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璐
摘 要:文章的研究主題是通過植物來進行生態景觀的營造與設計,主要通過分析國內外植物的生態景觀研究與實踐,在植物造景與生態景觀的理論研究上,闡述植物造景的方法與生態景觀的意義,并通過分析住宅小區生態景觀現狀,闡述現階段景觀設計出現的五大類問題。通過問題分析總結植物造景設計原則,根據植物自身的形態提取植物“美”的要素,再將實踐重點放在湖北省武漢市的德國工業園配套小區的景觀設計上。通過實地考察分析、本地植物分析、景觀提煉及表達,將生態景觀的理念與實際景觀設計相結合,制造出符合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生態主題景觀,給予人們生態設計的理念與實踐。
在德國工業園住宅小區的植物生態景觀設計上,通過對原始地形分析、本地植物選擇、植物配置組團、植物生態景觀元素提煉,將生態理念進行宣揚,在實踐與探索中營造一個富有生態主題的植物景觀設計,讓人們再一次感知自然,體驗自然,使得植物生態景觀設計被大眾所接受。
關鍵詞:生態設計;植物造景;住宅小區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72 文獻標識碼:A
1 當地的自然環境考察及分析
1.1 現場情況概況
德國工業園配套住宅小區位于湖北省武漢市,小區規劃區域面積約為50000平方米,該地毗鄰青菱湖湖畔,景色優美,有一條城市主干道通往這個小區。未來武漢地鐵軌道15號線將在此通過,交通便利。該地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陽光充足,雨水豐富。原始地形較為平坦,并無復雜地形,土壤屬于湖淤積的正土田,土壤肥沃,適宜植物生長。該地原有植物種類較少,在北部道路附近有香樟樹、桂花樹、枇杷樹等,株高在七米左右,生長情況較好,西部以雜草居多,整個小區原始地形附近以農村平房為主,無高大建筑,南部有原始農田,土壤肥沃。
在設計初期,筆者需要考慮當地的地理環境因素,在小區生態景觀建設中做到尊重保護當地生態系統。本地地勢較為平坦,南部地形稍加凸起。在資源節約與成本中,需要設計師合理利用當地原始地形、適當保留原始植物,避免盲目砍伐,避免水土流失,盡量將破壞程度降到最低。一旦生態被破壞,短時間是很難恢復的,需與當地業主交流,聽取他們的文化及生活習慣,了解當地的文化知識及植物類型。設計期間需要注意,此地塊有部分原有植物,在需要保留植物的原有地塊,需要標注其位置,盡量將其保留,再進行巧妙利用,表現其自然風貌[1]。在植物配置選擇上,需要加強本地植物的選擇,本地植物對本地土壤無要求,運輸、人工成本便宜,后期維護也比較容易。在這塊地形中植物原有的地方進行改造,加上本地植物與其相互配置,使得居民也體驗到了生態的美景。
1.2 小區生態景觀設計構思
在居住小區總體設計構思方面,初期設計不但需要選擇生態化環保化的綠色型材料,在景觀設計方面,需要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2]。武漢這座城市生活節奏快,四處都是高樓大廈,每每到了上班高峰期間,人與人之間都是忙忙碌碌、冷冷清清,并沒有絲毫放松的余地。在住宅小區景觀設計上,需要能給人們制造出一種溫馨感,流露著自然的輕松與舒適。小區景觀設計中,優秀的生態景觀設計不僅能讓人感到身體的放松,也直接影響著人們的心理,表達著對自然的渴望。
總平面的布局結構不僅需要做到合理化與人性化,也要同時注意兩國人民在文化上的差異,避免文化分歧。整個小區西北面是長江,建筑坐北朝南,這里四季光照充足,視野開闊,夏季熱量充足、冬季受影響較小。居民樓附近通常人流量較大,為了不遮擋視野,保證采光,一般綠化隔離帶的植物景觀以喬木、灌木為主,搭配黃楊、銀杏、紅花檵木、玉蘭、木槿等植物形成花開四季、五彩繽紛的視覺感。居民樓的中庭景觀,以主題文化景觀為主,貫穿整個景觀系統,與其他住宅、公共建筑以及生態景觀相互呼應,追求生態性的同時,將植物的文化內涵、美學作用、空間圍合等要求做到極致,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發揮武漢獨特的人文特色。
2 植物生態景觀設計理念及表達
根據德國工業園居住小區的具體情況來說,植物生態景觀的設計需要從幾大點進行分析,來展現其生態特色。一方面該小區主要居住人員是中國人與德國人,小區主要風格定位為現代化的簡約風格,這種簡潔感在建筑、鋪裝上得以體現。在建筑、鋪裝上進行減法設計,體現其國際化的簡潔、精致、時尚。另一方面在景觀營造與設計上需要更加細致化設計,從而使得整個小區達到安穩、祥和、和諧統一的感覺。
2.1 小區生態植物景觀元素的提煉
從植物的形態來說,在該小區視覺上層進行植物造景,我們選擇較為高大的喬木,樹形好看、氣勢磅礴、遮陽避雨。主要在小區的主入口及行車道的兩側進行種植,上層主題植物以香樟、楓樹、合歡、銀杏為主。該小區中層的植物造景選擇的是枝葉較為茂盛的喬木或者樹形容易修剪的灌木球,以紫薇、黃楊、紅花檵木等為主,使得高大的喬木向下過度自然,景觀結構豐富,在小區人行道、居民樓入口處作為隔斷或者圍合而種植。視覺下層則選擇小灌木,以黃楊、杜鵑為主,在主路口、人行小道附近種植,使得小區更加整體化,富有動。
