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利英
摘要: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課程標準明確要求要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培養作為重要的教學任務與教學目標。近些年來,學科核心素養逐漸成為高考大綱中具有代表性與典范性的關鍵詞,同時也是高中語文學科中新課程改革與發展的重要標志。本文從高中語文核心素養背景下對高考作文的把握進行系統化的分析與研究,以期能夠促進學生對高考作文與學科核心素養之間聯系性的深刻認知,促進學生對高考作文中想要傳達與彰顯的內涵與意義的理解。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語文;高考作文
前言:
作文在高考語文中的占分比重較大,每年的高考季一過,全國各地的高考語文作文題目立刻就會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素質教育背景下,高考作文所考查的無非就是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言之有物、下筆有言,分清主次以及語言組織能力等。要求學生能夠按照作文中所給的素材與題目進行有效論證相關的論據,闡明自身的觀點與看法,不僅需要學生熟練掌握歷史文物,也需要學生了解時事政治與熱點,將作文素材引用的恰到好處,文章從核心素養的角度出發進行高考作文的剖析。
一、讓學生多讀多練,有效提升學生對語言的建構與運用能力
在普通高中的課程標準修訂版中,語言建構與運用被列為語文核心素養的第一項,有效帶領著其他三項內容。首先,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語言的建構與運用主要是源于對思想觀念的表達。學生在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過程中,通過特定的語言內部系統進行話語的構建,用多個詞匯組成句子,又將句子組構成段落篇章,讓學生在不斷學習與積累的過程中不斷增進語文素養,獲取更多的技能與方法,對文字進行正確、有效、熟練地運用。因此,語言構建與運用是高中語文科學核心素養的基礎與關鍵。
在日常的語文課堂教學中,要想提升與鍛煉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就必須要引導學生多實踐,做到多讀多練,讓學生通過自主參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發現分析、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積累文字運用與構建。另外,在高考語文作文基礎等級的要求中,明確規定了語言要通順、結構要完整等;在發展等級要求中,又將語言做了進一步的要求提升,比如,發揮文采水平要做到用語貼切、句式靈活、文章有表現力等。這些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學生通過不懈的努力與慢慢積累沉淀,在不斷增強學生語文基礎知識水平與基本技能水平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符合自身發展的語言成文方式,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最終達到言之有物、下筆有言的寫作效果。
二、加強對學生思維創新訓練,有效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與創新意識
在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中重視思維發展與提升,其本質意義上是重視科學理性。高中畢業生面對文化的碎片化、娛樂化以及淺閱讀現實中,更應該重視培養思維的理性化,將語文學科素養的語感培養、情感培養與理性培養有效結合,促進學生對高考內容知識結構的簡單化與系統化處理。現階段,新課程標準中學科核心素養的思維發展與提升主要是指學生在掌握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基礎上,有效促進學生思維機制的發展,并以此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辯證能力。通常情況下,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表現在邏輯思維、辯證思維、發散性思維與創新思維。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對寫作方法與技巧的運用,推動學生語文作文寫作能力的提升。
三、予以思想情感的感染與熏陶,有效增強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審美鑒賞與創造,在高中語文的教學實踐中主要是培養的學生對美的追求,增強學生自主提升審美意識與審美情趣。通俗來講,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作為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強調的是學生對美感藝術的洞察能力與溝通能力。其中,洞察力與鑒賞能力息息相關,而對美的溝通力又體現了學生的創造能力。在實際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圍繞課文內容引導學生進行思維等訓練與培養,積極組織與嘗試各種多樣化、豐富性的主題式創作實踐活動,有效拓展學生的知識眼界,增強學習深度與廣度。另外,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為了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還可以通過鍛煉學生對閱讀的準確預測,注重學生對文章理解的整體性與解讀能力培養,積極鼓勵學生大膽嘗試文學創作等手段,有效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四、注重文化多樣性的學習與傳播,有效增強學生對優秀文化的理解與傳承
語文核心素養中文化傳承與理解是人文性的集中表現。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成為當前實施素質教育、落實教學改革內容的重要內涵,堅持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必須要注重對文化的傳承與理解,將高中語文的知識內容植根于優秀文化土壤中,讓學生充分汲取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髓,有效促進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提升,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堅持立德樹人的教學觀念,將民族文化作為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基本內涵,有效明確語文學科知識的人文性與工具性,彰顯語文課程特質的核心素養,有效加強學生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理解與傳承,進而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與提升,逐漸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與價值觀念。比如,浙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中的文章《張衡傳》、《逍遙游》、《拿來主義》等都體現了語文課程特質的人文性。雖然這些文章的文化載體形式不同,有散文、古詩詞等,但是文章中所要表達的人文主義精神是相通的。
結語:
新課程標準下,高中語文的總目標內容中將語文的核心素養培養作為重要的內容。文章將語文核心素養能力的形成與發展概括為四個方面,分別從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以及文化的傳承與理解等方面濟寧詳細的闡述,希望能夠多方面、全方位的提升學生的語言、思維、審美與文化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總之,素質教育背景下,語文核心素養體現在高考作文的方方面面,學生對高考作文的深層認識與理解不僅要從字面上 把握,還要從作文素材中、想要傳達的核心素養中以及基本觀念與內涵中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與總結,深刻理解與掌握高考作文想要傳遞的價值與意義。
參考文獻:
[1]李慧娜.從高考作文優秀因子視角談高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培養[J].神州,2019,(8):77-78.
[2]高海芳,劉宏英.語文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作文教學探微[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5(5):114-116,封3.
浙江省嵊州市長樂中學 ?312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