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進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領域的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是促進先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根本途徑,也是在新常態下迎難而上,破除體制機制難題,穩步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
關鍵詞:基層文化體制;改革;關系
中圖分類號:G24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9-0228-02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完善遵循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的根本規律、體現新時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有利于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的文化管理經營機制。”《決定》對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等方面進行了重點部署,為新時代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確立了目標。當前,我國的文化體制改革已從過去的“破冰期”挺進“深水區”。改革越是進入深水區,就越需要目標明確,大膽創新,銳意進取;越需要黨員垂范,群眾支持,各方共推。在這一過程中,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建立有效的文化治理體系和掌握高超的文化治理能力,正確處理好以下四種關系。
一、要處理好“魂”與“體”的關系,促進基層文化建設形神兼備
文化之“魂”是文化自身所蘊含的內在精神價值,它決定不同文化的性質,體現著文化思想性和發展方向。所謂文化之“體”,就是承載文化精神的物質基礎及傳播形態,它是文化生產力的重要依托,是文化精神價值傳播力和影響力的決定因素。“魂”與“體”互為聯系,相互依存,統一于文化的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實踐中。離開了“體”,文化之“魂”就失去了傳播載體,它的精神價值就不能夠實現。離開了“魂”,文化之“體”就失去了精神支柱,甚至偏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引的方向。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新時代的興國之“魂”,也是文化發展的指引,一切文化產品只有生動地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魂”,才有了傳播發展的動力,才能起到引領社會、凝聚人心的作用。公民教育體系、社會文化服務體系、文化產業發展體系及各類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是新時期中國文化之“體”,是文化發展的物質基礎和重要載體,也是文化傳播的具體形態和外在形式。他們相互融合,形成合力,共同承擔著弘揚和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興國之“魂”的重要任務。因此,基層文化體制改革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發揮社會文化主流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妥善處理好“魂”和“體”的辯證關系,堅決做到“魂”和“體”高度融合統一、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這是搞好基層文化體制改革的基本前提。
二、要處理好“導”與“育”的關系,促進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聯動發展
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是社會文化建設的主要組成部分,兩者在各自領域發揮著獨特作用。從兩者的性質來看,文化事業具有服務性、公益性和公共性,主要面向全體社會成員;而文化產業則具有很強的經營性和市場性。從服務的對象來看,文化事業主要是為了滿足社會公眾的基本文化需求,文化產業是給社會公眾提供多樣性的文化服務。只有廣大人民群眾都能享受改革開放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帶來的精神滋養,感受中華文化獨有的魅力,才能筑牢社會文化發展的基石。[1]同時,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之間的區分也是相對的,相互之間的聯系也比較緊密。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能夠提供培育文化產業健康發展的良好土壤;而特定的文化消費群體通過自身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能夠感受到精神文化生活的愉悅和滿足,從而帶動更多文化產品的消費。同時,文化產業的平穩有序發展也能推動社會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其部分先進的經營理念、核心價值觀也會成為促進文化事業健康發展的價值選擇和追求。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是文化發展的重要支撐,兩者不可缺少。總體來講,文化事業主要是人力、物力的投入,是一種政府行為。而文化產業雖然是人民群眾的一種物質需求,是一種依靠市場行為的產出,因此更具有主動性和靈活性。這種投入和產出的交織融合才能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和諧穩步發展。
基層文化體制改革就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通過體制機制的創新,實現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既要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加大公共財政支持力度,依靠公益性的社會文化單位,以全體社會公民為服務對象,強化公益性、基本性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構筑均衡全覆蓋的社會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為廣大社會成員提供免費或優惠的公共文化服務。[2]推動經營性文化產業健康發展,要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既要通過改革提升國有文化單位的競爭力和影響力,也要堅定不移地發展多種所有制文化經濟,充分調動社會資源,激發民營資本的活力,通過培育各類自主經營、自負虧盈的市場經營主體,構建和培育開放、競爭、有序的創新性市場體系,以及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不斷培育大眾性文化消費市場,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正確處理好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之間“導”與“育”的關系,是搞好新時代基層文化體制改革的關鍵環節。
