,要滲透對現實生活與人生的關懷。任何文學作品都有其豐富的現實依據、生活依據和情感依據,同時也從不同的側面再現現實、生活與情感。所以,新詩教學只有滲透了對現實生活與人生的關懷,才能真正的吸引學生,才能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新詩的價值。
基于以上內容所述,在新詩教學中,這樣幾個環節是必不可少的:
一.背景和常識介紹
任何教學活動都離不開必要的背景知識和常識。很多詩歌的理解需要放在具體大背景和詩史中闡釋,所以詩歌背景和簡單的常識必須有所涉獵。而對新詩的講解,教師自然也就不能機械的就詩論詩,應適當地擴展和延伸。這里講的背景和常識主要包括與新詩相關的一些文學史知識、文體知識和鑒賞知識。具體來說,如詩歌的風格流派、詩人的生活經歷,一些特殊的詩歌形式,以及一些典型的名詞術語等,像什么是象征主義,什么是浪漫主義,什么是感傷主義。又如對詩歌的歸類劃分也有著不同的方法:按照主題劃分,可分為愛情詩、愛國詩、鄉愁詩等;按照藝術特征劃分,可分為史詩、敘事詩、抒情詩等;按照流派劃分,又可以對各個流派的特色以及其間的異同作出歸納分析。在講到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時,可以講講徐志摩的人生經歷和新月詩派的建立與主張,格律詩的建筑美、音樂美、繪畫美的原則與內涵等。在講到舒婷的《致橡樹》時,應該講一講“朦朧詩”的名稱來源及其思想藝術特征等。
二.示范先行,開放式解讀
現代教育理念特別強調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教學活動,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在新詩教學中學生的主動探究,開放式解讀尤為重要。而教師的主導作用只起一個示范性、提示性作用,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一個參照系統。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有更多的體驗機會。當然這種體驗在教師的帶領下應該是一種有明確目標的,有一定價值取向的行為。開放式的解讀不等于曲解原意的隨意誤讀。“詩無達詁”,對于一些具有豐富復雜內涵的詩歌,在充分考慮到時代背景、歷史現實、文化內涵,以及字句間復雜幽微的意蘊之后,可以有多重理解,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例如,對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首詩的理解,就應該結合詩歌創作背景和詩人的文化心理、生平等進行分析。學生比較容易理解的是該詩表達了詩人對塵世中親人、友人、陌生人的祝福,對塵世幸福生活的憧憬與棄絕,對理想生活執著卻孤獨的追求。但在了解了詩人生平后會知道,這是詩人在自殺前幾個月時的作品,于是我們又能從作品中體會出作者當時對世俗物欲生活的拒絕和對理想中絕美生活的向往。詩人把美好的希望和祝福留給塵世,自己卻追求棄絕塵世的“幸福”。全詩中交織著理想與現實、瞬間與永恒、單純與悲傷、寧靜與絕望、祝福與棄世……這正是該詩復雜性與矛盾性的所在。
三.多層次深入閱讀
學詩必須讀詩,讀詩應該是詩歌教學的最主要方法之一。讀詩可以包括誦讀、品讀、比較閱讀等。它們的共同之處都是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知識積累、價值標準以及感受力、洞察力、想像力等,去把握、理解、解釋作品。
其中,誦讀是培養學生語感的一種好方法。啟發學生進行富有節奏和感情色彩的誦讀是提高學生審美層次、增強教學境界美的有效方法。加強誦讀,有利于學生感受詩歌的音樂美,有利于體悟詩歌語言的內在歸律,從而把詩歌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不斷提高自己對語言的感受能力。
品讀則強調體驗作品內在的情感、思想、境界等。品讀具有移情作用,能激發美感,喚起內心視象,并通過聯想和想像,進入到詩人創造的意境之中去。同時,品讀本身就是一種解析,具有培養審美感知和語言感受力的作用。
在教學過程中,還應該注意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拓展學生的視野。可以從各種角度比較不同詩歌作品的共性和相異的特征。如從主題角度、歷史文化角度、詩歌構思的方式等提供一種多角度,而非單一化的閱讀。比如,同樣是愛國主題,艾青的《我愛這土地》和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應該是不同的。可以比較它們之間不同的時代背景,不同的歷史環境,不同的詩歌意境等。當然,一個作家的不同作品更可以作為比較閱讀的內容。如講余光中的《鄉愁》時,可以加上他的《民歌》《鄉愁四韻》作為比較,它們無論在形式、結構、音韻、表達技巧,還是在修辭手法上都有共同之處。
總之,教無定法,但新詩的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智慧的過程、詩意的過程、多元化的過程,應該是一次對美的探索、體驗和創造的過程。因此,在詩歌教學中應該充分認識并發揮新詩教育的陶冶性情、培養人文精神的教化作用,以期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新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作者倪文錦.
[2]《文學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作者王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