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語言符號作為一種傳播的輔助工具,在媒體中的運用越來越普遍。本文通過對符號的介紹,引出非語言符號,并結合具體的媒體案例,對非語言符號進行分類,以更好地認識非語言符號及其應用,最后提出媒體在傳播信息時應堅持以語言符號為主、非語言符號為輔的原則,建議媒體合理使用非語言符號,以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關鍵詞:媒體;傳播;非語言符號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4-0063-01
一、引言
非語言符號作為一種傳播的輔助工具,可以幫助媒體在傳播時更好地吸引受眾。本文主要通過三部分來分析非語言符號在媒體中的運用,首先介紹符號,通過符號的定義和分類,更好地認識和理解符號;其次主要介紹非語言符號,并通過非語言符號在畫面、人物和音樂等方面的分類,結合具體的媒體案例,更好地認識非語言符號在媒體中的運用;最后簡要分析非語言符號存在的利弊,建議媒體在使用非語言符號時注意適度原則,合理使用。
二、符號的定義及分類
索緒爾(Saussure)堪稱“現代符號學之父”,他認為任何符號都具有語言和言語的特點。符號是人類傳播活動中的重要載體,具有抽象性、普遍性和多變性,由特殊性、抽象性演化到普適性,具有表述理解、傳達、思考的功能價值。人類借助符號,能對世界作出主動的創造與解釋,與他人進行精確細膩的精神交流。傳播學通常將符號分為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語言符號是人與人之間交際的工具,是人類社會中最重要的傳播媒介之一,分為口頭語和書面語符號兩種。非語言符號是以視覺、聽覺等符號為信息載體的符號系統,美國學者 L .伯德惠斯特爾認為,傳播活動中有75%的含義是通過非語言符號傳遞的,因此非語言符號具有重要的作用。[1]本文結合相關媒體案例,分析非語言符號在媒體中的運用。
三、非語言符號的定義與特征
非語言符號可以指代用以傳播的語言符號之外的所有符號,其功能主要在于重復、補充、強調、代替或強調語言符號傳遞的信息。本文依據對非語言符號的定義及特征,分析非語言符號在媒體中的體現。
(一)非語言符號的定義
非語言符號是指不以人工創制的自然語言為語言符號,而是以其他視覺、聽覺等符號為信息載體的符號系統。在人類發展過程中,雖然語言是人類最重要、最基礎的符號系統,但是非語言符號同樣在日常傳播活動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2]非語言符號的信息傳遞功能是語言符號必不可少的補充。非語言符號在成功的信息傳播中也占有很大的分量。在如今信息快速傳播的時代,人們更傾向于通過比較直觀的方式來接收和傳播信息,而媒體作為傳播媒介,相較于使用傳統的語言符號來傳播信息,巧妙使用非語言符號傳播不僅更易被大眾接受,也更具說服力和感染力。
(二)非語言符號的分類
常見的非語言符號基本上是多樣的視聽覺符號,以下對媒體中的非語言符號運用從場景、人物、畫面、音樂音效這4個角度進行舉例分析,突出非語言符號在媒體傳播使用中的普遍性。
1.場景符號。場景符號突出體現在媒體報道中的場景設計上,尤其是在電視綜藝節目和新聞報道中最為常見和運用,畫面感和場景感的代入更能直接和直觀地引起觀眾的感動和共鳴。以《國家寶藏》為例,在國寶的前世傳奇和今生故事演繹展示環節,仿真和精美的場景布置和效果讓受眾仿佛走近鮮活的歷史場景,也讓國寶的更多細節栩栩如生地展現出來。場景符號在《新聞聯播》中也有體現,在報道新聞時切入播放詳細報道的實況場景,將實景畫面呈現在受眾面前,使之成為電視語言的補充符號,比任何華麗的語言都更有說服力,也能讓受眾更好地接收信息。
2.人物符號。非語言符號通過人物符號,在對人物的塑造中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使人物的形象在媒體一系列傳播和展示中更加深層多維、豐富飽滿。以主持人為例,在《主持人大賽》中,新聞類節目主持人參賽人員統一都是嚴謹的正裝,這與新聞節目一貫的專業精準有關;文藝類節目主持人參賽人員服裝則風格各異,不局限于正裝,而是注重對主持人氣質的襯托,平易近人又不失專業水準。
