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虹
摘 要:中學的音樂課程是對學生進行系統音樂教育的初級階段,也是對學生什么能力的啟蒙階段,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就通過分析大眾音樂的特征,提出大眾音樂在中學音樂教學中的幾點教學建議。
關鍵詞:大眾音樂;中學音樂;教學研究
引言:隨著大眾傳媒的迅速發展,大眾接觸音樂、認識音樂和欣賞音樂的途徑逐漸拓寬,音樂的形式、風格和內容也在不斷豐富。音樂學科作為一門藝術性的學科,對學生的審美、情操等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大眾音樂對學生的影響逐漸加深,都可以運用到中學音樂教學中,更好的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一、大眾音樂的特征
(一)大眾音樂創作具有開放性
大眾音樂起源于大眾環境中,其所表達的感情、精神以及內容都是以大眾為出發點,音樂演唱方法和表現形式也不再局限于傳統形式比如歌劇、戲曲等,演唱難度很大程度上的降低因而更加容易被大眾接受,人人都可以參與、創作和演唱。也正是因為大眾音樂文化的開放性,能夠在社會中得到廣泛的認可和歡迎。
大眾音樂的開放性另一方面是音樂的創作不會對創作者和創作的內容進行限制,在符合社會價值觀的前提下音樂的形式、風格、內容和演唱都十分自由,音樂最終的傳播效果和傳播影響也是十分開放的。每一個人都有創作音樂的權利,同樣每一個人也都有欣賞音樂的權利,無論何種身份、職業、地位或者什么時間、地點,即便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音樂偏好,但是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喜好的權力,不會因為個人的好惡而決定一個音樂的優劣[1]。
(二)大眾音樂自身具有多樣性
社會的發展使現代社會環境越來愈加多元化,社會文化也更加多樣,大眾對音樂地追求也更加的多樣化。大眾音樂的多樣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形式多樣化、表達多樣化、傳播媒介多樣化,科學技術的發展隨著帶來的是計算機功能的多樣化,現代大眾音樂的創作與演奏也不再局限于樂器,使用計算機軟件就能夠對音樂樂器進行模擬或者合成,而日常身邊出現的聲音例如玻璃杯敲擊聲、風聲、流水聲等也能夠創作出優美的音樂作品,產生的音樂形式也就更加多樣。另外,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網絡的普及對大眾音樂的影響還有另外一個方面就是音樂傳播的媒介也更加多樣化,除了傳統的CD的存儲方式,通過網絡的在線收聽、下載等方式也使大眾音樂更便捷的得到廣泛傳播,而大眾也能通過網絡獲得不同國家、不同形式、不同風格的音樂資源,這豐富了大眾獲得的音樂形式,也提供了多樣的創作靈感,音樂創作的內容和風格等也就更加多樣[2]。
二、大眾音樂背景下中學音樂教學的教學方法
(一)教師首先需要正視大眾音樂文化的影響
傳統教育體系中,音樂教師都是傳統音樂院校畢業,接受的是正統音樂教育。教師在學校學習的大多是傳統的音樂理論和音樂形式,對現下社會流行的大眾音樂研究較少,也就沒有意識到大眾音樂文化對學生的深刻影響,沒有對大眾音樂這種音樂形式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也就沒有正視大眾音樂對學生的成長帶來的正面教育意義,也就難以實現大眾音樂與中學音樂課堂教學的融合[3]。
大眾音樂背景下的中學音樂教學的優化首先就要改變音樂教師對大眾音樂的偏見。音樂教師需要糾正自己對大眾音樂的錯誤認識和輕視態度,深入學生中間了解目前學生中流行的音樂,然后從音樂背景為切入點分析大眾音樂作為情感傳播的載體對學生產生的深刻影響,將大眾音樂與教學內容相結合,尋找教學內容與大眾音樂的相似點和平衡點,借大眾音樂激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情感體驗,調動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
例如《命運交響曲》、《草原放牧》這些關于向命運對抗、頑強不屈的精神的音樂欣賞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選擇大眾音樂中有關“人生”的歌曲進行輔助,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結合五月天的《倔強》這首歌。歌詞中“逆風的方向,更適合飛翔,我不怕千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這一句歌詞向學生傳達了一種不屈不撓、頑強拼搏,不向命運妥協的堅持精神,這對中學生通過音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教師也通過大眾音樂對學生的吸引力結合教學內容使學生感受到音樂的魅力和對心靈的震撼。同時教師也能通過大眾音樂文化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增強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共同促進音樂教學的進步[4]。
(二)利用大眾音樂與傳統音樂教育進行融合
音樂本身是輕松愉悅的,音樂教學更多的是要帶給學生輕松的學習狀態而不是更多的學習壓力,使學生在音樂好的環境下放松身心,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傳統音樂教材中更多的還是以歌劇、交響樂、傳統民歌等有一定難度的音樂形式的鑒賞和模仿學習,而學生很少接觸過這種類型的音樂形式,使得音樂的學習成為另外一種負擔。教師在教學中就可以利用大眾音樂中與教學內容相似的音樂幫助學生走進音樂鑒賞中。
例如八年級下冊中越劇《梁山伯祝英臺》選段和《梁祝協奏曲》中《化蝶》這個片段的鑒賞中,教師就可以利用填詞后演唱出的《化蝶》或者是吳奇隆的歌曲《梁祝》作為課堂導入。這兩首歌的歌詞中都保留了梁山伯與祝英臺深刻又哀怨的愛情故事,同時融合了現代流行元素,使學生調動起對這個故事以及《梁山伯與祝英臺》這個小提琴協奏曲和相關音樂形式的好奇,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三、結束語
大眾音樂背景下,學生接觸的音樂種類增多,適合學生喜好的音樂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使音樂越來越走進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學音樂教學中教師就需要將傳統音樂教學與大眾音樂進行充分有效地融合,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使音樂教學不再脫離學生實際,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為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肖玲.大眾音樂文化背景下的初中音樂教育教學探索[J].黃河之聲,2016(8):18-19.
[2]徐娥.文化背景,大眾流行——大眾音樂文化背景下的初中音樂教育教學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11):126.
[3]楊巨川.大眾音樂文化背景下的初中音樂教育教學探討[J].新校園:閱讀版,2017(8X):145-145.
[4]劉敏華.淺析大眾音樂文化背景下的中學音樂教育研究[J].戲劇之家,2016(24):236-236,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