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媒體融合的深入,留給黨報媒體融合的窗口期越來越短。如果沒有明確的方向和堅定的決心,沒有科學的方法和務實的舉措,沒有“大步流星”“小步快跑”的勁頭,黨報必然失去主力軍進入主戰場的最后機會。本文探討黨報媒體融合發展過程中的理論支撐、現實難點、實操路徑以及創新方向。
關鍵詞:黨報;融合發展;難點;實操
中圖分類號:G21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21-0171-02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的發展,新聞宣傳工作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加上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移動端蓬勃興起,自媒體不斷壯大,媒體融合的腳步越來越快,市場倒逼越來越緊。當前,媒體融合發展已經成為一項重要任務,強調“移動優先”“主力軍要上主戰場”。那么,針對什么是“主力軍”、哪里是“主戰場”、如何“排兵布陣”、如何“強化訓練”、如何打好“勝仗”,都亟須從理論支撐、現實難點、實操路徑、改革方法上找到著力點,探尋科學有效的路徑和方法。
一、黨報媒體融合發展的理論支撐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媒體融合應盡快從相“加”階段邁向相“融”階段,從“你是你、我是我”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進而變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著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體。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就媒體融合發展、深度融合發展發表多次重要講話,為媒體融合發展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撐,指明了方向,開出了“方子”。從理論上講,雖然媒體融合發展經歷了多年時間,但尚未構建起完整的理論體系。不過,細觀業界、學界,關于黨媒融合發展有幾點理論是共通的。
第一,要充分認識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是黨媒融合發展的理論根基。媒體融合發展要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媒體融合發展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防止用互聯網的技術邏輯和經濟邏輯沖淡媒體融合發展的政治邏輯,任何時候都不可否認黨媒融合發展的政治屬性和政治基礎[1]。
第二,要充分認識媒體融合發展不是簡單的傳統媒體技術升級、渠道拓展、平臺相加,更不是為融合而融合。媒體融合發展是黨和國家新聞事業不斷發展的需要,是媒體自身發展壯大的需要,是技術和市場不斷推動和選擇的結果,是真融,不是假融,不得不融。
第三,要充分認識中西方媒體融合發展邏輯存在很大差異,價值追求不盡相同。比如,西方的全媒體實踐主要集中在少數幾個傳媒巨頭,我國則從國家戰略層面統籌規劃,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媒體都參與其中。西方以媒體的商業價值實現為主要訴求,我國則以提升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構建現代傳播體系為目標。
第四,要充分認識到黨媒融合發展已經成為制度性安排,改革正進入深水區。今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指出:媒體融合發展已經成為制度性安排,必須有所作為。隨著區縣融媒體中心建設的完成,改革正在進入深水區。
如何使理論聯系實際,充分運用于融合發展實踐,是當下傳統媒體尤其是省級黨媒較為緊迫的任務。
二、黨報媒體融合發展的問題
近年來,各省級黨報媒體融合發展意識相對滯后,部分媒體存在不想改、不愿改的心理,缺乏改革決心。其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缺乏移動優先意識
部分省級黨報的移動優先意識、融合發展意識并不強烈,存在“重大報,輕小屏”現象。即便是在報社內部,報紙編輯部和新媒體編輯部也難以真正融合,沒有形成科學合理的考評分配機制,記者積極性不高,新媒體處于比較尷尬的境地。
(二)用戶連接不徹底
部分黨報新媒體定位不清晰,對自己的目標用戶受眾不清楚,經常把讀者、觀眾或聽眾等同于用戶,沒有找到黨報新媒體的精準用戶,也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用戶池,不了解自身影響力的真實情況,作為黨媒的標簽不明顯,缺乏個性化,用戶連接不夠徹底。
(三)人才資金技術不到位
在媒體融合改革過程中,省級黨報對新媒體投入的人才、資金、技術均不到位,資源配置嚴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黨報新媒體的發展速度,錯過了發展機遇。
(四)改革創新的動能不足
近幾年,受移動端的沖擊,都市報廣告收入呈現斷崖式下滑。相對而言,黨報受到的直接沖擊要小一些,導致部分省級黨報不愿意改革,體制機制、人員老化、運用新媒體動力不足,這些因素都導致黨報媒體融合發展受到影響。
三、黨報媒體融合發展的實操路徑
5G技術帶來的新應用和新場景變革,使媒體融合發展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媒體發展從文字時代、圖文時代,快速走向視頻時代、智慧時代。對省級黨報而言,要在融合發展方面走出一條新路,改革是唯一的途徑。具體來講,可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實事求是,解放觀念
