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成建 楊玉濤
摘要: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新一輪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教學調整和教學創新成為了重點。教師需要深入了解和分析語文課程標準中的重要精髓,以樹立正確的教育教學理念為依據,確保學科教育活動的順利開展。其中語文課程標準的推廣最為重要,這一點也是語文教師的基本功,直接影響著后期教學實驗的成功與否。
關鍵詞:小學語文;新課改;策略分析
引言
語文課程標準十分注重對學科性質定位以及基本理念的分析及研究,教師需要促進設計思路的進一步調整。著眼于課程目標以及課程實施的全過程,提出針對性建議和建議。與傳統的教育綱要相比,語文課程標準非常注重對時代發展需求的分析,因此,學者強調語文課程標準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在分析新內容新理念的過程中,幼兒教師需要采取與之對應的實施對策。通過對外部環境的變動分析以及研究來調整教育教學模式。
一、小學語文教育現狀
(一)教師占據主導地位
教師角色和學生角色一直以來都是學科教育改革中的重點分析主題,目前的小學語文教育仍然以教師為主角。教師占據主導地位,師生角色的轉化以及互換直接被教師所無視。傳統的教育教學導致教師出現了許多認知上的偏差,往往認為自己是課堂教學中的中心。將知識傳授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以及難點,自己扮演課程開發者的角色。沒有根據教學策略的改進要求落實不同的教育工作。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其中教師角色的轉變最為關鍵。但是有的教師對這一標準的認知還不夠全面,因此仍然占據課堂的主導地位。這一點使得課堂教學資源使用效率持續下降,難以體現以人為本的育人理念和現代教育教學思想要求。
(二)教學方式單一機械
機械單一的教育教學方式導致學生非常被動,只能夠接受不同的知識輸入。個人的探究意識較差,很難有學生主動地轉變自己的學習思路和方向。其中新課程標準明確強調了這一問題的弊端以及嚴峻影響,但是有的教師仍然按照傳統單一的教育教學模式一貫制。沒有根據原有的教育教學經驗來進行總結和分析,忽略了對學生的針對性指導,難以體現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要求。極少有教師能夠以學生學習方法的轉變引導為依據,鼓勵學生實現自主學習方式。很少有學生能夠意識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這一點違背了素質教育的初衷,與新課改相背離。
(三)課程觀念傳統落后
課程觀念具有全局性,影響非常直接及深遠,與學科教學改革的方方面面密切相關。語文課程的實踐性和應用性比較明顯,但是語文教師按照傳統落后的課程理念開展教育實踐活動。無視學生語文知識的積淀以及積累,沒有著眼于語文這一大課程來調整與育人理念以及課程觀念。因此,一部分育人資源直接被浪費教育,教學質量與育人目標存在明顯的差距。
二、小學語文新課改教學對策
(一)轉變教師角色
小學語文教師需要關注對教學主體以及教學角色的分析及研究,主動扮演好課程開發者的角色,關注教學策略的實施情況。根據語文課程標準中的教師定位,以引導者和組織者的角色來開展學習實踐活動。教師不是整個課堂唯一的主宰,而是課堂教學的引導者、知識的傳播者和學生學習的啟蒙者。比如在講解人教版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植物媽媽有辦法》時,教師需要關注對課程的開發以及挖掘,了解不同教育策略的實施情況。分析學生的學習能動性以及學習經驗,讓學生能夠實現自主定位。在此基礎上,教師還需要注重育人理念和育人模式的有效分析以及踐行,關注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具體體現要求。通過重新定位調整來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充分彰顯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的重要指導作用,學生也能夠獲得全面的發展。
(二)轉變傳統教育教學方法
為了讓學生實現被動接受向主動學習的順利過渡,教師需要關注傳統教育教學方法的轉變。了解學生自主學習的現實條件以及內心需求,抓住課程改革的重點以及核心。新課程標準強調了語文教學中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實踐策略。比如在講解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語文《珍珠鳥》時,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語文學習進程、身心發展特點以及學科要求,將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融入課堂教學環節中。保護學生的求知和好奇心,培養學生的進取精神和主動學習意識。提出與之對應的教育教學策略,擺脫傳統單一被動式的教學模式。將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和現代化的教育教學手段融為一體,確保學生能夠實現個性、自主以及多樣化的學習。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最為重要,教師需要以自主學習為前提,關注教學本位的分析以及研究。始終遵循學生的成長軌跡,讓學生能夠成為課堂學習中的主角。
(三)突破傳統的課程觀念
語文教師需要努力體現語文課程的實踐性和綜合性,抓住課程教學改革的重點以及核心,讓語文課堂能夠真正的落到實處。傳統的課程觀念導致這門課程浮于表面,很少有教師根據學科教學的重要特點來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師生合作交流的機會較少。很少有教師能夠以語文實踐為中心,將這一教育板塊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的始終,無法真正實現不同教育環節之間的緊密聯系。對此,教師需要注重教學觀念的創新以及突破,真正意識到傳統課程理念的弊端以及負面影響。以大語文觀為依據,將家庭,社會和學校融為一體,豐富語文教育的內容以及學生的知識來源渠道。積極利用現代化的語文教育資源,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跳出課本。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之上發展個人的學習能力,提升語文學習水平。很多學生躍躍欲試,能動性高漲,能夠意識到語文學習的樂趣。
(四)轉變評價觀念和模式
傳統的語文課程評價主要以學生的能力評價和知識評價為主,無視過程方法分析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評價。這一點難以體現語文的文科性質,無視對人文性的重要分析。新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能力,抓住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征。以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為中心,因此在評價學生時也需要關注學生的點滴收獲以及學習禮物。了解評價內容和評價形式的多樣化以及綜合化發展,關注學生的綜合評價結果。以學生的素養評價為重點以及核心,抓住過程性評價工作的切入點。確保有力放矢,充分彰顯教學評價工作的指導作用以及價值。
結語
小學語文新課程改革工作比較復雜,不同教育環節的調整以及優化,勢在必行。教師需要關注角色的有效轉變,突破傳統的育人模式以及課程觀念和教育教學方法。以現代化的評價模式為重點,充分體現過程性評價的重要作用以及優勢。很多學生能夠變得更加主動和積極。
參考文獻
[1] 李淑霞. 淺談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語文有效閱讀[J]. 新智慧, 2020, 000(010):118.
[2] 李業廷. 淺談新課改下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J]. 家長, 2020, 000(009):P.115-116.
新疆昌吉奇臺縣第六小學 ?83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