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媒體因具有諸多優點,如覆蓋面大、傳輸信息時間短等,被廣泛應用于人們的社會生活中,也使我國逐漸形成新形勢下的新媒體環境,在這種環境中,傳統媒體受到了猛烈的沖擊,自身的受眾數量及對公眾的影響力逐漸下降。本文主要分析新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視新聞的未來發展策略。
關鍵詞:新媒體;廣播電視新聞;問題;發展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4-0098-01
一、新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視新聞具有的價值
(一)仍然代表著權威的傳播方式
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新聞的傳播方式逐漸多樣化,而廣播電視新聞在長期的規范發展中,擁有相對固定和權威的信息來源渠道、專業的新聞采編工作者和比較嚴格的新聞自查審核制度,因此,普通受眾依舊更加相信傳統廣播電視新聞的真實性和專業性。而其他各類新媒體雖然也可以進行新聞報道,但不論是在信息的來源上還是具體的新聞制作等方面,新聞的專業程度都相對較低,新聞的權威性和真實性不高,甚至容易產生虛假新聞。因此,在當下新媒體環境中,傳統廣播電視新聞仍具有特殊價值。
(二)廣播電視新聞的綜合性強、覆蓋面廣、重點突出
廣播電視新聞依托國家主流媒體開展新聞報道工作,報道內容既涵蓋了國內外的政治、經濟大事以及社會生活的各方面,又往往針對某一方面內容進行深入挖掘報道。而新興媒體經常由于資源、人員有限以及對受眾的細分等,報道內容無法實現廣度和深度的同時兼顧。因此,從這些角度來講,廣播電視新聞依然可以在當今新媒體環境下擁有一方立足之地。[1]
二、新媒體具有的優勢
(一)及時性和互動性
當前,隨著人們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廣大受眾對信息傳播速度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同時,科技發展使人們的生活變得更為便捷,也促使人們對新興事物的求知欲不斷提高。新媒體在這種情況下具有獨特優勢,可以在新聞發生的瞬間即時通過視頻、圖片、文字等形式發布和傳播新聞,并突破時空限制使人們可以在各類智能移動終端上接收信息,還可以促進人們進行信息的交流和互動,這是傳統廣播電視較難實現的。
(二)信息傳播范圍廣
廣播電視必須依靠廣播和電視終端來進行信息傳播,因此會受到時空的限制,信息傳播的范圍有一定局限性。與傳統信息傳播途徑相比,新媒體可以利用網絡隨時進行新聞的傳播,而受眾不論身處哪一個國家和地區,在任何時間都可以通過網絡非常便捷地接收到新媒體傳遞來的信息。同時,新媒體還可以利用數字媒體技術,對圖片視頻和文字等進行加工,進一步拓展其傳播范圍。[2]
(三)新媒體準入門檻較低
在新媒體誕生以前,世界信息傳播依靠電視和廣播等傳統媒體,這兩種媒介必須借助專業工作者才能將收集到的信息廣為傳播,因此在這個時代中,受眾只能被動接收信息,沒有表達自己想法的途徑。在新媒體技術產生并快速發展之后,受眾可以在各類移動終端上接收和輸出信息,并及時表達自己的想法,還可以將自己在生活中所看到的信息傳遞出去,進一步降低了信息傳播的準入門檻——“人人都可以是記者”,這直接導致新媒體信息傳播的內容比傳統媒體更加龐雜和豐富,速度也比傳統媒體更快。
三、制約廣播電視新聞進一步發展的因素
(一)工作模式固定化
作為傳統媒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廣播和電視在一定時間段內也是主流信息傳播媒介之一,因此其信息傳播模式發展時間較長,有了較為固定的模板,工作人員在日常工作中會嚴格地受到信息采編和傳播制度的限制,這一方面保證了信息傳播的專業性,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工作模式的固定化,導致許多工作人員形成了固化思維,逐漸喪失了創新能力,無法依據時代發展對信息傳播的方式和內容進行創新,導致受眾對其的新鮮感越來越弱,電視和廣播的受關注度也逐步下降。[3]
(二)傳播過程缺少及時性以及互動性
