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互聯網的準入門檻更低,信息發布渠道更加廣闊,發布速度也更加快。與此同時,網絡謠言的快速產生與傳播也給社會帶來了較大的困擾。因此,如何有效防控網絡謠言是當下要思考和重視的問題。本文基于“雙黃連”事件,分析新媒體時代網絡謠言產生的原因,并對此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網絡謠言;“雙黃連”事件;傳播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6-0147-01
謠言是對有關人和相關事物信息的一種模糊甚至錯誤的傳播,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卡普費雷指出,早在文字出現之前,謠言就已通過人們口耳相傳而形成,大眾媒介的出現未能消滅謠言,它只是使謠言更加專業化而已。[1]隨著新媒體時代的飛速發展,網絡謠言成為新的一種謠言表現形式,危害個人,也危害國家。
一、“雙黃連”事件回顧
2020年1月31日晚上,新華視點發出“雙黃連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這篇新聞報道后,多家主流媒體紛紛轉發,引起網民熱議。該消息也立刻成為當晚的微博熱搜,有關雙黃連的信息更是傳遍各大社交平臺。
不少人看到消息后,立即加入瘋搶雙黃連的大軍中,一夜之間,雙黃連售空,就連雙黃連月餅以及其他和雙黃連有關的產品都遭到哄搶。
事件發生后,當夜就有媒體人員對中科院上海藥物所進行采訪,相關人士強調:“抑制作用”只是初步發現,對新冠肺炎病人效果到底如何,還要做大量的實驗。2月1日,人民日報官方微博開始辟謠:抑制不等于預防和治療新型冠狀病毒,不可盲目購買和自行服用雙黃連。隨著越來越多的官方媒體和中醫人士的辟謠,雙黃連一夜之間成為最大的鬧劇。
二、“雙黃連”事件網絡謠言產生的原因
(一)主流媒體“把關人”的缺位
1950年,著名傳播學者懷特明確提出“把關人”模式。該模式提出,社會上存在大量新聞素材,大眾媒體的新聞報道是一個取舍選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媒介組織形成了一道“關口”,從中傳達新聞,而受眾獲得的新聞只是從眾多新聞素材中挑選出的少數內容。[2]
當今,傳統媒體緊跟新媒體進程,紛紛開通微博、客戶端、微信公眾號等,這些主流媒體的報道在公眾心目中占據重要地位。因此,主流媒體更需要擔當好“把關人”的責任。
在“雙黃連”事件中,當“雙黃連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消息發出后,各大媒體紛紛轉發,但沒有考慮其真實性。及時是新聞基本要求之一,但是過于看重新聞的時效性會導致新聞真實性的降低。主流媒體“把關人”的缺位,在發布“雙黃連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這則消息時,沒有對“抑制”二字作進一步解釋,更沒有在該消息上對于購買問題上做出同步的呼吁和引導,從而造成公眾瘋搶雙黃連和第二天辟謠打臉的后果。
(二)疫情敏感期,公眾對此類消息的渴求,更加選擇性理解信息
疫情初期,不斷增加的新冠肺炎感染人數,使公眾處于極為敏感和焦慮的心態中。因此,當權威性媒體發布相關信息時,公眾會毫不懷疑信息的真實性。再加上處于疫情的敏感期,公眾非常期待此類消息的發出,而對于新聞消息中的“抑制”二字,只能在線上交流的普通公眾自然不會仔細去推敲,更沒有能力去質疑。公眾的傾向性心態更會將此條信息選擇性解讀為“雙黃連可以預防和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最終導致誤讀的信息在網絡上呈現爆炸式傳播。
(三)新媒體時代下謠言呈“病毒式”傳播
新媒體時代,網絡的發展讓謠言傳播的渠道更加多元化。微博、微信、QQ等社交軟件為謠言的“病毒式”傳播提供了溫床。微博熱搜使其新聞性極強,處于熱搜榜的話題,都會受到全國各地人民的高度關注。而由于微信、QQ極強的社交性質,轉發的信息更容易獲得信賴,因此接收信息的人往往會再次轉發,從而使信息呈現“病毒式”傳播。[3]
“雙黃連”事件中,首先將該謠言推向風口浪尖的是微博熱搜,極強的新聞性加上官方媒體的轉發,使疫情期間只能宅在家線上交流的公眾紛紛轉發,瞬間引爆朋友圈等社交平臺。與此同時,先購買到雙黃連的人會在朋友圈發布“終于買到”等字眼,再次加劇公眾的急迫感和緊張感。信源極高的可信度和社交平臺的傳播,網絡謠言在無成本的條件下呈現出暴增的趨勢。
(四)炒作陷阱
炒作陷阱是指一些個體或企業對自身的夸大,企業的軟文,以及營銷公司或營銷人員出于炒作目的制造的假新聞,都有可能導致媒體發布的信息不真實。[4]
