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晗
摘 要:新冠病毒在全球范圍內傳播蔓延,無疑將會影響全球航運業。航運業具有季節性、國際政治性和基金密集性的特點,本文將弱化上述特性對航運網絡的影響,從多方面淺析新冠病毒于中國海洋航運的影響,并結合我國已采取的針對性對策,推斷中國航運的長期發展前景。分析顯示,短期的新冠疫情可正面影響航運業中部分產業,但若疫情持續發酵,則航運業將因運量下降受到負面影響。當航運業進入低迷期,政府的針對性干預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對航運經濟起到正面作用,從而緩解運量下降對市場帶來的負增長。此外,疫情為航運業創造了難得的緩沖期,因疫情所推動的電子創新,供應鏈特性將會全球化且數字化,海洋運輸將進入全新的發展期。
關鍵詞:新冠疫情;供應鏈;航運業;航運經濟;對策
中圖分類號:F521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新冠疫情在我國的爆發初期正值春節,各地因防疫而對中內外口岸人口及貨物流通進行嚴格管控,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海洋航運經濟的影響。由于我國主要航運公司停航與港口跳掛率增加,總體航運能力下降,船舶裝載率與往年同期相比明顯偏低。因疫情而采取的人口與政策管控,直接影響了各內外口岸的裝載效率,導致船舶掛靠難度增加。疫情爆發初期,部分港口狀況近乎停產,此狀況在各國逐漸復工后有所改善,但疫情的長期存在嚴重影響了航運業的暢通性,這給全球航運業的發展帶來了致命的打擊。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新冠疫情已經席卷了二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此期間,多個國家相繼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并采取嚴厲的管控措施,國際間的貿易量出現了下行的趨勢,國際航運業務需求量也出現了降低的情況[1]。根據國際航運基金會(ICS)統計,據往年同期數據對比,新冠疫情給全球航運業造成每周3.5億美元的巨額損失[2]。
本研究將首先討論新冠疫情對航運時效與價格,航運網絡和政策產生的變化,從而細化研究疫情發生對于航運業的整體影響。基于新冠疫情的特殊性,在此基礎上,通過多方面全球化分析病毒對航運業的影響,結合政府采取的干預性措施,從而推斷航運業應采取的正面應對措施與行業整體發展趨勢。
1 新冠疫情于航運業的影響
1.1 新冠下共享經濟產業鏈對于航運業的影響
2020年10月,疫情已經在全球大范圍內得到初步控制,但全球經濟發展以及貿易流通都因此受到極大限制。海洋運輸作為國際運輸供應鏈中最主要的貨物流通手段,在國際貿易行業受到重創的情況下,當密切相關的經濟產業中的一方的相關利益受到損害,則另一產業也將因為產業鏈的緊密相關性受到影響,航運業則也可參考共享經濟產業鏈理論,與其相類似,當一方的相關利益受到損害時,航運業也會受到影響[3]。
毋庸置疑的是,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發展有著密切關系,兩者的密切關系直接決定了兩者的共生性,也就是“世界強,則國強”。世界弱,則國必受其制約。中國現在已然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系,在世界也位居對外投資的前位。相關數據顯示,中國為制造業第一大國和外匯儲備第一大國,并多年在世界經濟增長中貢獻顯著,年均數據為30%上下,這直接表明了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相關性。以上各數據表明,中國在世界經濟的格局中起了決定性的重要作用,以此可推論現在我國已然成為推動全球經濟發展的主動力源之一,且在目前的經濟產業鏈與全球航運業供應鏈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4]。疫情對中國出口產業鏈產生了強大沖擊,在貿易出口的大商品,中間產品與零部件的外貿供需關系上影響巨大。受到疫情強烈沖擊的不止上述產業,在電子與機械和設備等生產型產業鏈,中國已高度融入全球的工業制造與密集型勞動領域,世界層面在多方面產業鏈對于中國有著較大的依賴性。在此種共生的新格局下,中國經濟的任何微小波動則于世界而言決定了短期的經濟發展,反之于中國相同。[3]在中國出口貿易因疫情的存在產生供需波動而受到限制,國際貿易和國際航運的相關性較大程度的直接影響了國際交通運輸業,而航運作為商品的主要流通方式,新冠疫情無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全球經濟產業鏈與航運供應鏈的穩固地位與作用。
1.2 新冠下防控措施政策對于航運業的影響
新冠的發展與蔓延使部分國家依然采取嚴格控流的防疫政策與措施,此種措施會嚴重影響各生產要素的流通性,而航運業在商品的流通端口是最為主要的輸入與輸出的方式。受新冠疫情的沖擊,全球各地商品,技術以及人員都受到強烈管控,而全球交通,餐飲以及旅游業等各大產業要素也隨之受到影響,海洋運輸作為供應鏈產業最主要的流通要素,由于港口人員與貨物的防疫管控,與各大航運公司的航線網絡調控,各航線的停航率,滿載率與各大口岸的跳掛率都大幅提高,導致商品流通性顯著下滑[2]。在要素產業受到新冠重創的情況下,產品流通性受限則與貨幣流通性的下降成正比式顯現。
