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輝 曾雪莉
摘要:新媒體的出現使生存和發展的問題困擾著許多傳統紙質媒體?!度嗣袢請蟆纷鳛辄h報代表,在新媒體改革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文對《人民日報》在新聞報道方面的傳播形式和傳播內容的創新進行梳理,并分析黨報創新的意義,旨在為一些傳統媒體,特別是黨報在新媒體環境下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人民日報》;新媒體;黨報;新聞報道;創新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20-0063-02
據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04億,手機網民規模達8.97億?;ヂ摼W憑借強大的便捷性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紙媒應用的場景越來越少,黨報輿論引導的主導地位受到挑戰?!度嗣袢請蟆纷鳛閭鹘y媒體的領軍者,它的轉變創新不僅為傳統媒體轉型起到了示范作用,而且使其成為了社會輿論引導的指向標,維護了社會的穩定。
一、《人民日報》新聞報道傳播形式的創新(一)不斷開發新的媒介形式
《人民日報》的官方網站于1997年1月1日正式建立。人民網在國內外宣傳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支持中文、藏文、英文、日文、法文、西班牙文等共計14種語言,在全球配有70余個分社,可實現全天24小時全球信息的發布。
2012年7月22日凌晨4點58分,《人民日報》官方微博正式上線,一改以往嚴肅刻板的風格,清新通俗的語言廣受歡迎。《人民日報》放下了以往的高姿態,更好地融入網絡社會,也為更多黨報的創新實踐提供了樣本。
2012年《人民日報》微信公眾平臺上線。公眾號運用新手段,將文字、音頻、視頻等結合起來,受到眾多用戶關注?!靶掳瘛睌祿y計顯示,2020年3月—4月,《人民日報》公眾號平均日推文13篇。6:00~24:00為推文時間,平均每隔一小時發布一次文章,早上7:00~8:00,晚上20:00~21:00為推送高峰期,公眾號推文平均閱讀數超10萬[1]。
2014 年6月12日,《人民日報》客戶端上線,幫助受眾及時準確地了解國內外的重大事件和時事評論??蛻舳送瞥觥罢罩行摹睓谀?,多家中央機關、人民法院、地方政府等入駐,為政府部門與群眾對話搭建了橋梁。客戶端還開辟了“直播”模塊,幫助受眾打破時空限制獲取信息。
2018年9月,《人民日報》入駐抖音平臺。從“新榜”排行中,可以看到在時事類抖音賬號周榜排名中,《人民日報》無論是獲贊量、互動量、粉絲新增數還是粉絲總量等指標都排名第一,具有巨大的影響力。
2019年9月19日,《人民日報》智能媒體研究院成立。其成立初衷有兩點,一是利用技術加速推進媒介融合,二是探索媒介融合質變的催化機制?!度嗣袢請蟆繁仨毐3謱π录夹g的敏感性,與其他企事業單位合作,才能加快資源、技術和人才的整合。
每一種新媒介形式誕生不久,《人民日報》便積極嘗試對應的媒介傳播形式,轉變步伐不斷加快,展現了其在新媒體化道路上的決心和魄力。在《人民日報》這個領頭羊的影響下,其他傳統媒體也紛紛效仿。
(二)報道版面的創新
1.報紙版面的創新?!度嗣袢請蟆纷鳛槿珖谝淮髨螅拿恳淮胃陌娑紝鴥刃侣劷缬兄匾氖痉兑饬x。歷史上共記錄了《人民日報》14次重要改版情況,每一次變化都是順應媒體生態的發展變化,在充分遵循新聞傳播規律的基礎上作出的調整。2019年,《人民日報》開始了第15次改版,此次改變的四個亮點分別是速讀、可讀、易讀和悅讀。報紙由黑色變為彩色,增強了版式設計的藝術性,強化了信息的傳遞,加深了記憶效果。新聞報道通過增加圖片和多段落化的處理方式,減去長難句,減輕了受眾對長篇大論的恐懼心理,以適應受眾的閱讀習慣[2]。
2.網頁新聞版面的創新。創立于1997年的人民網,在20多年的發展歷史中,經歷了數次改版,每一次改版都以受眾為導向,旨在更好地滿足受眾的需求。2003年,開辟了“人民服務專區”,增加健康、醫藥等內容;2010年,人民網首頁進行改版,頁面分欄設置更加合理整齊,并新設“人民深度”欄目,及時對社會熱點進行播報評論,搶占輿論先機,強調互動性。2016年,人民網首頁要聞從7行增加至11行,導航條從7行減至5行,頁面層次更分明,內容報道方面突出宣傳習近平總書記的治國理念,展現基層黨建實踐活動,打造獨家精品內容。關于手機移動端版面,《人民日報》客戶端上線5個月后,便在原版基礎上新增了“報”“視”“圖”“幫”等板塊,增加了“政務發布廳”一欄,為黨政機關發布信息提供便利。2017年推出直播板塊,對兩會和十九大等重大事件進行直播報道,獲得了不錯的反響??蛻舳税l展至今已經歷了7個版本的變化,最新7.0版本新添加算法技術,致力于滿足受眾需求[3]。
二、《人民日報》新聞報道傳播內容的創新
(一)文字表達的創新
2012年之后,《人民日報》的微博、微信、客戶端陸續上線,與傳統的紙質版相比,“兩微一端”在內容報道和傳播語態上顯得格外活潑?!皺幟示薄案韶洝钡纫恍┚W絡熱門詞匯出現在政務報道文本中,“親”“小編”等親民詞匯在與網友的互動中贏得好評。“兩微一端”以口語化的方式,將新聞事件和評論講述給大眾。例如,《人民日報》微博就《新聞聯播》評中美貿易戰,發起了“荒唐得令人噴飯”這一話題,收獲了6.8億的閱讀量,9.8萬的討論,極大地激發了群眾參與國家政務討論的熱情。同時,文章通常采用“我”和“我們”的第一人稱視角,給人一種朋友和親人的感覺,引發了讀者的情感共鳴和真實反饋。