“雙黃連”事件發生后,南方周末發布《“神藥”炒上天,股東忙減持》一文,文中指出,在“雙黃連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消息爆出后,開市當天的太龍藥業封板漲停。而當晚,公司二股東吳瀾就開始減持。再根據劉松山的解析,可猜測疫情期間,發布這種含糊不清的消息,其實不能完全排除相關企業炒作的嫌疑。
針對“雙黃連”事件,我們不能斷定就是炒作,但是面對網絡謠言,炒作也是我們需要重視的陷阱。
三、“雙黃連”事件網絡謠言的應對措施
(一)主流媒體做好“把關人”,規范報道過程
雙黃連信息滿足公眾疫情期間的渴求,但是不嚴謹的信息演變成謠言,將會使主流媒體的公信力與權威性遭受巨大的挑戰,因此要做到以下幾點。
1.堅持新聞專業主義,核實內容。新媒體時代,時效性和真實性都要兼顧,更要堅持新聞專業主義和職業道德;要增強新聞專業能力,增強新聞真實性的辨識能力。[5]探求事件真相,對所發信息要認真核實,及時發表客觀準確的觀點,給公眾權威可信的信息。
2.加強對信息的“把關”。網絡傳播的復雜性和多元性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傳統媒體的把關機制,但是把關仍然存在和需要。信息生產和發布環節的把關,核心人物是專業媒體,需要時刻做好“把關人”的任務,作出正確的判斷。
3.明確新聞來源,加強引導。新聞信息很多是特定語境下的信息,不同語境下有不一樣的含義。主流媒體在發布相關信息時需要明確相關來源和語境,對敏感時期的信息要增加必要的信息引導,同時對“專家稱”這一類字眼的編寫更要謹慎,從而降低對公眾的誤導。
(二)公眾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理性辨別網絡信息
新媒體時代,繁多難辨的網絡信息無時無刻不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只有提高公眾自身的媒介素養,不斷增強辨別信息真假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預防謠言的的產生和傳播。公眾不要盲目輕信和轉發,更不要從眾隨大流。對于繁多的網絡信息,一定要保持清醒,要有自我的理智思考和判斷,大膽質疑,并向相關部門及時咨詢和反饋。
(三)政府要加強立法,提升信息透明度
1.加強立法,建立規范的網絡謠言管理體系。新媒體時代,網絡環境更具虛擬性,網絡謠言成為網絡環境中的“霧霾”,讓公眾看不清事情的真相。“謠言止于法律”,政府需要對相關媒體、企業以及個人加強約束,維護網絡環境,促進良好的網絡秩序的形成。
2.多渠道發布信息,提升信息的公開透明度。在特殊敏感時期,政府要重視和及時回應公眾關注的問題。對相關專業問題,要多渠道傳播專業解答,及時互動,穩定公眾情緒,成為公眾信賴的堅強后盾。
四、結語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網絡謠言也隨之而來。謠言猛如虎,尤其在特殊敏感時期,任何一條信息的發出都會受到不同尋常的關注。要想讓真相及時有效地展現在受眾面前,就需要媒體把好每一條新聞信息的關卡,為社會輿論指出正確的方向;也需要每一個公眾不信謠、不傳謠,相信國家,不慌亂;更需要政府加大對網絡環境的立法整治,做好人民的“公仆”,成為公眾信賴的依靠。我們堅信,媒體、政府和公眾心向一處,積極應對,網絡謠言一定會止于科學和理性,網絡環境一定會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卡普費雷(法).謠言:世界最古老的傳媒[M].鄭若麟,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23-29.
[2] 彭蘭.網絡傳播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159.
[3] 祁鵬程,趙璐.新媒體時代謠言傳播探析[J].傳播力研究,2019,3(16):88-89.
[4] 彭蘭.網絡傳播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154-155.
[5] 淡慶.淺析突發事件中網絡謠言的產生與治理——以“公交車墜江事假”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9(7):40-42.
作者簡介:錢惠敏(1999—),女,安徽巢湖人,安徽財經大學文學院網絡與新媒體專業2017級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網絡與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