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鵬
摘 要:與其他類型的電視節目相比,電視紀錄片在真實性和客觀性等方面具有更高的要求。要想滿足這一要求,節目攝像人員不但要具備較強的專業水平,還要具備一定的編導意識。只有這樣,才能為最終的節目質量提供有效保障。文章首先闡述了電視紀錄片中攝像編導意識的概念及意義,之后針對這一思想意識的提升策略進行了相關探究,希望所提出的措施建議可以為拍攝電視紀錄片的攝像人員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電視紀錄片;攝像師;編導意識;意義;提升策略
中圖分類號:K872.754 文獻標識碼:A
一部高質量的電視紀錄片,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具有較強的真實性。要達到這一要求,攝像人員必須具備較強的編導意識,即在執行攝像任務的過程中從編導的角度出發,對整個攝制過程進行全方位的把控,為節目錄制效果提供基本保障。對此,有必要從電視紀錄片攝像編導意識的釋義和意義著手,對其提升策略進行全面細化的研究,促進攝像人員專業素養的整體提升。
1 電視紀錄片中攝像編導意識的釋義及意義
1.1 電視紀錄片中攝像編導意識的釋義
從理論角度出發,攝像和編導是兩種不同的概念,但同為電視紀錄片中兩個非常重要的基礎環節,對于最終的節目質量都起到決定性作用。通過對二者的關系進行分析,發現一名好的攝像師需要好的編導為其提供發揮的平臺,而一名好的編導則需要好的攝像師將其構思得以體現[1]。這也就意味著攝像師要具備較強的編導意識,否則攝像工作就會陷入到被動局面當中,所有工作都需要聽從編導人員的安排,一來攝像人員很難獨立完成拍攝工作,二來拍攝出來的畫面效果缺少情感,缺乏整體性。一旦出現此類問題,再優秀的后期剪輯也無法呈現出高質量的節目效果。所以說,電視紀錄片攝像的編導意識就是攝像師從編導的視角出發,站在縱覽全局的高度,對拍攝過程及拍攝效果進行整體構思[2],確保拍攝過程順利流暢,使編導人員的創意構思得到最大限度的體現,使所有的影視語言達到一種相互融合的境界,為最終的節目效果提供基本保障。
1.2 電視紀錄片中攝像編導意識的意義
1.2.1 對拍攝對象進行合理調配
所謂電視紀錄片,就是以反映真人真事為主要題材的電視節目。因此,在拍攝電視紀錄片的過程中,為了保證拍攝進度以及畫面情節的真實性和連貫性,需要攝像師對拍攝對象進行合理調配,確保畫面質樸真實[3]。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打動觀眾,使電視節目走進觀眾的內心深處,引發心靈上的共鳴。之所以這樣要求,主要因為紀錄片的錄制過程不能像影視作品那樣,圍繞著某一個情節片段進行反復拍攝,直到滿意為止。而電視紀錄片的拍攝對象幾乎沒有機會按照編導人員或攝像人員的意圖進行反復排練,為了確保拍攝進度和拍攝效果,需要攝像師憑借著自身的編導意識對拍攝現象及拍攝人物進行臨場調配,力爭做到一氣呵成,無需二次拍攝。如果攝像師不具備編導意識,不但會拖慢拍攝進度,還對拍攝對象的情感表達造成不利影響,最終導致電視紀錄片質量和真實性的下降。
1.2.2 向觀眾傳遞有效信息
只有電視紀錄片攝像人員具備較強的編導意識,才能夠最大限度地向觀眾傳遞有效信息,避免一些無效信息出現在節目當中,更可以減少后期的工作量,提高節目制作效率。由于電視紀錄片不像影視作品那樣有“劇本”,被拍攝對象也無需按照“導演”的要求去表演,這就導致有些情節或者片段可能是無效的,如果繼續針對這些無效信息進行拍攝,不僅會造成拍攝資源的浪費,還導致節目后期剪輯時間的延長。這就需要攝像人員在拍攝進程中拿出較強的編導意識,既不錯過任何一個有效信息,又不會造成人力、物力以及時間上的浪費,使電視紀錄片的核心情感得到最佳的呈現。
1.2.3 減少后期剪輯工作量
攝像人員具備較強編導意識,可以有效降低電視紀錄片后期剪輯的工作量。在電視紀錄片拍攝過程中,由于所拍攝到的人物都不是專業演員,不論是面部表情把控還是語言情感表達方式上都所有欠缺。這就需要攝像人員具備較強的編導意識,對一些無效場景和情節進行準確判斷,有選擇性地拍攝,抓住精彩瞬間,只留下那些有意義的片段[4],從而大幅降低后期剪輯的工作量。
2 電視紀錄片中攝像的編導意識的提升策略
2.1 提升溝通質量
由于攝像工作貫穿于電視紀錄片的整個拍攝和制作過程中,所以需要隨時與節目組內部成員保持密切的溝通。首先,在拍攝前期,攝像師需要與編導人員就節目主題、情感內涵以及主要拍攝內容進行溝通,了解節目主旨,以便于在拍攝的過程中把握好每一個環節,確保拍攝技巧運用到位。其次,在拍攝的進程中,攝像師需要與被拍攝對象之間進行有效溝通,盡量打成一片,融入被拍攝者的生活中,消除被拍攝者的戒心和不自在感,這樣才更容易拍攝到被拍攝者真情流露的畫面,使節目更具感染力和真實感[5]。再者,在拍攝時攝像師還要就一些細節問題與現場工作人員進行溝通,確保各個流程之間銜接到位,有效完成拍攝任務,并成取得簡潔、真實的畫面效果。