三、要處理好“轉”與“退”的關系,促進基層文化資源要素優化配置
推進經營性文化單位轉制,是基層文化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完成文化單位改制的標準要看是否做到“三個轉”:一是單位性質轉變,從事業單位轉為企業單位;二是勞動關系轉換,從全面所有、集體所有轉化為合同制等其他新型勞動關系;三是產權結構轉型,在國家政策規定內,建立現代企業經營管理制度,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努力構建有利于創新發展的環境。同時,在努力做到“三個轉”的過程中又要做好“三個退”:一是單位性質轉變以后要退出“鐵飯碗”;二是實行優勝劣汰,完善市場退出機制,不斷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穩定性;三是落實提前退休人員的配套政策,切實維護改制職工的切身利益。
基層文化體制改革必須正確處理好“轉”與“退”的關系,只有堅持“轉”與“退”相銜接,才能促進基層文化資源要素優化配置,確保轉制單位事業發展的平穩、持續、順利推進。在轉制過程中,要圍繞“資產”和“人員”兩個重點來展開,切實規范資產評估和產權登記工作,做好勞動人事、社會保障的政策銜接,妥善安置富余人員。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推動改革,既要通過改制企業培育合格的市場主體,也要讓沒有發展前途的文化單位退出市場。對于有一定實力、市場經營狀況好的經營性文化單位,要積極鼓勵以多種所有制形式進行兼并重組。例如,有些地方結合民俗文化傳統,打造民俗文化消費項目,促進旅游帶動傳統文化消費。[3]要通過市場競爭做大做強,使之盡快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和文化領域的戰略投資者,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對于經營困難、難以為繼的經營性文化單位,要果斷“關停并轉”,實現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組織結構和地區結構的優化調整。
四、要處理好“一”與“多”的關系,促進全社會共建共享和諧文化
文化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石,承載著維護社會發展的公共道德力量,是社會穩定的潤滑劑。當今社會,不同形態的文化日益與經濟、政治、社會聯系加深,一個地方公民文明程度和文化自覺程度,越來越體現地方政府的文化建設和治理水平,越來越成為促進該區域社會創造力的重要手段和力量源泉,是一個地方社會綜合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門。因此,在推進基層文化體制改革過程中,要處理好不同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之間的相互滲透、融合和創新的關系,充分發揮文化內涵的巨大力量,努力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強勁的發展動力和重要的智力支撐,更好地保障廣大人民群眾享受公共文化成果的權益。
正確處理這種“一”和“多”的關系,就需要在文化體制改革中加強文化部門與旅游、體育、教育、科技、信息等部門的合作,消除地區、行業管理壁壘,促進全社會文化共建共享。要大力推進文化創作、觀光旅游、新型科技、生態農業等領域的深度融合,催生數字傳輸、文化創意、文化旅游、信息集成等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要按照市場主體資質要求和服務標準,建立全行業統一、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場準入制度,規范管理各類市場主體。政府要通過項目采購、資金補貼、定向支助、委托經營等措施,扶持引導各類文化單位不斷提升經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統籌縣(區)、鎮(鄉)、村(社區)三級政府和文化行政部門,整合文化建設、新聞宣傳、基礎教育、黨員管理、科學普及等方面的設備設施,努力實現資源整合、共建共享,充分發揮其最大服務效益,全面提升公共文化設施的綜合利用水平。要強化政府的引導作用,著力解決好文化資源占有的行政性切割,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對待社會力量參與文化事業。要積極引導開展群眾廣泛參與文化作品創作、文化品牌打造和文化體制改革,提升群眾文化生活質量,努力在全社會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文化環境,使人民群眾的文化創造活力充分釋放、優秀文化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文化創新創造成為自覺。
五、結語
增強深化文化改革發展的責任感、緊迫感,持續推進基層文化體制改革,激發文化團體活力,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雙輪驅動,為人民群眾提供更高品質的文化產品和精神食糧,有利于增強基層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推動新時代文化事業、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歐陽雪梅.文化體制改革背景下的農村基層文化建設[J].武陵學刊,2011(1):42-47.
[2] 黃江平.重視發揮鄉土文化能人在文化建設中的積極作用[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4(1):58-64.
[3] 李卓然.馬克思主義文化觀視域下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對策研究[D].齊齊哈爾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
作者簡介:劉雅奇(1990—),女,重慶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經濟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