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鑫金
摘 要:傳統的城市交通規劃方法沒有全面考慮城市交通與土地利用之間的反饋與協調機制,其研究成果很難發揮支持作用。本文對城市土地利用交通基礎設施與交通需求特性的關系及其動態演化機理進行了深入分析,通過對城市土地開發利用與交通相互影響、相互制約關系的剖析,闡述了實現城市土地利用與交通系統一體化規劃的核心內容。
關鍵詞:交通規劃;土地利用;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城市社會是經濟活動的集中地,其中交通作為城市的一個子系統,實現著城市人流、物流的有效移動和運轉功能,是城市繁榮、有序和發展能力的象征[1]。對于一個城市來說,其所擁有的土地資源是有限的,如何使這些有限的土地資源實現最佳的利用效益以實現城市的持續、穩定和健康發展,是當前城市發展規劃中所面臨的重要問題。
城市土地利用規劃是城市交通規劃的基本依據[2]。脫離土地利用的交通規劃是不可能滿足城市交通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的。因此,研究土地利用與交通相互約束、相互協調的有關重要理論問題及其測算方法,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
1 我國城市交通及規劃現狀
1.1 城市交通現狀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為了適應城市經濟發展的需要,城市建設部門投入了大量的資金進行城市交通系統的規劃、建設,但是,由于傳統的城市交通規劃方法是單一的面向交通的規劃,沒有全面考慮城市交通與土地利用之間的反饋及協調機制,因此,我國很多城市的交通建設過程不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交通擁擠問題仍然存在,城市交通仍然是影響城市經濟發展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制約因素。
1.2 城市交通規劃理論方法的不足
我國對城市交通系統及其規劃理論與方法的研究已有近四十年的歷史,針對21世紀的城市交通問題,已有的理論在以下幾方面存在不足[3]:①現有的城市交通規劃理論或方法是單一面向交通的規劃理論或方法,解決交通問題是規劃的唯一目標,沒有全面考慮交通與土地利用的動態反饋與協調機制,沒有考慮資源的優化利用及環境保護,因此,以此方法規劃的城市交通系統,其建設過程不一定符合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戰略。②現有的城市交通規劃理論與方法基本上都是套用了西方國家的“四階段”模式,盡管我國在引進“四階段”模式時,對模型作了較大的修正,但仍沒有擺脫其束縛。而西方國家的“四階段”模式建立時,當時的狀況是社會尚未信息化。21世紀是社會高度信息化的時代,社會的高度信息化會引起居民出行行為、出行特征的根本性變化,傳統的“四階段”模式到21世紀是否還能適用,否定多于肯定。③現有的理論中,還沒有建立規范化的土地利用與交通互動機制、交通能源消耗、交通環境影響評價分析方法。
2 城市交通與土地利用
2.1 城市土地利用與交通供求
2.1.1 城市土地利用和交通需求特性的關系
由于交通需求是派生需求,交通需求的產生取決于生產活動、生活活動和其他社會活動的發生地點與居住地點的空間距離,目前中國城市居民出行的主要目的構成是上班、上學及其回程出行,因此,居住產業與學校的空間布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交通需求的總量特性、空間分布特性、時間分布特性、出行距離特性等,進而影響著交通方式構成,可以說土地利用是影響交通需求特性的最主要因素。
2.1.2 交通供求關系的演化機理
當交通需求增大,無法得到滿足時,根據供求關系當前所處的狀態不同,有兩條途徑可以實現交通供求關系的平衡:當管理水平低下,交通基礎設施沒有得到充分利用時,可以通過實現交通管理的科學化和現代化使得交通基礎設施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緩解交通供求關系不平衡的矛盾,實現交通供求關系的動態平衡;當綜合交通基礎設施系統尚未完善,不同交通方式的基礎設施構成與城市的交通需求特性尚未完全協調時,可以通過改善交通基礎設施尤其是建設完善城市公共交通設施來提供更大的交通容量,同時使交通方式分擔關系更加合理,交通基礎設施、交通工程實施更加完善,城市需要從長期對策的角度調整城市結構和土地利用形態,進而改變城市居民的交通需求特性,來滿足交通供求關系的動態平衡,通過改變交通需求特性來實現供求關系的平衡。
2.2 城市交通與土地利用的關系
城市交通與城市土地利用的關系實質上反映了土地利用與交通設施的關系。由于土地利用是出行生成活動的主要決定因素,所以土地利用的狀況將決定對交通設施的需要。與此同時,交通設施的供給則改變了土地使用本身的可達性,并促使土地利用狀況發生改變[4]。
在一個城市中,從土地開發利用出發,總是希望土地利用效率越高越好。這樣的開發必然導致出行生成的增加,從而提出對交通設施的更高要求,使交通設施得以改善。然而,隨著可達性的增加,又會吸引人們對該地區在人力和物力方面的繼續投入。要實現現代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在城市的總體規劃中充分考慮城市土地開發利用與交通的協調關系。
3 土地利用與交通系統一體化
3.1 城市發展對城市交通的影響
城市是個有機體,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不斷成長演化。規劃的作用就是保證城市的健康成長和向著更加理想的形態演化。城市在胚胎期、成長期、成熟期等具有不同的結構特征和發展重點,不同規模和狀態的城市是該有機體在演化過程中一個特定時間點城市形態的空間表現。土地資源短缺、人口密度大是中國城市的基本特征,因此,中國城市必須選擇高密度開發和公共交通主導的城市綜合交通系統。城市發展的變化極大地影響城市的交通狀態。
3.2 土地利用與交通系統的一體化規劃
土地利用與交通系統的一體化規劃具體分為5個階段[5-6]:城市形態、土地利用與交通系統的宏觀互動反饋和調整階段;城市形態土地利用與交通系統的微觀互動反饋和調整階段;土地利用相協調的道路網絡規劃階段;土地利用相協調的綜合交通系統規劃階段;以及實施規劃階段。其中前兩個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從交通系統的角度對城市結構和土地利用進行評價、反饋和調整,后兩個階段的主要任務是解決城市綜合交通系統對城市結構和土地利用規劃的支撐以及對給定的城市結構和土地利用條件下的交通需求的滿足問題,最后階段是規劃的實施問題。
4 總結
城市土地利用與交通系統的一體化規劃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交通運輸系統,解決城市交通問題的關鍵,從城市規劃的角度,實現合理的城市結構,實現高密度的土地利用和就業崗位與居住布局協調一致的用地形態,保留適當的綠地、公共空間和城市有機體生長發展的余地至關重要。從交通系統的角度,提供與交通需求特性相一致的、能夠支撐城市空間發展戰略實現的綜合交通系統,使其對城市結構和用地形態進行反饋和引導是城市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
城市土地利用與交通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系統,即使對于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土地利用與交通系統,其中所設計的模型和問題也很多,需要強調的是土地利用與交通規劃的不可分割性,致力于中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雖然城市交通規劃理論框架已基本形成,但構成這一框架的許多具體問題尚需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陸化普.交通規劃理論與方法[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2]鄒德慈.城市規劃導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3]李貴財.關于城市道路規劃中存在的問題[J].科技創業家,2012,3(24):56.
[4]韓玲,姚紅云.城市交通與土地利用互動關系研究綜述[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1(S1):589-593+664.
[5]劉建朝,程浩巖,宋順鋒.城市規模、土地利用與交通承載力[J].城市發展研究,2016,23(07):99-107.
[6]王真,郭懷成,郁亞娟,等.城市土地利用與交通相互關系研究進展[J].人文地理,2009,24(04):9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