從植物的顏色來說,人們都喜歡植物的綠色,但經過調查研究,發現該小區的居民對于五彩斑斕的植物更加喜歡。在生態景觀設計上可以通過植物葉顏色與花顏色來進行組合設計,葉顏色在植物葉片上得以體現,隨著四季的變化,葉色變得不同。春季為綠色、秋季為黃色的銀杏,綠變紅再暗綠的紅楓,常年同色的紫葉李,這些都是在該小區顏色造景方面通過葉色可以體現的植物。在花色組合中,紅色有紅玉蘭、櫻花等,黃色有桂花、欒樹等,白花有白玉蘭、梨樹等。將顏色植物在小區中進行組團配置,或者獨植成為點綴,使得該小區的入口及人文廣場以植物顏色為主題景觀,五彩斑斕、引人注意。
從植物的氣味來說,芬芳的氣味不僅讓人神清氣爽,也能讓人安神寧靜。中國人喜歡豐收的喜悅,在植物氣味來說,偏重于果樹的清香;德國人喜歡花朵的浪漫,他們則偏愛花朵的芬芳。為了滿足不同國家人的需求,在清香果樹植物選擇上,景觀設計采用了橘樹、琵琶、無花果等,在芬芳花香型植物選擇上,采用了梔子花、白玉蘭、荷花等。這些氣味型的果樹種植在居民樓與景觀小品附近,采取“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語境。
將植物元素選擇細化,經過不同的需求再進行提煉,使得植物景觀不僅符合生態化標準,更是極大的滿足人們生理、心理需求。也使得后期的植物組團更加具有文化內涵,升華人們的心境。
2.2 六大主題植物景觀設計
在生態景觀建設中,將植物作為主題搭配,通過植物的季節性變化與不同植物相組合呈現的不同效果,并以植物組團來展示植物的多樣性及生態性[3]。如此小區的景觀設計不雜亂,每個季節的美景又充滿著變化,給居民一種全新的體驗。小區六大主題元素,形成“春夏秋冬都不愁,季季皆有景”,分別以“花香園”“碩果園”“春沁園”“夏雨園”“秋實園”“冬兆園”六大主題來進行營造設計。
在生態景觀設計中,以主題景觀來進行小區的特色化再設計,不僅展現了植物的生命之美,也讓人們感受到自然的瞬息萬變,在自然的保護下,人們享受著自然帶給我們的生態性與舒適性,也讓我們的身心得以健康發展,從而達到和諧統一的局面[4]。
2.3 特色景觀資源表達
該小區的特色景觀是以植物組團種植為主題亮點,通過植物的形態、顏色、氣味為植物造景依據,再由植物組團造景形成“春沁園”“夏雨園”“秋實園”“冬兆園”“花香園”“碩果園”六大主題景觀。基于植物生態景觀營造的背景,在德國工業園小區設計規劃中采用的是四周圍繞式的布局方式,中間是一條水體景觀,根據現場地形的限制及周邊的實際情況,模仿自然水體而建,水體的面積并不大,景觀蜿蜒曲折、碧波蕩漾,周邊的植物群落豐富,造景生動富有變化,魚、鳥在此嬉戲,垂柳水邊輕舞,結合園林小品等景觀形成動態美與靜態美的意境,讓人流連忘返。水體景觀帶四周住宅建筑以別墅群為主,不僅能與周圍的水景渾然一體,還為水景增添了幾分意境。別墅四周的植物景觀精致、整體,居民到此嬉戲時充分感受到生態性與舒適性。別墅群周圍的主題景觀分別是“花香園”與“碩果園”,這里鳥語花香與碩果累累,花開四季,果樹飄香。在兩大主題園附近,是高層與小高層的建筑。高層建筑的視野開闊、陽光充足,足足將整個小區的景觀盡收眼底,每棟高層建筑的入口處,有各自的主題景觀與植物圍合,在居民樓下進行生態景觀設置與植物種植,既保證居民的方便性與美觀性,又減少了車輛污染與危險性。高層建筑周圍分別以“春沁園”“夏雨園”“秋實園”“冬兆園”為主題景觀,相對應的主題景觀更增添趣味,植物的種類也更加豐富。在整個小區規劃中,有四個出口,其中主入口在西南方向,有人車分流車道,將人與車合理分開環境最佳、交通最為便利,貫穿整個小區,其他入口在小區的四周。整個交通路線是“一軸兩橫”的結構模式,行車道附近由行道樹及小灌木組團形成綠化帶,有著吸音防塵等特點。小區在西南角附近設置了公共設施用地,體現了一定的商業價值。
3 結語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環境也在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作為一名景觀設計師,設計營造出符合生態型的景觀是我們的責任。作為普通民眾來說,他們也開始追求生態型的生活理念,渴望擁有綠色、健康、個性、生態的生活空間。創造生態型的生存空間,逐漸成為了現代社會的話題,對設計師來說也是一個機遇與挑戰。設計師需要牢牢把握這個機遇,將生態型景觀作為后期發展目標,引導人與自然健康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孔孝云,劉小釗.基于地域特征的城市邊緣區生態景觀營造——以德州市為例[C].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2013.
[2]姚亦鋒.以生態景觀構建鄉村審美空間[J].生態學報,2013,34(23):7127-7136.
[3]吳媛媛.秦嶺河谷型鄉鎮生態景觀營造策略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13.
[4]杜晶.城市濱水區域生態景觀營造研究[J].引文版:社會科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