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哲 吉玉良 張華江
【摘要】課程思政是高校教育的基本要求,對全面提升育人水平,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有著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分析籃球教學和思政育人的內在聯系,指出目前高校籃球課程思政存在的問題,并對籃球教學和思政育人的融合進行了體系構建,旨在充分挖掘籃球課程的育人功能,為籃球課程教學的改革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高校;籃球;課程思政;育人體系;構建
2014年上海市出臺了《上海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體系建設專項計劃》,開啟了課程思政的探索之旅。同年,教育部頒布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全科育人的目標[1]。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才為德之資,德為才之帥”,“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2]。為深入貫徹落實這一精神,每個高校教師都應積極探索,敢于創新,讓課堂教學成為思想政治傳播的主渠道,培養更多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更好地落實新時期的教書育人工作。作為學生喜愛的課程之一,高校籃球課程理應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自身特點來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錘煉意志品質,培養團隊意識,發揮其育人的作用,把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期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1高校籃球教學與思政教育的內在聯系
1.1高校籃球教學是思政教育的載體
目前,高校的籃球課程的教學都是分為理論部分和實踐部分,而實踐部分占整個籃球課程的絕大部分,而作為育人部分則更多的是從實踐部分中得到體現。通過查閱資料和實地調查發現,大部分高校專業課籃球實踐部分達到整個課程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而公共體育課籃球選項課中的實踐部分甚至達到整個課程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現今,籃球作為體育教學中的一個載體,在嚴格的行為規范和規則要求下,呈現給社會和公眾的是公平、公正、公開為核心的價值體系和價值標準,從世界籃球運動的開展來看,籃球所體現出的價值已經得到全人類的認可。教師可通過自身的學識、閱歷、經驗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高效利用好籃球教學這個平臺來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激發他們對知識的向往、真善美的認識和追求,從而形成合力,使學生的思想品質、愛國情懷、理想信念通過籃球教學過程來得到提升。
1.2思政教育是高校籃球教學的內在靈魂
高校籃球教學的任務不僅僅是為實現“鍛煉身體,增強體質”這一口號,更重要的是還應利用籃球這一課程教學對大學生們進行思政教育和文化傳承。在高校籃球的教學過程中,大學生們能夠通過籃球的學習懂得要遵守規則、相互幫助、相互鼓勵、不怕苦、不怕累、勇敢頑強、持之以恒,感受到團隊力量和團隊的重要性,收獲了自信,并在籃球學習過程中體驗到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成就感、幸福感。也正是由于對學生的思政教育能夠通過籃球教學這一平臺得到體現,才使得籃球這門課程更具魅力。
2目前高校《籃球》課程思政育人中存在的問題
2.1在籃球課程中,教師對思政教育重視不夠
教書育人就是要求教師在傳授知識技能的同時還要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但在實際的體育教學過程中,還存在體育教師只注重學生掌握籃球知識技能的情況,而對學生的人格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敢于拼搏和奉獻、心理的健康以及社會的適應能力等方面則認識不夠,執行不到位。在現實中,也普遍存在認為思政教育是思政教師以及輔導員、班主任的主要責任,從而導致體育教師在設計教學任務以及課程目標時,也只是注重對學生身體素質、運動技能和籃球意識的培養,并沒有對課程思政工作進行針對性的開展,對學生的思政教育也沒有進行具體明確,進而導致體育教師在實際的籃球課程中對思政教育的執行力度不夠[3]。
2.2體育教師過分強調專業技能而忽視了人文素養的提升
人文素質是人文與素質的結合,它融合了人文知識、文化修養、社會心理、人文精神等多方面,通過觀念、能力、情感、意志展現出來的人格與特質,既體現了一個人內在的精神氣質,又表現為外在的精神風貌[4]。“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的學識、知情意行、人格魅力、一言一行都可能會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會產生深遠的影響。而在目前學生在學習籃球的過程中存在著盲崇現象,那就是學生認為只有籃球技術好的教師才是優秀體育教師,他們往往把籃球技術好的體育教師作為自己學習籃球的榜樣,體育教師的專業技能在籃球教學中得到學生們的認可。正是由于這一現象導致了體育教師過分注重專業技能而往往忽視對人文素養的提升。
2.3籃球教學目標和思政教育目標相分離
高校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把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課程目標是通過教學內容來實現的,在教學中,要想較好地實現籃球教學目標和思政目標,那就要求體育教師在制定籃球教學目標和育人目標時不能像火車的兩條鐵軌一樣,平行無交集、不能形成合力,而應讓育人目標融入到教學內容當中,并通過教學內容呈現出來,只有兩者相互融合才能實現課程目標,完成教學任務。但在實際的籃球教學中,由于一些體育教師對思政教育的重視不夠,他們在設計思政目標時就沒有認真考慮籃球教學內容以及如何將思政目標和籃球教學內容進行有機融合,從而導致籃球教學目標和思政目標相分離。
