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2017年新版音樂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我校實際,從學情出發,經過六年的樂團輔導初步總結出一套農村寄宿制學校非特長生小型弦樂室內樂團排練的方法。該排練方法適合較為偏遠的學校和水平偏低的學生,符合教育部在新課標中提出的實現教育公平的要求。通過幾年的實踐,該方法效果顯著,能夠在學生現有的水平之上實現提高,并激發學生的演奏興趣和部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關鍵詞:合作;自主
一、問題的提出
(一)新課程標準和社會發展的要求
2017《普通高中課程方案》中提到“因地制宜,科學安排綜合實踐活動,發揮綜合實踐活動在促進學生發展中的獨特作用”①。應新時代、新課改要求,為縮小城鄉教育差距、豐富課程選擇,讓農村校的孩子更好地理解多元文化,塑造健全人格,擁有更廣闊的藝術欣賞視角,在進行小型樂團建設時需要對傳統排練模式進行改進。體現“時代性”,向前沿藝術教育看齊,著力打造符合社會審美發展需求的具備藝術表演能力的人才。
(二)適應學校教學改革發展需求
我校校長提出“自覺+”教育理念。在此理念指導下,室內樂團排練課程需要將之前單一的方法進行改進,增加培養學生自覺意識的新標準,排練課程模式的進步也是我校教育理念的要求。
近兩年,學校緊跟時代步伐,為適應學生需求,在課程安排上,嘗試“選擇性”和“關聯性”②。體現在開展分層教學和學科融合課程兩方面。小型室內樂團作為音樂學科分層教學的一部分,擁有更科學高效的方式,有助于完成該層次學生能力培養。
(三)豐富音樂課程模式的需求
我校音樂教師資源豐富,音樂普及課程門類開設相對齊全,在對有專長的學生拔高課程設計中已經形成了合唱團、舞蹈團、西洋弦樂室內樂團、民樂團和鼓樂團等藝術團體。
但是,由于學校地理位置偏遠,不能像市區的學校那樣高頻率地享受專家、校外藝術場地、藝術觀摩等教育資源。這就為樂團學生進行藝術全面升級造成一定困難。探索新的授課模式勢在必行。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一)通過樂團活動,提高學生“發散思維”能力、與他人合作能力。
“樂團”,要在合作中完成,參加樂團的學生應該已經具備一定的技術水平。室內樂團較合唱團和大型交響樂團有所不同,因此學生培養方式也不同。
1.作品多為“無標題”。
室內樂,源于歐洲古老的宮廷音樂,最開始是貴族們的休閑游戲。因此,作品多“無標題”。所謂“純音樂”,為學生們的理解提供大量想象空間,有利于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
2.表演時不另設指揮。
表演人數小于10人時,沒有單獨的指揮,首席或領奏取而代之,這樣就增加了各聲部相互兼顧的難度。在表演時,首席要具備一定的指揮能力,同時樂團的其他成員能夠迅速捕捉音樂變化趨勢,從而相互配合完成表演。基于此演奏特點,訓練時要特別注意學生之間相互兼顧、配合能力的培養,降低失誤率。
如果說合唱或交響藝術是指揮的藝術,那么室內樂卻將表達音樂的權力完全交給了演奏員,他們更需要對音樂有統一的認識,更需要默契的配合。他們的想象要發散但情緒表達要集中;對樂句的處理需特別小心,因為要照顧到樂句表達,他們是“把腿綁在一起的跑步”。
3.學生演奏技術要求高。
越是演奏人數少的作品對學生演奏技術的要求越高。在室內樂合奏中,學生既要具備獨奏的演奏技術、表演心態,又要有合作意識,因此,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非常高。
(二)新型排練模式幫助學生養成“自覺”的習慣
通過自主排練、干部負責、討論、分聲部練習等方式,讓樂團“自主”起來。學生以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與教師討論的方式進行學習,自覺、高效地發現知識技能盲區并加以補充,實現在開放寬松的排練氣氛中以討論、比賽、合作的方式學習,豐富課堂生成模式,讓學生在有趣的參與過程中逐漸養成“自覺”的學習習慣。
(三)開闊學生藝術視野
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變化,新時代培養的學生要符合時代要求。因此,在課程開展模式中更注重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縮小農村與城市間的教育差距,讓學生能夠通過高效的授課模式感受合奏的快樂,同時提高學生發現美、感知美、表達美的能力。在合作中培養學生心中有他人的品格,收獲用藝術眼光看世界的方法。
