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慎杭
摘 要:馬克思民生思想的產生經歷了萌芽、發展和成熟三個階段,以“現實的人”為起點,以實現每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為目標,以發展社會生產力為實現路徑。在新時代,深入挖掘和研究馬克思民生思想,對我國民生建設具有重要啟示。本文從萌芽、發展、成熟三個階段闡述了馬克思民生思想的發展歷程,并對其基本內容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研究其對我國民生建設的啟示,如中國始終重視民生建設、要始終站在人民的立場上,以人民為中心等。
關鍵詞:馬克思民生思想;民生建設;當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0)05-0013-02
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民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面臨新形勢、新挑戰、新矛盾,如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增強人民的幸福感,是一項重大任務。在此背景下,為了解決我國民生存在的問題,更好地進行民生建設,我們應該重溫和研究馬克思民生思想。
一、馬克思民生思想的發展歷程
馬克思的偉大著作中雖然并未直接使用“民生”一詞,但是民生思想卻始終貫穿其中。馬克思民生思想的形成經歷了萌芽、發展和成熟三個階段。
(一)萌芽階段:馬克思中學時期到1842年在《萊茵報》工作
馬克思在青年時期就立志為了全人類的幸福而努力奮斗。他中學時期的畢業論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思考》中初步體現出他對人類幸福自由的追求,這是他民生思想的起點。大學時期,馬克思廣泛閱讀哲學類的書籍,在其博士論文中表現出對自我意識哲學的推崇。1842年馬克思在擔任《萊茵報》主編時,在《關于林木盜竊法》中,旗幟鮮明地捍衛貧民的物質利益,猛烈抨擊普魯士國家和制度的不合理性,公開為貧民辯護,他尖銳地批判了資產階級國家機器為特定階級服務的本質,這時候馬克思的早期思想開始形成。
(二)發展階段:從《德法年鑒》到《德意志意識形態》
1844年2月馬克思在《德法年鑒》上發表了《論猶太人問題》,文章中首次提出了政治解放和人類解放的思想。要想實現人類的解放,只能通過無產階級的社會革命,消滅私有制,消滅宗教。1844年5-8月,馬克思寫了《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這時馬克思的思想發生了巨大變化,他開始把現實的人作為歷史研究的起點。馬克思指出了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和工人階級之間的矛盾和對立根源于勞動異化,也就是“工人生產的對象越多,他能夠占有的對象就越少,而且越受他的產品即資本的統治”[1]。這種異化使工人們過著非人的生活,揭示了要克服異化改善工人階級境況,就要消滅私有制的偉大思想。1845年春天,馬克思在布魯塞爾寫了《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他在批判費爾巴哈以及一切舊唯物主義的同時,闡述了全新的世界觀,確立了實踐在社會歷史中的地位,從實踐生產的角度去關心民眾生活。1845-1846年,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第一次系統闡述了唯物史觀。而且指出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為了滿足生存需要而進行的物質資料生產,人類要想獲得解放首先就要滿足其基本需求。“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 [2]” 。他希望通過發展生產力來改善人民的境況。
(三)成熟階段:《共產黨宣言》至馬克思晚年
1848年《共產黨宣言》(以下簡稱《宣言》)發表,其中指出人的最終解放是人的自我解放,實現人的自由發展,“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還指出無產階級是資產階級的掘墓人,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體力量。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從經濟關系的角度闡述民生。揭露了資本家壓迫、剝削工人的秘密,即資本剩余價值;批判了資本主義私有制是造成人民生活困苦的根源,要實現勞動自由才能實現人類的解放,才能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還對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作了階段劃分,即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通常稱為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只有到達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人才能自由而全面的發展,自覺、自主地勞動,在勞動中獲得幸福和快樂,真正實現人類解放。這也標志著馬克思民生思想的成熟。
二、馬克思民生思想的基本內容
(一)以“現實的人”為起點
馬克思說“我們開始要談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條,而是一些只有在臆想中才能撇開的現實前提。這是一些現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包括他們已有的和由他們自己的活動創造出來的物質生活條件”。馬克思認為“現實的人”不是臆想中的,而是處于社會歷史條件中,由于不同的社會狀況具有不同的民生需求。滿足“現實的人”的需求才能使民生問題得到解決。一是要滿足他們的生存需求,即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二是享受需求,當人們能吃飽肚子的時候就開始追求精神需求,如提高生活條件、改善生活環境、追求藝術和科學等,只有這樣才能滿足人民的多種需求。三是發展需求,表現在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不僅要自由地從事勞動生產,滿足基本的生產需求,還要在科學、思想、藝術等精神方面自由地發展。
(二)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終極目標
馬克思對民生的關注點始終圍繞在“人”,發展民生的最終目標是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這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是人的自由發展,正如《宣言》中所說:“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自由發展要求人的個性、人格等方面可以最大限度擺脫資本和機器的限制而不受阻礙地發展。但是這種自由是相對的,人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有些必然的東西要去遵守,穿越必然王國才能到達真正的自由王國。
其次是人的全面發展,是指人的各個方面都得到發展,包括人的素質和能力發展,也就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全面發展和自由發展是互為條件、相互促進的。到了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夠真正實現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三)發展社會生產力是實現路徑