鑒于上述原因,電視紀錄片拍攝人員要從主觀意識上,鍛煉和提升自身的溝通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要注重提升自身的洞察力與觀察力,及時捕捉到那些需要溝通的細節問題,并且拿出耐心細致的工作態度與對方進行有效溝通,確保雙方可以盡快達到共識。此外,攝像師還可以有針對性地閱讀一些與溝通技巧相關的書籍,掌握一些心理學理論知識,在網絡上瀏覽一些與人溝通的成功案例,再通過每一次工作實踐,將這些知識儲備轉化成內在素養與外在溝通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在拍攝的過程中做到運籌帷幄、游刃有余、隨機應變,與全體工作人員保持默契配合,確保各個拍攝環節的高效開展。
2.2 關注拍攝細節
在拍攝電視紀錄片的進程中,有很多細節問題直接關系到拍攝質量和拍攝進度,因此,攝像人員還要具備良好的細節意識。攝像師要有較強的感知力與敏感度,充分利用拍攝現場的一切相關事物,以物傳情達意,從而更加生動、真實地還原事物的本質,使事件的始末能夠全面具體地呈現在觀眾面前,使觀眾的內心情感受到觸動,對節目本身給予較高的認可。例如拍攝一個農民的生活狀況,那么除了跟拍他的日常活動之外,可以拍攝一些居住環境、農用車、鋤具和田地等細節畫面,甚至一日三餐、衣著、日常用品等都可以拍攝,從細處著手,最終將一個真實的農民形象呈現在觀眾面前,體現出細節和整體的完美融合。又如在《舌尖上的中國》這檔節目中,有一期為了體現出各種食材是來自于大自然的饋贈,攝像師奔赴各地拍攝了一些食材的生長環境、藏民采集松茸、職業挖藕人等細節畫面,在后期剪輯工作中將細節之處鑲嵌到整個故事當中,使該片更具層次感與真實性。
2.3 提高審美能力
電視紀錄片雖然以反映事件的真實性為目的,但伴隨著觀眾欣賞水平的提升以及電視紀錄片競爭力的不斷激烈,攝像人員同樣要具備較強的審美能力,力爭在節目當中呈現最美好的畫面,使觀眾既能夠了解事件的經過,又能夠獲得美好的視聽體驗,以此來加深對節目本身的認可度。在拍攝電視紀錄片的進程中,攝像師要主動結合實際拍攝需求去發現美和尋找美,以最佳的視角進行拍攝,賦予整部紀錄片最強的生動性與美觀性,為觀眾帶來美好的藝術享受。例如在拍攝《千年文脈》這部影片時,編導想讓最終的畫面呈現出一種蒼茫水色,蘆草叢生之感,該片攝像師利用長焦距鏡頭來增強畫面的厚重感,使拍攝效果呈現出一種中國山水畫的意境,從而帶給觀眾一種大氣磅礴的視聽體驗,讓這種印象長久留存在觀眾腦海當中,由此觀眾對節目給予較高的評價。這就是審美能力的提高和應用。
2.4 豐富情感表達
對于優秀的電視紀錄片而言,雖然以反映真人真事為主要訴求,但卻仍然需要一種非常深刻的情感內涵來打動觀眾,向觀眾傳達某種正能量或者新風尚,發揮出電視紀錄片鼓舞人心,催人奮進的作用價值。因此,攝像師自身必須具備豐富的內在情感,再將其延伸到拍攝過程當中,將自身情感與人物情感和節目內容相融合,確保最終拍攝出來的人物、場景和故事能夠打動觀眾,體現出紀實類電視節目的張力與感染力。如果攝像師本身缺少豐富的內心情感,就會導致畫面效果空洞無物,觀眾也無法融入其中,無法建立起忠誠度較高的觀眾群體。比如在《生門》這檔電視紀錄片中,會經常出現此類鏡頭:患者躺在一張背景滿是生機盎然植物的病床上,但患者的面容卻憔悴不堪,與背景之間形成鮮明對比。此時,再配以一段舒緩的音樂,可以讓人們體會到患者那種渴望恢復健康的心情。觀眾基于這種感情接收,生成繼續觀看節目的欲望,并且與節目所傳達出來的核心思想形成強烈共鳴,與人相處時變得更加理解、關愛他人。
3 結語
近些年來,人們對于電視節目呈現出多元化觀看需求,電視紀錄片作為反映真人真事、表達真情實感的類型片,受到越來越多觀眾的喜愛與認可。但是,在一部高質量的電視紀錄片當中,攝像師的拍攝理念、攝像角度以及攝像手法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攝像師的編導意識。因此,全體電視紀錄片攝像人員要明確自身的責任使命,盡快建立起編導意識全局意識,時常站在編導的角度考慮問題,從宏觀到微觀把控好每一個拍攝環節,最大限度地提高節目的真實性和感染力,以最佳的節目效果呈現在觀眾面前。
參考文獻:
[1]吳彬.淺談電視紀錄片攝像師的鏡頭意識[J].新聞研究導刊,2018,9(24):176,224.
[2]李岷,董皓.電視紀錄片中攝像的編導意識探析[J].傳媒論壇,2018,1(22):76.
[3]馬威.淺析電視紀錄片攝像師的編導意識[J].記者搖籃,2018(02):30-31.
[4]林敏熙.對電視紀錄片攝像師的編導意識探微[J].魅力中國,2017(22):241-242.
[5]王正芳.電視紀錄片的攝像思維與創新[J].科技傳播,2017(1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