世界衛生組織已早在初期疫情時便明確了新型冠狀病爆發為大流行,而病毒的大流行無疑是國際航運流通性的巨大阻礙。新冠在社會意義上代表了人道主義危機,新冠的大流行性使以資為本的幾大西方經濟體實施限制性控流措施,以控制疫情的傳播與接觸,從而減少冠狀病毒增加的病例。以航運業經濟發展來看,一定范圍的停工停產與對于人員和貨物的臨時限制,可以說短期內新冠帶來的是近乎停滯的行業打擊。但以可持續穩定的長期發展來說,嚴格的管控措施步驟是必要的,如若不然,則會在航運業的可持續發展經濟道路會持續惡化并將付出高昂的代價。數據表明,干散貨運輸與集裝箱運輸受到主要影響,運力與港口的吞吐量都有明顯下降,導致行業發展減慢的主要原因則是新冠疫情的限流與管控。但也并非是所有航運業都受新冠病毒控流的負面影響,國際航運中能源板塊的郵輪業務則因沙特阿拉伯的原油泛濫導致的產品價格貶值而從中受益。因此可以得出結論,國際能源產業運輸板塊受新冠影響微乎其微。
2 新冠下的對策,行業展望與前景
2.1 新冠疫情下航運業的對策
疫情現如今已然常態化,各國的應對措施等也相對完善,政府干預無疑會助力于航運業的恢復與發展。中國在疫情之前就已經高度提倡并部署“一帶一路”的政策,大力發展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往來的持續性對于“一帶一路”的建設與發展是尤為重要的,也是正因為政府對于海內外貿易區的點面結合與全面部署,貿易的航運通道的更加暢通。[5]在政府的有利干預下,各大航運公司與港口也從初期疫情的貨物人員流通堵塞現象中逐漸改善,港口與航運網布局很大程度上保證了時效性與準班率。不可避免的是為保證時效性與人員的安全性,港口跳掛率有明顯上漲,政府為解決此問題,特別開通了“海運快船”,以保證港至港的貨物運輸。阿里巴巴等領軍公司也為航運業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顯著貢獻,“中美快船”物流產業則是阿里巴巴在疫情期間最新部署的航運產業投資,此航運線時效在20~45天不等,并且是目前為止最快以及性價比最高的中美運輸線路。
而我國在疫情前對于航運業的大力支持也為航運業在疫情中的經濟發展起到決定性的重要作用。在2019年中航運通道建設顯著,中歐班列全年開行8 225列,據往年同期對比增長29%了,累計超過2.1萬列,可通達至歐洲大陸18個國家、57個貿易區與城市。
2.2 新冠疫情后航運業的發展與前景
新冠疫情下,我國航運業雖受沖擊,但在國家的強力干預與各大中小企業的積極應對下,航運業的發展基本趨于穩定。而在疫情的推動下,航運業必將在平穩后迎來電子創新的數字化,從而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不置可否的說,今年的新冠病毒與2003的非典型病毒有著大同小異之處,并在推動我國經濟發展與進程中基本起著相似的作用[5]。2003年在非典型病毒的爆發后,阿里巴巴借助病毒傳播的特殊性,在非典后期及結束后把中國乃至全球的數字經濟以及電商等產業推進入蓬勃的發展階段,而此次新冠的爆發不只會給短期經濟發展帶來負面影響,在另一方面來看,新冠將是推動數字化經濟全面發展的主動力源。
而航運業,作為各大產業供應鏈的重要樞紐,將為數字化經濟的試錯,調劑乃至成熟起主要推動性作用[6]。
3 結論
本論文基于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影響,以及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影射了航運經濟的總體形勢,發展,影響以及政策。在弱化考慮航運業季節性、國際政治性和基金密集性特點對航運網絡影響情況下,從而多方面的考慮了新冠疫情下,航運業的整體發展態勢,并結合政府干預與大型企業的支持,與“一帶一路”的大力推動具體分析了政府部署政策。此外,本文結合2003年SARS疫情后全球經濟與行業發展,推斷了航運業極有可能走向全面數字化的前景,并推測了在疫情結束后,航運業進入新的發展期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王婧妍.淺析新冠疫情的世界性爆發對航運業的影響[J].珠江水運,2020,28(09):82-83.
[2]萬程鵬,陶嘉樂,伍靜,等.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國際航運網絡空間格局影響分析[J].交通信息與安全,2020,38
(02):129-135.
[3]葛穎恩,楊佳琳.基于對比分析的新冠疫情對航運業的影響研究[J].交通信息與安全,2020,38(02):120-128.
[4]從中國的海運地位看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J].中國遠洋海運,2020,26(04):56+9.
[5]高江虹.疫情推動創新 全球化、數字化將成為航運業發展的重要特征[N].21世紀經濟報道,2020-06-03(011).
[6]馮雨,朱啟仁.重大疫情下共享經濟的“危”與“機”[J].經營與管理,2020,38(12):153-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