馬克思指出“人類第一個歷史活動是生活資料的生產,即物質生活本身的生產”。由此可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滿足人的需求和改善民生的前提。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生產力的強弱直接影響人的生存發展需求,也就是說社會生產力越強,人的各種需求越容易得到滿足。人的需求是不斷變化發展的,那么社會生產力也要隨之發生變化。一旦生產力停滯,人們連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都得不到滿足,更無法實現人類的解放。而且“通過社會化生產,不僅可能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而且還可能保證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的發展和運用”[3] 。生產力的發展使人民可以擺脫勞動的束縛,勞動不再是負擔而是一個自覺快樂的活動。由此可見,發展生產力不僅可以滿足人類的需求,還可以讓其個性得到自由發展,真正實現人類解放。
三、馬克思民生思想對我國民生建設的啟示
(一)中國始終重視民生建設
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毛澤東同志提出了“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的思想,通過一系列措施來保障改善民生。如在經濟上,農村走人民公社化道路,城市進行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避免貧富分化;在教育上,普及義務教育,并在農村建立了五保供養制度,解決農村養老問題。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同志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判斷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標準,體現了我黨一切工作都是為了人民的思想。江澤民同志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我黨“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體現黨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胡錦濤同志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4]。新時代以來,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提出“中國夢”的概念,并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們著力解決好人民關心的教育、就業、收入、社保、醫療衛生、食品安全、環境等民生問題,增加人民的幸福感。
(二)要始終站在人民的立場上,以人民為中心
馬克思的民生思想以“現實的人”為出發點,強調人民的主體地位。中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真正實現了人民當家做主。中國共產黨人始終重視民生問題,把人民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由黨的性質決定的。“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黨的執政理念,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以及黨對人民的關懷。對人民負責是黨始終堅持的原則。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5]。這是我國在新的歷史時期對馬克思民生思想的運用和發展。以人民為中心的具體體現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解決好人民面臨的現實問題,維護好人民的真正利益,就要始終把解決民生問題放在首位。
(三)大力發展生產力
馬克思的民生思想認為,現實的任何人總“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活動的[10]”。所以民生的發展離不開經濟的發展,要想真正解決民生問題就要大力發展經濟,才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基本的物質需求。從改革開放到現在,我國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有了明顯提高。在許多方面,中國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這表明,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具有更高的層次、更廣泛的內容和新的階段特征。所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11]。這說明我國在過去四十多年中各方面都有所發展,滿足了人民的基本需求,因此人民需求開始轉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發展的需要,這還需要不斷完善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在改革中大力發展生產力,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四)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只有徹底推翻資產主義生產方式,才能實現生產力和人民的真正解放,實現每個人自由和全面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經過不懈努力和實踐探索而得到的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符合中國實際、反映人民意志、適合中國發展的制度,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勢,切實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要繼續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進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從而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最終實現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實現共產主義。
參考文獻:
[1][德] 卡爾·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3] [德] 卡爾·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求是,2007(11):5.
[5]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出版社,2017-10-28(1).
(責任編輯:李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