三、實踐過程和成果
(一)實踐過程
校“五度”室內樂團成立于2013年,最初只有四名學生參與。并參加了第十七屆藝術節比賽,獲得了較好的成績,從2014年開始,樂團擴大到15人左右,因為沒有特長生,因此存在學生水平參差不齊,音準、節奏準確性問題嚴重,合奏意識差,舞臺經驗少,沒有兼顧其他聲部的能力等一系列問題。
通過兩屆調查研究,發現我團學生具備的特點有1.學習能力、理解能力強;2.基礎參差不齊,大提琴難招生;3.合作意識差;4.對樂曲理解程度有限;5.練琴時間少。基于這四點,近兩年來,在對樂團做基礎訓練(音準訓練、節奏訓練)的基礎上,著重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發散思維能力”。
1.團員選拔
團員選拔分成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報名。由于學校沒有特長生,因此報名條件為有弦樂基礎的同學。
第二階段:考核。從報名到考核中間余出兩周時間給學生進行考前準備準,考試曲目為能夠體現自己演奏水平的中外樂曲各一首,兩周之后進行考試。
第三階段:分聲部。根據學生實際水平測試成績將學生分聲部,注重聲部間演奏水平平衡,不將水平高的學生都放到某一聲部。
2.組織排練
(1)排練時間的把握
我校學生處于高中階段,有效時間為兩年。由于學生住校,周二、周三放學后的活動課為分聲部排練時間(每周可以排練兩個聲部),周四合練。
充分利用一切學生業余在校時間進行基本功練習,是弦樂團建立必不可少的環節。
(2)基本功的練習
基本功練習分成三個部分:一,音色統一練習;二,節奏練習。節奏練習學生將一拍二分、三分、四分的能力,培養學生對基本節奏型的準確演奏能力。三,音準練習。通過分解和弦、半音階、等合奏練習建立學生“合奏耳”,逐漸具備在和弦進行中調整音準的能力。
(3)樂曲的排練-合排與分排(內部資源的充分利用和外請專家的高效利用)
根據我校的基本校情,地處偏遠,專家資源少,不能做到一個聲部一個老師,教師組織學生排練時也不能按照傳統的分聲部排練方法。
1.視奏
排練新作品時,可以在課堂上進行慢速的視奏練習,對作品形成一個整體印象,明確自己聲部的旋律、節奏、節拍。
2.單獨練習
在學生初識樂譜的階段學生要單獨練習,該環節重點解決發音和音準的問題。單獨練習時還要注重基本功的練習,包括空弦練習、節奏變化練習
3.縱向——分聲部齊奏練習
為有效利用資源,教師根據合奏時各聲部的演奏情況循環帶領單聲部練習,規范音準、節奏、音色,教師定期檢查聲部長的作品完成情況,并加以指導,其他團員由聲部長組織練習。形成教師——聲部長——其他團員的組織模式,分聲部練習注意音色的統一和音準。
4.橫向——小組重奏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自發練習必不可少。樂曲熟悉后,要更多地分給學生自主排練時間。鼓勵以重奏“游戲”的方式組織練習:時而學生自發組織練習(每人一聲部進行組合),相互“挑刺兒”,培養耳朵的靈敏度;時而教師也加入其中,擔任某一聲部,通過教師引導感受音樂。合作時鼓勵學生大膽交流,提高“審美力”和“發散思維能力”。
通過逐層遞進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訓練。
3.發揮比賽與演出的積極作用
多參加不同級別的比賽和演出對于學生音樂審美的提高有著重要幫助。學生需要不同種類的比賽和演出,通過這樣的活動可以開闊藝術視野,在水平較低的比賽中他們收獲自信,在中等水平的比賽中他們學會調整心態,在高水平的比賽中他們進行學習。演出可以豐富舞臺經驗,并且在表演的過程中能更多地享受音樂的美。
4.觀看演出,利用身邊的一切資源,培養學生的“合奏耳朵”。
鼓勵學生練習時多聽不同版本的唱片,在聽唱片時既能聽到自己的聲部也要捕捉到其他聲部,提高聽覺敏感。另外,多聽音樂會,參加藝術活動,有助于開闊眼界,促進音樂表達。
(二)取得的成果
2014年3月份參加北京市“第十七屆”中學生藝術節三等獎的好成績
2014年5月份參加校五月鮮花藝術節展演
2015年6月份參加順義區“魅力社團,繽紛夢想”社團風采展示大賽一等獎。
2015年8月份參加“金色北京”弦樂大賽獲得銀星獎
2016年4月份參加順義區“第十九屆”中學生藝術節獲得一等獎
2016年6月參加順義區“魅力校園”社團展示獲得一等獎