3.畫面符號。在電視符號中,鏡頭的選取與銜接、畫面的景別以及剪輯的方式都會產生獨立的意義,對節目節奏產生影響。媒體在傳播信息的過程中巧妙靈活地使用畫面符號,可以對內容進行多角度、多方位的傳播和展現。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閱兵直播為例,通過綜合運用多角度、多景別的拍攝手法,連續運用近景、遠景、特寫和定格等手法,大大提升了受眾的觀看體驗。從整齊劃一的列隊到氣勢磅礴的武器,從多姿多彩的各省彩車到活力四射的游行方隊,遠近景交錯呈現,多方位展現,使受眾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強烈的激動自豪的愛國之情。
4.音樂音效符號。音樂是情緒的藝術,能烘托氛圍。音響更能刻畫人物心理,節目的表現力在很大程度上受音效的影響,根據不同的場景,配以合適的音效,在渲染情緒、強化節奏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以70周年國慶大閱兵直播為例,當全軍榮譽部隊代表組成的戰旗方隊及坦克方隊浩蕩開出時,伴隨著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合軍樂團演奏的《鋼鐵洪流進行曲》,配合坦克前進的轟隆聲,給人一種極強的震懾力與壓迫感,將受眾激動自豪的情緒渲染到了極致;除此以外,在群眾游行部分,針對所展現的不同時代主題,分別有對應的時代主題曲,讓人們在歌聲與旋律中更有意境地回顧中國的發展。
四、非語言符號現象的相關思考
非語言符號使媒體在信息傳播方式上更加豐富,并且在媒體中的使用越來越普遍化和多樣化,這無疑是一個好現象,也是受眾的福音。但媒體在運用非語言符號傳播信息時,是否真的運用得當,仍是一個需要不斷深思和規范的問題。
(一)非語言符號現象的優點
非語言符號已經充分運用到大眾媒體中,無論是在新聞報道中,還是在電視節目中,非語言符號的存在都給人以視覺上的滿足、感官上的刺激。如今不斷涌現的優質并且好評如潮的電視節目,部分原因是媒體對非語言符號的靈活安排和使用。通過運用非語言符號,使媒體的信息傳播更加多元化,能更好地吸引受眾。
(二)非語言符號現象存在的問題
非語言符號的存在,尤其是在新聞報道中,除了幫助受眾更好地吸收和理解信息,強化傳播效果外,相較于語言符號,缺乏文字帶來的理性的思考,也缺乏對事物的認識和看法,更缺乏對有效信息的傳達。部分媒體過分運用非語言符號來渲染節目和傳播信息,往往會使受眾只知其表而不知其里,缺乏對信息的深入思考。
(三)非語言符號現象存在的建議
非語言符號的存在對媒體的信息傳播有利有弊,因此媒體在運用非語言符號時,無論是在新聞報道中還是在綜藝節目中,都應堅持適度的原則,淡化經濟利益,堅守媒體應有的職責,注重滿足受眾的精神需求。把握好“說”的度,避免引起受眾反感,避免適得其反。所以,媒體應靈活運用非語言符號,將其作為一種傳播的輔助工具。在傳播信息時,堅持以語言符號為主、非語言符號為輔的原則,互相結合,相輔相成,更好地發揮媒體的作用。
五、結語
非語言符號作為一種傳播的輔助工具,可以幫助媒體在傳播中更好地吸引受眾。媒體在傳播信息中要堅持以語言符號為主、非語言符號為輔的原則,以使媒體的傳播更有深度和信度。
參考文獻:
[1] 趙蕊,何艷,林剛.從符號運用看文化綜藝節目的創新——以《國家寶藏》為例[J].青年記者,2018(11):82-83.
[2] 張樹鋒.非語言符號在電視新聞現場報道中的應用[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8,30(5):98-101.
作者簡介:張天慧(1996—),女,山西運城人,山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