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庭紅
摘要:小學數學教育教學的目標在于向學生傳授基礎的知識、方法和技能,同時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此同時,教學目標的達成和實現需要以教學有效性的作為前提和支撐,由此可見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基于此,本文將從教學實踐經驗出發,以巧妙設置有效問題、給予學生探究空間和巧妙創設教學情境為主要論點,闡述具體如何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
雖然提升教學有效性是廣大小學數學教師一直以來的目標和追求,但受到應試教育等傳統觀念和思想的影響,有很大一部分數學教師偏離了正確的教學軌道,過于關注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從而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最終只能是造成教學效率和質量的嚴重下降。針對這種情況,小學數學教師需要跳出傳統觀念、方法和模式,探索符合數學學科特征和學生學習情況的有效教學方法,最終實現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目標。
一、巧妙設置有效問題,啟發學生思維發展
學生思維的活躍與發展是支撐其高效學習的前提,而學生的高效學習則是促進教學有效性提升的根本動力,也就是說只有啟發學生思維發展才能夠為提升教學有效性奠定堅實的基礎。對此,小學數學教師應當通過巧妙設置問題來實現對學生思維的啟發。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從數學教材課本中知識的重點與難點出發,結合學生的認知結構來設置科學、有效的問題,并選擇恰當時機向學生進行提問,發揮出提問的積極作用,觸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學生主動活躍思維展開深層次的學習、探究。
例如,在教授《小數四則混合運算》這部分知識時,本節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們掌握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體會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應用價值。所以,這就需要學生們經歷探究的過程,對此,筆者根據本節課程的教學內容,設置了具體的問題,讓學生們結合具體問題進行思考。問題如下:李老師去采購體育器材,購買了2個羽毛球,1副羽毛球拍和一個籃球,已知1個羽毛球的價格為2.5元,羽毛球拍的價格為55.5元,籃球的價格為35.5元,如果李老師有100元,那么李老師的錢夠用嗎?提出問題后,學生們開始圍繞問題展開思考,經過學生們的思考與分析,最終得出答案。這樣,筆者通過巧妙設置有效問題,啟發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二、給予學生探究空間,拓展學生學習深度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也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主體,然而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卻忽略了這一點,導致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且缺乏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空間,從而使得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只能停留在膚淺的層面上,難以實現知識和能力的全面發展。針對這種情況,小學數學教師應當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化學生的主體性意識,適當減少教學過程中單純知識講解的時間,將更多的探究空間給予學生們,讓學生可以自由地發表觀點、看法和質疑,深入到知識形成與發展過程中去,實現學習深度的拓展和延伸。
例如,在教授《倍數和因數》這部分知識時,本節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們理解倍數和因數的概念,了解倍數和因數之間的關系,很多時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占據了大量的課堂時間,導致學生們獨立學習的空間很少。所以,筆者革新教學理念,在課堂中給予學生們充足的學習空間,發揮學生們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們對學習內容理解的更加充分。這樣,筆者通過給予學生探究空間,拓展了學生的學習深度,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巧妙創設教學情境,豐富學生情感體驗
經過教學實踐證明,教學情境的創設能夠賦予教學活動生機與活力,使其不再枯燥、乏味,更加有效地吸引學生的好奇心、豐富學生情感態度體驗。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當摒棄過去蒼白無力的教學方式,依據數學學科特性和學生學習需求來巧妙地創設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教學情境,包括引入故事以創設趣味情境、組織競賽活動以創設競爭情境、利用多媒體展示以創設直觀教學情境、融入生活元素以創設現實情境等等,讓數學教學變得更具生命力,有效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深化對知識的認知和理解。
例如,在教授《小數的性質和意義》這部分知識時,本節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們掌握小數的性質,認識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所以,本節課程開始后,筆者將課程內容與生活進行了融合。如,筆者引出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們根據生活經驗對學習內容進行分析,這不僅調動了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同時也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這樣,筆者通過巧妙創設教學情境,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
總而言之,當前的教育教學在不斷的發展、變化和革新,小學數學教學也必須要跟隨發展變化的腳步,做出適應性的改革,才能夠繼續展現數學的魅力與價值。這就需要廣大的小學數學教師能夠以科學觀念和思想為指引,以現實學情為基礎,通過巧妙設置有效問題、給予學生探究空間和巧妙創設教學情境等策略的運用,來構建全新的教學結構體系,優化教學的全過程,最終從根本上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方中元.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提升路徑研究[J].農家參謀,2019(20):287.
[2]周菊玲.運用多樣化教學手段,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J].華夏教師,2018(1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