不是不能干,就怕不想干。事實上,制約黨報新媒體發展最大的問題是觀念問題,與市場化媒體相比,黨媒的表達方式相對比較規范、單一、固化,久而久之,很容易形成固定思維,如果沒有實事求是的態度,沒有思想觀念的解放,沒有求新求變的勇氣,媒體融合發展就是一句空話。
(二)找準定位,用好公信
權威性和公信力是黨報的生命線。黨報的公信力、堅若磐石的政治立場,來自重大主題報道的權威解讀,來自觀點鮮明的理論評論引導,來自切實為人民服務的服務精神。黨媒融合發展要充分用好黨媒姓“黨”的屬性,找準自己的定位,發揮好自己的公信力。
(三)優化平臺,借力三方
隨著媒體融合的推進,各省級黨報應該說都有自己的新媒體“標配”,但這遠遠不夠,要用“三借”方式拓展平臺,即“借平臺、借技術、借渠道”。以重慶日報新媒體平臺為例,2020年初,重慶日報開設了抖音號,粉絲只有3000人,經過兩個多月的抗疫報道,抖音粉絲數量增加到了112萬,相當于新拓展了一個媒體平臺。此外,重慶日報策劃了《抗疫結束后,你最想……》系列短視頻,形成了刷屏效應,最高單條稿件達到1.7億次傳播,用戶留言達40萬條,非常感人。目前,重慶日報全平臺覆蓋用戶數達到2000萬,對重大主題報道推送產生了積極影響。
(四)內部打通,改革考評
黨報要做到內部打通,整合好各方資源,實現人力資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新媒體考核既要考數量,又要考質量,只有統籌兼顧,才可能釋放出強大的凝聚力。在此方面,四川日報轉型比較成功,其得益于基于“移動優先”的考評制度,對于新媒體編輯的考核,有具體的量化考核指標,很詳細、很實體。“四川觀察”對記者編輯的考核,部門有30%的權限,考評部門設有紅黑榜,按時通報。通過考評制度調動了記者編輯的積極性,真正體現了“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的分配理念。
(五)精選內容,重視視頻
短視頻是媒體融合發展的風口,黨媒要緊緊抓住這個風口,在視頻生產上布局更多的精干力量,才能在“主戰場”上及時發聲。2020年抗疫期間,重慶日報融媒體編輯部生產了1700多條短視頻,播放量達到6億次以上,充分說明黨媒用短視頻進行碎片化傳播的效果是不錯的。
四、黨報媒體融合發展的創新方向
黨報媒體融合發展要克服自身的短板,應有“小步快跑”的緊迫感,要在內容、產品、渠道、品牌、融合等方面有針對性地進行創新,走跨越式發展的路子,全力推動“主力軍上主戰場”??傮w來講,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下真功夫,做足文章:
(一)內容創新
無論技術怎么發展,媒體“內容為王”的基本面不會改變,內容永遠是黨報媒體融合發展的最核心、最持久的競爭力。黨報既要遵循長久以來形成的傳統,又要打破長期以來的固化思維,在選題策劃、表達方式、語言風格等方面大膽創新,抓好主題報道,做好內容策劃,加強深度報道。
(二)產品創新
黨報要運用“十八般武藝”做好產品創新,要充分運用好創意海報、長圖、漫畫、數據新聞、短視頻、AR(增強現實)、VR(虛擬現實)、H5等形式,把新聞做得更簡潔、更生動、更活潑。近年,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新聞等央媒新媒體平臺在重大時政報道方面有很大的創新表達,如“海報突擊隊”,有時候一張創意海報,幾分鐘就能達到10萬+的閱讀量。
(三)渠道創新
黨媒融合發展,既要“重大報”又要“重小屏”,創新用好移動平臺,創新拓展傳播渠道。省級黨報在人才資金技術等方面條件有限的情況下,要利用自身的公信力優勢,充分拓展第三方平臺,形成傳播矩陣,多渠道提高自己在互聯網上的影響力。
(四)品牌創新
品牌就是價值,要利用黨媒自身的優勢提高品牌影響力,不斷提高品牌附加值,著力推進“傳媒+活動”“傳媒+公益”“傳媒+服務”,不斷提高品牌影響力,比如重慶日報的“重走”系列,就很好地鞏固和提升了自己的品牌價值。
(五)融合創新
省級黨報新媒體作為“黨端”,理應承擔起融合創新的義務,與區縣融媒體搞好關系,深度合作。既可以在內容方面大膽改革,也可以在傳播方面做好整合,同樣也可以利用各自的平臺優勢開展運營,拓展更大的融合空間。
(六)智能方向
技術創新是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驅動力。2019年被認為是人工智能落地的關鍵節點,三大央媒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升級算法分發、改造生產流程、創新資源開發,推動“人工智能+媒體”的全方位變革。省級黨媒要認清融合發展智能化是未來的大方向,不斷升級客戶端版本,構建主流價值引領的推薦系統,賦能機器價值觀,建立智能編輯部等,未來有無限想象的空間[2]。
五、結語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媒體融合的深入,留給黨報媒體融合的窗口期越來越短。如果沒有明確的方向和堅定的決心,沒有科學的方法和務實的舉措,沒有“大步流星”或“小步快跑”的勁頭,黨報必然失去主力軍進入主戰場的最后機會。換言之,當前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在這個關鍵時刻,黨報必須提高政治站位,解放思想,大膽改革,堅定融合發展的目標,找到自身存在的短板,探尋適合自身發展的路徑,不斷在融合創新上下功夫,走智能化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 榮翌.學苑論衡:為媒體融合發展提供學理支撐[N].人民日報,http://m.people.cn/n4/2018/0528/ c25-11049054.html,2018-05-28(16).
[2] 何慧媛,盧超,陳琢.三大央媒2019年融合發展四大兩點及趨勢分析[J].中國記者,2020(1):58-59.
作者簡介:王方杰(1977—),男,四川南充人,本科,記者,研究方向:融媒體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