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財會教材要滿足不同高校的需求、體現財會專業的特點,同時要符合教學的規律。編輯在審稿時要先清除書稿中的宏觀問題,再解決其中的微觀問題。為解決高校財會教材時效性問題,編輯應該關注財經法規變化,學習相關的財會知識并注重教材的修訂再版工作。
關鍵詞:高校;財會教材;編輯;問題;經驗
中圖分類號:G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7-0174-02
一、引言
為提高本科教學質量,2018年,教育部提出淘汰“水課”打造“金課”的口號。優質的高校教材有助于提升本科教學質量。高校教材出版社應該響應國家號召,淘汰粗制濫造的“水教材”,努力打造精品教材。本文擬從編輯的視角,以高校財會教材為例,分析書稿中常見的問題,探討提升此類教材編輯質量的方法。
二、高校財會教材的編輯特點分析
高校財會教材的編輯特點可以從“高校”“財會”“教材”3個關鍵詞來分析。
首先,不同類別的高校,其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特點、教學對象都是不同的,反映在教材上也應該有所區別。編輯必須深入了解高校的區別,以便針對其不同的教學需求打造不同的教材。比如,面向研究型高校的教材,需要凸顯其深度和廣度,組稿時追求其權威、創新、引領的特點;而面向應用型高校的教材,則應側重其基礎性和應用性。由于財會知識點是相同的,如果研究型高校的教材比較經典、權威,受到廣泛的認可,編輯可以考慮依托已有的成熟教材,打造精編版、縮略版或實踐版等,以適應應用型高校的教學需求。當然,如果應用型高校有一定的專業、行業、地域或生源特點,編輯在組稿時也可專門打造應用型高校專屬特色教材。
其次,財會專業的課程體系相對成熟,內容邏輯關系強,面對財會學科經典理論和研究范式,作者發揮的空間并不多,加之作者缺乏創新動力,財會教材的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而且,財會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教材也要反映企業實際的做法,但既懂業務也懂教學的“雙師型”作者稀缺,導致高校財會教材中理論和實踐脫節,業財融合度差。同時,由于財會法規變化頻繁,如果財會教材不能緊跟法規變化來及時修訂,很容易因過時而被市場淘汰。還有財會書稿中的表單分錄多、計算例題多、法規案例多,這些特點都增加了高校財會教材的編輯難度。
最后,教材是教學的工具。只要能達到教學目的,作為工具的教材形式可以多樣化。信息時代的教材再也不是傳統的單一的紙質教材,音頻、視頻、網站、平臺、財務學習軟件、APP等,都可以作為教材的呈現形式。各出版方關于高校財會教材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高校財會教材立體化、多樣化特點越來越明顯。有傳統出版社在紙質教材的基礎上打造數字化高校教材,有軟件公司依托其財會學習軟件進而出版配套學習資源,也有在線教育公司配合其網絡課程出版相關教材。有人把這3種模式總結為“賣資源、賣軟件、賣課程”。教材的競爭已經由出版社擴大為跨行業的競爭。
三、高校財會教材書稿中的宏觀問題
編輯在加工高校財會教材時,應首先從整體上把握其是否存在宏觀問題,如果有宏觀問題應及時退回作者修改,沒有大的問題才能進入下一步的審稿工作。高校財會教材書稿中常見的宏觀問題如下:
(一)不問教學
高校財會教材是為教學服務目的編寫的,教材內容的多寡、體量的大小應該和課時數、教學大綱、教學計劃相匹配。[1]同樣是會計學基礎,有的專業是作為專業必修課來上,有的專業是作為公共選修課來上。必修課和選修課的學分不同,課時數也有所不同,進而影響教材內容的多寡。關于這些問題,編輯在組稿時就要提前和作者明確好,避免出現不顧課時數和教學計劃來編寫教材的情況。
高校財會教材的編寫落腳點是方便學生學習。有的教材書稿正文還可以,但是與教學有關的輔文寫作就比較粗糙。遇到這種情況,編輯也應該在組稿階段就和作者說明輔文包括的內容,比如提前規劃好諸如學習目標、本章小結、章后思考題、練習題、案例分析題等輔文,而且要注意輔文內容不要和正文脫節。
(二)“大雜燴”
教材首先是為課程服務的,不同課程的內容不能混在一本教材當中。有的作者在寫作時不加區分,把不同課程的內容混用在一本教材中,這樣做顯然不合適。例如,《會計學基礎》《初級財務會計》《中級財務會計》和《高級財務會計》的內容是有區別的:《會計學基礎》針對的是會計初學者,內容介紹的是會計基礎問題,比如借貸記賬法等;《財務會計》主要包括企業會計核算和業務處理等,而且初中高級財務會計的內容之間存在遞進關系。編輯如果發現諸如內容取舍失當、章節關系混亂等問題,應該在初審階段就和作者溝通解決。
(三)“拿來主義”
學習財會知識,離不開財會法規的講解,但是在教材中大量引用財會法規不太合適。筆者審讀過的一本《審計學》書稿,就大量引用了審計準則的原文。其實這些內容在財政部網站上很容易找到,沒有必要大段出現在書稿中,可以截取其中的一小段放在書上或者只保留名稱。
有的高校教師想把自己的課堂講義拿來直接作教材出版。此時,編輯應該和作者溝通講義和教材的區別:講義是教師講課的講稿,講義的目的是方便教師教學,里面會存在個性化的語言表述;而教材的目的是方便學生學習,教材里面的語言是規范化的,強調的是準確清晰的書面語言表達。講義必須經過認真修改才能作為教材出版。
四、高校財會教材書稿中的微觀問題
