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華
摘要: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滲透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然而,在實際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依舊側重于應試教育下的教學,即對考試內容和成績比較重視,忽略學生的情感教育。本文通過對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的重要性進行分析,提出相關的解決措施,以期實現學生小學語文學習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語文教學;情感教育;重要性;措施
引言:
學生初入小學,對一切充滿好奇,并在與外界的接觸中,逐漸形成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所以小學階段是學生塑造人格的關鍵時期。然而無趣的課堂語文教育,讓學生無法正確表達自身的需求。通過對小學語文教學進行情感教育滲透,可以讓學生學到知識的同時,學會進行情感表達。
一、情感教育概述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感受,能激發人產生對學習、工作的熱愛,從而在這其中發揮自己的作用,創造出成果。而情感教育是整體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教師關注情感教育,就是從人的心理層面入手,發揮心理情感情緒對人的行為的調節作用,從而激發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
二、滲透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1、激發積極性
傳統的教育是對課文進行平鋪直述式的講解,對于學生來說,教學的過程枯燥乏味,長久以后,學生的學習能力沒有得到提升。而通過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可以利用情感來調節課堂的氣氛,活躍課堂的氛圍,增加與學生的互動,讓學生更加專注投入課程學習中。而且還可以讓學生通過學習作品,增長見聞,感受到作者的真情實感,體會文章的深意。
2、提升品格
情感教育滲透,可以培養學生的文化修養和審美能力。學生通過學習課文,對不同文體體裁的寫作特色有一定了解,跟隨作者,進入作者的情感世界,逐步建立審美觀、價值觀,進行自身品格的塑造和文化培養。
三、滲透情感教育的措施
1、挖掘素材中的情感
小學生容易被感人的情節、生動的故事所感染。教師可以結合小學生身心發展的階段和特點,選擇相應的課文素材,挖掘課文中所表達的情感[1],把這些情感作為情感教育滲透的切入點,傳遞給學生。例如在講解部編四年級下冊《在天晴了的時候》,教師可以向學生作出這樣的提問,雨后的小路小草給人什么樣的感受呢?引導學生對作者的描述進行分析和思考。隨后,進行進一步的提問,天晴了,除了可以看到小路小草,還可以看到什么呢?最后進行總結,這首詩描繪了一幅雨過天晴的自然風景圖,景物清新自然,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和深刻的印象,通過欣賞和品味詩中的語句,可以感受到詩中所描繪的美景。教師在講課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進行大膽想象,幫助學生從中感悟自然美,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最終達到教師挖掘文章中的情感,從而傳遞給學生,引起學生共感的目的。
2、進行情景營造
教師應為學生營造感受情感的場景和氛圍,讓學生在場景中進行感悟,進而將自身情感和所獲得的感悟一起融入到學習和理解中。在《記金華的雙龍洞》中,教師先給學生進行課文導入,地球上有很多美麗而奇特的景觀,有一種景觀是由水和時間造就,大家可以猜猜看是什么景觀。然后教師開始介紹,溶洞是由地下水溶蝕和沉淀而成,有沒有學生見過溶洞?隨后介紹,金華有雙龍洞等許多著名的景觀,而雙龍洞分內、外兩洞。內、外洞兩洞相隔相通,形成了雙龍洞最鮮明的特色,文章記敘的就是葉圣陶先生早年游覽金華的雙龍洞時的情景。接下來,教師先為學生營造雙龍洞中的場景,帶領學生和作者一起游覽。外洞仿佛一個大會堂,讓學生感受到外洞的大和雄偉,接著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進行進一步的闡明外洞的大,到底大到什么程度,讓學生感到外洞的大,具體可感,外洞的遼闊仿佛就在眼前,有身臨其境之感。溪流是貫穿文章的一條線索,作者迎著溪流來到洞口,進入外洞,又坐著小船隨著溪流穿過空隙,進入內洞。教師也引導學生根據多媒體課件中的圖片視頻、作者的語言描述,和作者一起,移步換景,隨著觀察點的變化,在眼前和腦海中不斷展現溶洞的新畫面,逐漸讓學生感受到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也激發學生自身對自然和未知世界的興趣和探索。
3、向學生進行情感傳遞
傳統教學中,師生溝通、情感交流之間存在障礙,往往是教師在課堂上激情地講解,但是底下的學生卻昏昏欲睡,并不理解。不僅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也對情感教育的滲透造成了限制。所以在教學實踐中,如何把情感傳遞給學生、如何準確的傳遞,及時傳遞,成為情感滲透教育的重心。教師一方面應該用口頭表達的語言直接與學生進行情感的交流,包括語音、語調和語氣的運用,增加語言的節奏感、趣味性,從而增進師生間的感情,還應該用手勢、表情、眼神,甚至是與學生之間合適的距離等非語言的手段,活躍課堂氛圍,提升教學效果,增強師生間的互動,培養默契。
4、引導學生表達情感
在情感教育滲透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學會通過語言,抒發情感[2]。在進行《我的樂園》寫作之前,教師先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樂園,描繪出樂園的樣子,以及帶給自己的快樂。然后小組進行討論,從各自的生活中發現自己樂園的美好,激發熱愛生活的情感。最后在小組內部,傳閱各個組員的文章,互相點評批改,并推選優秀的文章,在班級內進行公開朗讀。這樣的教學設計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主動表達自身情感。學生與學生間進行交流,并在交流的過程中,了解到其他同學的情感,轉化為自身情感的一部分,不斷豐富各種情感體驗。最后通過寫作,對口頭語言進行文字性表達,對思想情感進行思維邏輯的整理。
5、鼓勵學生進行實踐
教師可以利用游戲等形式,引導學生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在動手的過程中,自主獨立獲得情感和感悟。甚至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不同年齡的情感,特別定制和開發游戲,有效促進學生的積極性。
例如在《海的女兒》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理解故事內容,感受故事中小美人魚的善良美麗的性格和情感,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以小美人魚的角色參加王子的婚禮,以小美人魚的角度來忍受身體和精神的苦痛,最后以小美人魚的視角看著 自己一步步變成泡沫,走向死亡,從而感受這個凄美的愛情故事。
教師還可以組織辯論活動,把班級里的學生分成不同的討論小組,比如討論如果小美人魚告訴王子,是自己救了他,小美人的結局是否會不同。讓學生不僅通過角色表演,感受作者原來表達的情感,而且通過討論,為故事的走向,創造不同的結局。這種討論,讓學生親自對故事內容和結局進行再創造,增強了動手能力,同時深化學生對故事結構、人物性格、人物命運的理解,讓學生明白原作者真正的寫作意圖和情感,體會原文中滲透的情感和情感的價值。在討論中,學生也了解到其他學生的觀點,對自身的觀點進行修正,也間接升華了自己對文章的情感。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不僅僅是在教授學生知識,讓學生在情感教育的陶冶下,提高學習興趣,也需要教授學生人文道理,完善學生的人格,豐富其精神世界和情感體驗,使學生不再對語文課堂、情感教育感到厭煩和枯燥,而是引導學生調動自身的情感經驗,主動思考,積極表達,從課文中汲取情感內涵,進行內在的轉化,實現學生的素質教育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趙雪婷.小學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滲透探析[J].才智,2020(17):122.
[2]康雅雯.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才智,2020(15):135.
[3]尹芳.探討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實施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20(13):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