2.4高校對籃球教學中的思政教育缺乏有效的評價
目前,大多數高校評價籃球課程教學質量的好壞,主要還是從學生掌握籃球知識技能的情況來進行判斷,沒有把教師對學生的思政教育情況放到籃球課程教學質量考核當中,影響了體育教師課堂實施課程思政的積極性,正是由于體育教師對課堂教學中的思政教育不重視,導致體育教師在制定課程目標時只重視教學目標,甚至有的體育教師在課堂上根本就沒有明確育人目標。即使有的學校對思政教育有過評價,但評價形式單一,也沒有一個明確的評價標準。
3高校《籃球》課程思政育人體系構建
3.1提升教師的思政教育意識
教師思政教育意識的提升是教師在體育教學中開展思政教育教學的重要保障。體育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對教學的效果有著直接的影響,而想要在教學中有效地進行思政教育,就需要提升體育教師的思政教育意識,使他們真正意識到思政教育在人的全面發展中的重要性。體育教師要時刻牢記自己的責任和使命,要把教學目標和育人目標貫穿籃球教學的全過程當中。只有體育教師的思政教育意識提高了,他們才會在工作中勤于思考,刻苦鉆研,在傳授學生籃球知識技能和方法的同時,也會重視對學生的思政教育。
3.2拓展教師的知識面,提升教師的人文素養
由于以前的教育存在文化知識第一位而忽視了人的全面發展,導致社會上很大部分人對體育教師存在偏見,認為體育教師就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這也恰恰說明體育教師在思政教育方面對學生的培養不夠,沒能讓學生認識到體育的育人功能,從而導致有些人對體育的誤解,而現實中確實有些體育教師存在人文素養不高的現象。片面的教師只能培養片面的學生。如果體育教師在籃球教學的過程中只是片面地追求技術動作的完美和比賽的勝利,那么往往會導致他們所教的學生會為了勝利不擇手段,甚至違背倫理道德,以傷害對手來達到目的。因此,要想成為新時代一名合格的體育教師,首先要轉變教育觀念,加強理論學習,拓展教師的知識面,完善知識結構,努力提升自我,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做到知行合一。同時,教師還應加強繼續教育學習,定期參加培訓和專業技能、教學技能比賽等形式來提高專業技能水平和教學水平,通過自身人格魅力來感染學生。
3.3利用籃球課自身優勢,把籃球教學目標和思政教育目標有機結合。
但是,體育教師在制定課程目標時,一定要根據教學內容來設定育人目標,找到育人目標與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的切合點,且每一個教學目標和育人目標必須具有可測量性、可觀察性和易實現性[1]。
如,在一節籃球課中制訂的教學目標是提高同學們的快速奔跑能力和快速運球能力,育人目標是培養團隊合作意識。為完成課程目標,在籃球課程教學中,可以通過游戲比賽法來實現。方法如下:首先根據班上的人數把學生分成人數相等的若干個小組進行運球接力比賽,各個小組在規則允許的范圍內進行練習,看哪個小組在比賽中最先完成練習,最先完成比賽的小組獲得冠軍,以此類推,大家就都知道自己的表現。獲得成功的同學會有成就感,表現欠佳的同學就會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激發他們的內在動力。通過這種游戲比賽法的教學形式進行教學,將育人目標融入到練習當中,既完成了課堂目標,又提高了學生練習的興趣。
3.4建立高校籃球教學思政育人評價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立身之本是立德樹人,只有培養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夠成為世界一流大學”[2]。因此,高校不僅重視對教師教學質量的管理,還應加強對教師課程思政教育的管理,重視對教師思政育人評價體系的研究。只有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思政育人評價標準,并通過細化標準、獎懲激勵來落實學校思政教育工作,才能使體育教師們真正重視體育教學中的育人工作,真正做好教書育人。
4結語
課程思政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是當今社會發展的需求,也是個系統工程。高校教師應充分利用體育課堂這個教學平臺,認真研究籃球教學和課程思政的切入點,更好地促進籃球教學和課程思政的有機融合,高效地發揮高校籃球課的育人功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娟,周紅萍,汪哲.基于立德樹人的《體育概論》課程思政教學方案設計思路[J].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19(11):83-85.
[2]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8.
[3]錢慧文.高職體育教學中的“課程思政”探析[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9(11):127-128
[4]袁宏.高等體育院校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現狀及對策分析[J].山東體育科技,2014(2):89-92
[5]高大紅,王偉,劉芳等.關于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教育教學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7(1):51-55.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學研究項目(JY2018424);湖北文理學院教學研究項目(JY2019063)。
第一作者簡介:汪哲(1972—),男,湖北隨州人,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
(湖北文理學院體育學院 湖北襄陽 44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