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物理知識和生活具有緊密聯系,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必須明確將教學置于具體生活場景中,打破傳統單向式的知識輸出模式,引導學生將知識與生活向串聯,進而檢驗知識體系的完整性。物理是高中階段的重要學科之一,在培養學生物理學科素養的大背景下,探索全新的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學策略已經成為普遍共識,這也是增提高學生物理學科認知水平以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將重點探討在高中物理教學應用生活化策略的有效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學;實現路徑
前言: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強調應為學生創設多元化的學習場景,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促使學生回歸生活,學會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結合高中物理學科特點以及物理核心素養的要求,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學可從問題鏈以及生活情境創設、設計情境物理實驗以及創設習題設計四個維度展開,以此搭建更加高效的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學體系,進而為高中物理教學“提質增效”創造良好條件。
一、巧設問題鏈,創設生活問題情境
眾所周知,思維是以問題為起點的,發現問題是學生思維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高中物理教學活動開展中,只有學生的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深入思考的時候,其才會自然而然地提出“為什么”,在問題的驅使下,其思維真正地發動。對此,在組織物理教學活動的時候,為了調動學生物理思維的積極性,往往會借助生活問題情境創設的方式,給予學生自主思考的機會。在創設生活問題情境時,一般會按照以下三個步驟進行。首先,提出與新知教學有關的,與學生生活有著密切聯系的問題,借此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其次,借助語言引導的方式引,帶領學生就問題進行自主思考,并在探究中提出自己的猜想,驗證猜想。再次,鼓勵學生借助極具創新性的方式建立新理論,在錯誤中探尋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實現問題的有效解決。以“力的合成與分解”這一內容教學為例,在組織教學活動,教師引導學生參與實踐活動:拿出一根繩子,在這根繩子中間綁上一個重物,邀請兩名學生站在講臺上將這根繩子拉直。在拉直繩子的過程中,其需要保持重物處于平衡狀態。在直觀的實踐過程中,學生會發現,就算使用再大的力氣也無法將繩子拉直。根據學生的實踐結果教師順勢提出“為什么”“這是一種什么物理現象呢”諸如此類的問題。在問題的驅使下,學生會調動其已有的知識儲備自主思考、探究。
二、創設生活化情景,提高物理新課導入的實效性
新課導入策略的優化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作為高中階段的核心學科之一,教師應該重點探索基于新課導入視角來實現生活教學,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讓學生接收新知、理解新知以及消化新知。因此教師應該摒除傳統以“以課本為綱、以講義為本”的教學邏輯,在新課導入時融入生活化元素,促使學生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高效學習轉變。以人教版高三物理選修3-4《波的形成和傳播》為例,為了讓學生參與對聲波的討論,教師可以提前準備相應的教學素材,需要注意的是,新課導入素材必須具有可讀性、發散性、探討性以及可獲得性,這意味著《聲現象》系列素材應該源自日常生活情境,并能實現情境重現,這樣才能為學生消化和延伸新知創造條件。例如教師可以通過西班牙文“grima”來引發學生思考:自己最無法忍受的聲音是什么?有學生回答道:拿指甲畫玻璃或者劃黑板時發出的聲音,最讓人感到不適。雖然,教師向學生詳細講述grima的來歷:grima是馬德里大學的IngeSchweigerGallo的研究項目,在西班牙中grima代表著一種聲音刺激,包括吱吱的噪音、指甲劃黑板聲和刀子刮盤子聲,參與此項研究中的志愿者均表示,當出現grima時,會出現“聲音過敏”狀況,表現為心跳加速、頭皮發麻、渾身起雞皮疙瘩等。而此項研究風險,之所以此類噪聲會引發聽眾的不適感,是因為其產生2000至4000赫茲間的聲音,讓人感到極度不愉快,由此可見,grima并非一種反射,而是一種受到思維控制的情緒。隨后教師需由素材逐步引入相關物理知識點:即:
1.聲音的本質為由于物體振動產生的一種波,即聲波。
2.聲音傳播需要介質:例如空氣或者水。
3.Grima是借助空氣傳播到人體耳膜,形成振動后由大腦處理形成的感覺
4.聲音作為一種,具有頻率屬性,單位為Hz.而30Hz表示10Hz就表示這種聲波在一秒鐘內振動30次。而據研究發現,頻率處在2000Hz~5000Hz范圍內的聲音是讓人難以接受的。
所以,在完成課前導入內容的介紹后,學生會對這一生活常見現象形成更加全面的認識,學習和探索熱情被進一步激發,此時及時切入新知識點的講解,有助于增加了學生對新課內容的學習興趣,為后續導入“簡諧運動”等內容埋下伏筆。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大背景下,聚焦學科教學方式的深度創新已經成為普遍共識。作為高中階段的核心課程之一,高中物理兼具理論性以及實踐性特征,因此,教師應該充分意識到生活化教學給培養學生物理核心素養帶來的積極影響,不斷探索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學的新形勢,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巧設問題鏈,創設生活問題情境;創設生活化情景,提高物理新課導入的實效性;重視生活化物理實驗教學,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提升綜合能力以及圍繞生活現象設置習題,真正實現學以致用,只有這樣才能更加系統地開展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學,進而提升學生的物理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 李磊.談核心素養視域下的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學[J].才智,2019(34):46.
[2] 陳桂香.論高中物理教學之物理課堂效率與生活情境的融合[J].課程教育研究,2019(45):200-201.
[3] 向衛東.高中物理教學中結合生活物理現象的重要性與教學方法探析[J].學周刊,2019(22):87.
作者簡介:魏強,1979/09、性別:男,民族,漢,籍貫:安徽滁州,學歷:本科職稱:中學一級,研究方向:高中物理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