2017年帶領室內樂團參加第十九屆學生藝術節獲北京市比賽銅獎
2018年2月參加新加坡國際弦樂藝術節獲得銀獎
2018年參加第三屆蜂鳥音樂獎中國青少年音樂比賽獲得三等獎
2018年參加金色北京經小提琴中提琴比賽獲得銅獎
2019年5月參加第三屆蜂鳥音樂獎中國青少年音樂比賽獲得三等獎
2019年7月代表北京市中學生赴臺灣進行交流活動
2019年8月參加金色北京獲得北京市銅獎
四、課程特色與創新點
(一)助教的培養
教師資源的匱乏是分聲部練習時的障礙。弦樂團的組織是各種音樂組織形式中較為困難的,如果演奏者沒有一定的水平,樂團的建設是非常難的。除此以外,弦樂團對表演者的音準感、節奏感、旋律處理的美感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每個聲部的教師指導在樂團分聲部排練時顯得非常重要,也必不可少。
但我校地處偏遠農村,教師團隊人數較少,樂團利用學生資源,用“老帶新”的方法,完成樂團分聲部排練環節。選拔優秀的聲部長,培養聲部長與本聲部樂隊成員的溝通能力。
每年由高二部分老學員擔任“助教”的角色,經過幾年的實踐,成績尚可,樂團還將繼續探索新方法,提高排練效率,取得更好的成績。
(二)“合作意識”培養
室內樂團的“合作”分為聲部內合作和聲部間的合作兩種。對于這兩種不同的“合作”方式,培養方式也不同。
1.聲部內“合作”培養。
發揮聲部長的主觀能動性。聲部長一般都來自于高二年級的學生,他們有一定的樂團表演和演出經驗,對于樂團的日常事務較為熟悉,對于在合奏中經常接觸的弓法、指法比較了解,甚至有些保留曲目是他們曾經練習過的。
充分發揮聲部長的作用,在弓法、指法、音準上對本聲部內的成員進行指導和齊奏練習,統一本聲部的節奏、音準及氣口。這種方法既能靈活安排時間,又能保證聲部內的統一。
2.聲部間的“合作”培養。
聲部間的合作培養可以從各個聲部長之間的合作交流開始。既然室內樂源于“合作”,那么在排練的時候,可以借鑒其原始形式,還原四重奏,首先保證各個聲部長之間能夠“合作良好”,在排練時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帶領本聲部成員,與其他聲部相互配合。
在這里,各聲部之間要清楚自己的主旋律部分,同時也要知道其它聲部的主旋律,以便合奏時做出準確的強弱反應。避免出現“聲部打架”。
(三)發散思維培養
1.邀請“專家”指導,為樂團排練畫龍點睛
教師排練后,樂曲的初步排練已經完成。此時引入專家資源,從音樂發展史、演奏技巧、樂句及語匯的處理方面加深、拓寬學生的認識。
2.觀看演出,利用網絡媒體資源培養學生的“合奏耳朵”。
音樂是實踐、表演、感受三位一體的學科。審美能力的提高不僅僅是練習和比賽,還包括欣賞。學習音樂是為了提高欣賞力、審美力,反過來,這兩種能力也能夠更好地指導表演。只有對音樂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有展示豐富音樂內容的可能。因此,無論是在課上還是課下,要抓住一切好的資源去學習、品鑒。
以上兩種方式一定要配合討論,使樂團對所表演的音樂達成統一的審美認知,以便表演的時候音樂表達達到統一。
五、困惑
1.練琴時間少。由于樂團學生不是特長生,之前也沒有參團經驗,再加上器樂練習需要連續性的特點,因此高一年級入團時在規范演奏方面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但是,高中生課業壓力較大,升入高中后,學生還需適應高中生活,其中產生的問題會降低排練效率。
2.審美能力與技術相互不能支持。學生的審美力較差,高中生的重奏樂曲都相對抽象,因此排練時經常出現只有音高沒有旋律的現象,影響音樂表達。
以上兩點,也是未來樂團發展中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2017版《普通高中課程方案》課程實施與評價中2.“合理制訂課程實施規劃”中提到“…因地制宜,科學安排綜合實踐活動,發揮綜合實踐活動在促進學生發展中的獨特作用。”
[2]2017版《普通高中課程方案》第三條,“課程內容確定的原則中提到:時代性、基礎性、選擇性、關聯性”
作者簡介:張微,1987.2.20,性別:女,籍貫:山東泰安,學歷:碩士研究生,職稱:二級教師,單位:北京市順義牛欄山第一中學,研究方向:弦樂室內樂教學研究、管弦樂教學研究、高中音樂課程教學研究,郵編10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