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楊虹


摘要:《管理學》是管理類本科生教學基礎課之一,有著基礎性強,受眾群體廣等特性。《管理學》管理學混合式教學改革使學生對管理基礎知識更深入掌握,為專業課學習打好堅實基礎。支架理論在混合式教學改革中可以為課程改革提供理論支撐。
關鍵詞:支架理論;五課漸進型;管理學;混合式教學
一、支架理論下混合式教學改革的意義
"支架",英文是"Scaffold",這個詞來源于建筑業,還可翻譯為"腳手架",意思為工人在修建房屋時提供的短暫支撐。該支撐在房屋建完后就撤走。支架式教學強調,學生成為學習的中心,采用合作學習、探索新知這些形式,力求將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發揮到最大水平,從而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老師通過支架把學習任務漸漸從自己手中轉交給學生,之后撤走支架,讓他們獨立開展學習探究,有利于學習內容更好內化。混合式教學是將傳統教學模式與數字化網絡教學模式結合起來,實現二者優勢互補的一種教學方式。這一教學模式要求教師既要面對面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又要采用各種現代信息技術,將課堂學習與課外學習結合起來,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從而實現學習效果的改善。文章將二者結合其更好地應用于《管理學》課程中,為學生提供更為優質的教學服務。
二、基于支架理論的《管理學》“五課漸進型”設計方案
(一)教學設計
《管理學》課程建設要解決如何能讓學生主動學習和有效學習的問題,即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選擇和統一的問題。目前課程設計了“三個教學模塊”:線上教學、線下教學、實訓教學三部分。《管理學》以能力目標培養為導向,在教學過程中恰當融入課程思政,將課程思政貫穿于決策、組織、領導、控制和創新五大職能中。課程在混合式教學改革中,將課程思政貫穿始終,主要有案例思政、視頻思政、思政滲透等各種方式,實現課程教學中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之間的有效融合。“五課漸進型”課程體系設計,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基礎和需求制定個性化學習計劃,按照“導學—自學—知識內化—實踐”的漸進性方式進行學習;教師通過收集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和學習程度,從而對課堂教學活動進行有針對性地設計,搭建框架,更好地因材施教。
(二)教學內容
《管理學》課程初次嘗試采用陳傳明教授等課程組主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教學內容按照基于能力培養目標按照“三個模塊”進行設置。教學主要分兩個部分,分別是總論和職能。按照這兩部分將教材內容進行章節內容分割,每一部分設置多個核心案例貫穿始終。對應設置實訓內容,培養學生能力點。為了實現混合式教學,利用超星學習通平臺開設的線上課程,要求學生完成對應章節的學習,完成線上任務學習。如下圖所示。
(三)教學資源
在開展混合式教學中,需要對現有的教學內容進行整合,保證課程結構設計合理。《管理學》課程資源包括基礎教學資源、實踐教學資源、信息化教學資源三類。實踐教學資源和信息化教學資源除提供課堂學習資源外,還為學生自學提供個性資源,主要包括:微課視頻、習題集、案例集、拓展學習資料、課程思政、實訓指導書等。
(四)教學考核
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變化。因此,在進行教學考核的過程中,需要針對這一變化開展更為全面的考核,將學生線上學習與測試的結果列入到最終的課程考核當中,從而按照全過程考核的方案,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定。管理學將考核比例分配為線上學習內容占總成績30%,線下課堂學習內容占總成績的50%,管理基礎實訓內容占總成績的20%。
三、《管理學》樣例設計
以第十章激勵理論為樣例進行課程設計。
參考文獻
[1]方璐,鄭新芳,朱樂霞等.基于超星學習通的化學課程與教學論智慧課堂建設[J]. 安徽化工,2019(10).
[2]于洪濤.基于雨課堂的高校智慧教學五步法探究——以“網絡教育應用”課程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18,28(9):54-58.
作者單位:山西大學商務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