(二)圖片、音頻和視頻的運用
《人民日報》“兩微”愈發重視數據信息的可視化。微博、微信的九張圖發布上限形成了一種“九宮格文化”,“兩微”推出《九張圖秒懂四中全會》《九張圖讀懂增值稅減稅新政》等文章,簡單地展現了政策的重點內容,更符合快節奏生活狀態下的閱讀習慣。加入圖片和音頻是微博、微信最常使用的發布手段。圖片現場感和真實感強,能刺激人們的視覺感官,瞬間快速獲取信息,因此在新聞報道中的作用愈發突出。此外,視頻直播也受到重視。隨著系統的開發,可嵌入的媒體形式越來越多,直播逐漸成為一種新常態[4]。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初期,《人民日報》移動客戶端24小時直播武漢火神山醫院建設,不僅起到了督促作用,且及時滿足了受眾對重大信息的需求。
(三)報道選題的創新
《人民日報》的報道多從全局角度出發,報道嚴肅的、權威的國內外重大新聞事件或者國家政策。但隨著新型媒體平臺的開通,《人民日報》的報道選題也悄然發生了改變。除解讀國家政策之外,還追隨社會熱點,報道大眾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鹽等話題,甚至有貼心暖文和搞笑段子。例如,在疫情期間,發表獨家視頻《生死金銀潭》,記錄醫院里普通患者和醫生的日常生活;五四青年節轉發B站的《后浪》視頻,且對《后浪》的刷屏現象及時發表自己的看法,主動參與大眾話題,成為有溫度、有厚度的媒體。
三、《人民日報》新聞報道創新的意義
(一)黨報適應新媒體競爭環境
技術的更迭和演進使當今的媒體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自媒體雨后春筍般崛起,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媒體主導輿論的局面。受眾越來越個性化,需求越來越多元化,傳統媒體因其落后的生產流程和表達方式難以與新興媒體競爭。黨報較之于一般的傳統媒體有其獨特的優勢。首先,黨報有正統的政治地位,權威性高,報道范圍廣。其次,黨報擁有重大時政新聞報道的優先權,也匯集了新聞界的精英。《人民日報》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就已誕生,培養了一批高素質的采編人才,在國外擁有32個記者站,發行的報紙遍布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人力、財力等各方面的資源配備,非一般自媒體可比,這為以《人民日報》為代表的黨報向新媒體轉型提供了保障。
(二)擴大黨報的社會影響力
在新媒體時代,社交媒體成為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紙質媒體難以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里,影響力減小。因此,黨報需要向新媒體轉型,進軍網站、“兩微一端”、短視頻等,通過加快推送頻率和提高曝光度,占領市場份額[5]。黨報能在第一時間提供權威消息,避免謠言。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各級黨報通過微博、客戶端等平臺對國務院聯防聯控新聞發布會進行實時直播,讓民眾第一時間了解預防措施、治療對策以及疫情最新進展,緩解民眾的焦慮。
(三)推動黨媒積極創新新聞報道
《人民日報》的新媒體化創新發展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這些成績激勵《人民日報》進行更多嘗試。例如,“中央廚房”項目于2016年2月19日正式上線。媒體借用餐飲企業里的一個用語來描述這一模式,指通過“統一指揮,統一把關,滾動發布,多媒傳播”,降低新聞生產成本,實現資源共享。在此觀念的影響下,新華社、中央電視臺、《光明日報》等都開始籌備各自的融媒體中心,將網站、報紙、“兩微一端”的采編業務和信息產品加工合為一體,實現多媒體的全面融合。
四、結語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并不意味著新聞專業性的消失,在媒介市場充斥娛樂化、碎片化信息的時候,受眾更需要黨報新聞媒體以專業的視角對信息進行權威解讀?!度嗣袢請蟆返男侣剤蟮绖撔?,為黨報引領新媒體環境下的信息傳播樹立了標桿。
參考文獻:
[1] 于曉鷗.《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研究[D].遼寧大學,2015.
[2] 郝佳寧.《人民日報》新媒體化發展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5.
[3] 陽天.報紙新聞報道創新路徑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8,9(04):173+175.
[4] 孫冉.《人民日報》移動直播研究[D].湖南大學,2018.
[5] 王莉.政務新媒體與抖音短視頻的融合方式及價值探討——以“人民網”為例[J].藝苑,2019(03):92-94.
作者簡介:晏輝(1977—),女,湖北武漢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新媒體傳播。
曾雪莉(1998—),女,湖北襄陽人,本科,研究方向:新媒體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