對于沒有大的宏觀問題的高校財會教材書稿,編輯需要審讀其細節方面的內容。常見的高校財會教材書稿中的微觀問題如下:
(一)政治性、導向性問題
相比其他社科類圖書,高校財會教材涉及的政治錯誤不多,但是遇到國別地區時還是要特別小心。例如,某書稿中出現“中國目前有兩家證券交易所,分別是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這里應該把中國改為“中國大陸”。另外,教材中不應該出現過于武斷的結論,不應該宣揚不正確的價值觀。沒有定論的事件、有爭議的公司或人物也不宜選用在教材中。總之,應該把積極向上、有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內容放在高校財會教材中。
(二)會計憑證及圖表問題
財會教材中除了有和其他圖書一樣的三線表和框圖外,還會出現有自己學科特色的圖表,比如財務軟件截屏圖、會計憑證、會計報表等。第一,財務軟件截屏圖常見于會計電算化等書稿中,常見的問題有清晰度不夠、圖文不對應、版本形式不統一等。編輯應該按照書稿中的軟件步驟操作一遍,這樣才能發現截屏圖中隱藏的問題。第二,為了讓讀者對會計工作有真實感受,財會實訓類教材會大量引用實際工作中用到的會計原始憑證和記賬憑證。編輯在加工時要留意同一公司會計憑證里的信息(如名稱、地址、電話、開戶行、銀行賬號、稅號等)是否一致。會計憑證里的文字、單位、數字要和正文保持一致。第三,會計教材常見的財務報表格式應該以財政部會計司統一發布的格式為準,沒有必要強行改動。
(三)其他細節問題
在高教財會教材編輯工作中需要注意的細節很多:第一,教材中的公司或人物名稱應統一風格。對于比較嚴肅的書稿,公司名可用英文字母編號,如A公司、B公司、C公司等;人物名可用漢字編號,如會計甲、會計乙、注冊會計師丙等。對于行文活潑的書稿,取名可以偏趣味化,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第二,審讀二維碼教材時,二維碼里面的內容也要注重編輯加工。二維碼不是雞肋,可有可無的二維碼不如不要。另外,二維碼不要印在訂口,印在書口比較方便讀者掃碼。第三,會計中的紅字和印章有特殊意義,所以對于雙色或彩印教材,必須對印章和數字的顏色好好核對,避免出現歧義。
五、高校財會教材的編輯經驗總結
有學者曾總結過財會類書稿的編輯經驗,[2]筆者結合自身的經驗認為編輯應從3個方面來應對高校財會教材的編輯困境。
(一)緊跟財會法規變化
財會教材最常遇到的是時效性問題,書稿內容如果不根據最新的財會法規修改,很容易過時,從而導致內容陳舊的問題。編輯應該隨時關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等官方網站發布的最新公告,保持學習動力,積極參加行業專業會議,和作者及時溝通有關的法規變化。近年來,財會法規變化非常頻繁,有些規定甚至半年一改,讓人猝不及防。例如,財會書稿中常用的財務報表格式:2017年12月25日財政部發布的財務報表格式中“應收票據”和“應收賬款”還是分開列示的,但是2018年6月15日發布的財務報表格式中就將“應收票據”和“應收賬款”歸到“應收票據及應收賬款”合并列示,而到了2019年5月15日,“應收票據”和“應收賬款”又重新改為分開列示。
從會計政策發布開始,到作者交稿,再到出版社出書,有一個出版周期,這導致了財會圖書從交稿到成書存在時間滯后問題。為了保證財會圖書的新鮮度,編輯應該學會和時間賽跑,提前收集法規變化的信息,在法規的征求意見稿出臺之際,就及時聯系作者修改原稿或校樣,這樣在法規正式頒布時,就能快速出書搶占市場。
(二)儲備財會專業知識
編輯在加工財會類圖書時,最好具備相應的財會專業知識,有些文字問題如果沒有相應的財會知識很容易誤改、錯改。例如,會計學的“待處理財產損溢”及其明細科目“待處理流動資產損溢”和“待處理固定資產損溢”,屬于資產類科目;而“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和“以前年度損益調整”則屬于損益類科目。“損溢”一般與資產直接相關,反映各種財產物資在資產清查中的增減變化;而“損益”則與利潤直接相關,反映企業當期實現的利潤多少。兩者存在明顯的區別,如果不理解其背后的財會專業知識,盲目追求統一,很容易錯改。
(三)重視教材的修訂再版
為了保持財會教材的新鮮度,編輯必須重視教材的修訂再版工作。教材出版后不是萬事大吉,編輯還應該持續關注各方的信息和反饋意見,利用勘誤郵箱、微信群等方式搜集有關教材內容修改的意見,通過整理總結反饋給作者,提高教材修訂的效率。未來,高校財會教材的修訂可借鑒維基百科的在線維護方式,依靠廣大讀者的力量發現問題,通過在線共享的方式來修訂再版。
六、結語
高校財會教材有其自身特點。為服務好師生的閱讀需要,有關編輯應該針對其特點,摸清規律,盡量消滅教材書稿中的各種宏觀和微觀的問題,保證邏輯嚴謹、內容科學、文句順達。另外,編輯還應該及時總結經驗,經常交流學習,以提高高校財會教材的編輯效率。
參考文獻:
[1] 李彬.高校財經類圖書編輯技巧探索[J].科技傳播,2014,6(21):20-21.
[2] 武君紅.財會類書稿編輯加工常見問題例析[J].中國編輯,2015(05):60-62.
作者簡介:于蘭婷(1979—),女,河南封丘人,研究生,經濟學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文化產業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