廣播和電視媒體等傳統媒體,需要借助一定的信號發射器才能進行新聞等信息的傳播,這種方式可以提高新聞信號傳輸的準確性,但也存在一定問題,例如無法長時間保存新聞內容,并且傳播渠道具有單向性。因此受眾只能在固定時段接收新聞信息,而且無法表達自身的想法。另外,這種傳統的新聞傳輸媒介導致在固定時段內,其所能承載的信息內容較少,甚至會出現新媒體已經完成信息傳播,而電視和廣播等傳統媒體還沒有收獲到相關信息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傳統廣播電視新聞在互動性和及時性方面都存在巨大缺陷。
(三)缺少相應的平民化及靈活化的視角
與新媒體相比,傳統媒體權威性較強,在信息傳輸過程中可以作為一種官方的視角來編輯和傳播各種新聞信息,較好地取信于民眾,這種方式雖然保障了信息的真實性,卻無法與受眾進行信息互動和反饋交流,導致受眾很難與新聞傳輸者達成共鳴,無法促進新聞信息在平民化視角下傳播,甚至會導致一部分受眾對廣播電視新聞產生抵觸心理。
四、新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視新聞進一步發展的策略
(一)借助新媒體改變傳統媒體新聞傳播的形式以及渠道
隨著我國科技技術的不斷發展,當前新媒體技術已經有了長足進步。在新媒體環境中,電視和廣播新聞工作者需要創新信息來源渠道,在開展有關新聞信息的采編工作時,可以以個性化的組織方式,利用各類移動終端和新媒體接收新聞信息,不斷拓展新聞信息的輸入和傳播渠道,擴大自身新聞報道的影響范圍。除此之外,還應該將自身與各類新媒體有機結合,提高新聞的輿論引導能力。以寶雞人民廣播電臺為例,不光有廣播寶雞微信公眾號,還有廣播寶雞APP,使傳統廣播的新聞信息在新的網絡平臺進一步傳播,新聞的傳輸更快,覆蓋的范圍更大,產生的社會效果也更好,媒體的影響力不斷提升。
(二)整合新聞資源,滿足受眾要求
當前各類新技術融入了人民的日常生產生活,廣播電視新聞在面對新媒體發展帶來的沖擊時,必須積極應對,利用自己現有的優勢,做好新聞信息的選擇、收集和編輯等工作,不斷滿足當前受眾對更新、更快新聞的需求。尤其是要進一步創新新聞的報道方式,選準新聞報道的角度,不斷適應當前受眾閱讀和收聽新聞的新習慣,提高廣播電視新聞的可聽性和可看性。以寶雞人民廣播電臺為例,其積極利用自身的新聞客戶端,精心制作帶有新聞圖片、小視頻和聲音等多種元素的新聞,使傳統的廣播新聞更好看、更好聽,及時傳遞了社會的好聲音、正能量,也提升了廣播新聞的社會影響力。
(三)加強傳播過程中的互動
當前新媒體可以及時傳播各種新聞內容,完全立足于互聯網技術和智能移動終端發展的基礎上,因此廣播電視新聞要獲得進一步發展,必須同樣借助互聯網技術,創新新聞內容的表達形式,加強與觀眾的互動,將自身與各類網絡平臺有機結合,對一些與新聞內容相關的評論進行轉發接收和回復,提高自身互動性。以寶雞人民廣播電臺為例,除了在微信公眾號等網絡平臺及時回復受眾的相關留言以外,還在有重要新聞活動時,現場進行新聞網絡直播,并在直播過程中即時地與廣大聽眾互動。尤其是寶雞人民廣播的《政風行風熱線》節目,通過網絡和廣播同步直播,聽眾通過網絡和熱線電話的留言,在新聞節目現場就可以得到回復,產生了良好的效果。
五、結語
隨著互聯網技術和移動終端的不斷發展,我國當前已經進入了新媒體時代,各種新型信息傳播模式已經嚴重影響了廣播電視新聞的發展方向。本文主要分析了新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視新聞依舊具有的一些優勢,對比了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之間的差異,提出了一些促進廣播電視新聞發展的策略,希望能夠為促進廣播電視新聞在新媒體環境下實現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戴福森.新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視新聞的生存與發展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19(11):32-33.
[2] 徐曼.新媒體環境下的廣播電視新聞的生存與發展[J].傳媒論壇,2018,1(23):117+119.
[3] 周艷.分析新媒體環境下的廣播電視新聞的生存與發展[J].中國新通信,2018,20(14):92.
作者簡介:白佩佩(1987—),女,陜西寶雞人,本科,助理記者,研究方向:廣播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