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近三年反響比較熱烈的央視《國家寶藏》(以下簡稱《國寶》)為案例,淺談我國歷史文博類電視綜藝節目針對年輕觀眾的節目制作、品牌塑造與傳播的模式、手段,評價并總結其經驗特點,旨在通過本次研究,找準當下歷史文博類綜藝節目的定位和方向。
關鍵詞:紀錄式綜藝;歷史文博;綜藝節目;節目制作;傳播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24-0084-02
一、我國歷史文博類電視綜藝節目的現狀
(一)我國電視綜藝節目綜述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優秀文藝作品反映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創造力和水平。吸引、引導、啟迪人們必須有好的作品,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也必須有好的作品”。所以,我們必須把創作、生產優秀作品作為文藝工作的中心環節,努力創作、生產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作品[1]。
電視綜藝節目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必須要有優秀作品問世,以弘揚中華文化和時代精神。
我國電視綜藝節目發展到今天,經歷了文藝晚會、娛樂、競猜競技、真人秀四個重要時期。從節目的表現形式來看,分為問答類、游戲類、選秀類、脫口秀類、音樂類等;從播出平臺來看,分為電視直播類和網絡視頻類等;從綜藝節目的內容來看,分為明星娛樂類、科技生活類、歷史文博類等。結合我國的文化特色,綜藝節目只有注重挖掘傳統資源和民間資源,了解中國人的審美情趣和接受心理,充分結合商業與文化兩種元素,才能推出適合我國受眾的電視綜藝節目,從實質上抓住受眾的心[2]。
(二)我國歷史文博類電視綜藝節目的特點及現狀
2001年《百家講壇》開播后,歷史文博類電視綜藝節目開始引領中國傳統文化熱。近年來,此類電視節目類型呈現出多樣化、互動性、寓教于樂等特點。以攻擂比拼、紀實紀錄等形式引發話題討論,或參與者之間頻繁互動,電視、微博評論、視頻彈幕、朋友圈分享等互聯造勢,都讓傳統文化更加“親民”。諸如《中國詩詞大會》《上新了·故宮》等節目,頻頻引爆電視屏幕和網絡平臺,進入不同年齡段人群的生活,令越來越多的“90后”甚至“00后”成為傳統文化的新晉鐵桿粉絲,讓重拾中華文化成為一種時尚和生活方式。
二、央視《國家寶藏》節目綜述
(一)央視《國家寶藏》節目概況
2017年12月5日,《國寶》登陸央視三套,立刻引爆朋友圈,電視收視率持續上升,在用戶群年輕的視頻彈幕網站嗶哩嗶哩(Bilibili,簡稱“B站”),超20萬條彈幕鋪滿屏幕。該節目至今已播出兩季,豆瓣評分高達9.1,比同類綜藝節目的評分高出不少。
《國寶》是央視與故宮等九大國家級、省級重點博物館合作,在文博探索領域進行深入挖掘的一檔歷史文博類綜藝節目。每期節目由一家博物館推薦三件鎮館之寶,交予觀眾投票甄選。每件寶藏都有自己的明星“國寶守護人”,演繹前世今生,解讀中華文化的基因密碼。這是紀錄片和綜藝兩種創作手法的融合應用,是全新創制的紀錄式綜藝。它集文化內核、綜藝外殼、紀錄氣質于一體,創造出一種全新的表達。
(二)央視《國家寶藏》節目的團隊和制作
1.制作團隊。制作人兼導演于蕾是央視資深的編導、撰稿人和節目制作人,曾擔任2012—2014年的央視春晚總撰稿、央視《開門大吉》欄目制片人、2016年G20國際峰會文藝演出《最憶是杭州》文學總撰稿等。
文字總撰稿于新玲,曾擔任多個人氣節目的總編劇,如《咱們穿越吧》《國學堂》等,在表現深厚歷史和文化內涵的舞臺文案上功力深厚,許多文案、臺詞深入人心,讓觀眾以“淚目”“美哭”刷屏點贊。
戲劇導演兼助演朱峰,畢業于美國音樂戲劇學院音樂劇表演系,曾在百老匯從事表演及幕后運營工作多年,與王洛勇、費翔同為有百老匯演藝經歷的華人。
其余后期團隊皆為央視及央視紀錄國際傳媒有限公司的成員,經驗豐富,團隊協作能力強,能給觀眾呈現一個精雕細琢的文博節目。
2.舞美效果。中國風的古典韻味與現代舞臺科技結合,采用全息投影成像技術,呈現3D幻影立體特效,給人以視覺上的沖擊感和縱深感,將中華民族文化的深厚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
3.背景音樂。節目的背景音樂有助于震撼觀眾的心靈,使之產生共鳴。《國寶》多使用古風曲或現代感較強的音樂,除優秀的原創音樂外,其他多來源于年輕觀眾熟悉的影視、動漫和游戲配樂,如《瑯琊榜》《古劍奇譚》等,不僅能對現場劇情和氣氛起渲染烘托作用,還能在年輕觀眾中引起共鳴和驚喜。
4.九大博物館。每一季入選的國寶來自故宮博物院等九大博物館,各位館長作為“看門人”,帶領“國寶守護人”到博物館實地介紹;后期則回到節目現場,對國寶進行點評,專業而又不失通俗,由淺及深、由形象到歷史,讓觀眾對國寶有全方位的認識。
5. “國寶守護人”。邀請在年輕觀眾中具有號召力的偶像級流量明星易烊千璽、劉昊然等,實力派演員寧靜、雷佳音等,以及歌唱戲曲演員藍天野、雷佳、岳云鵬等作為國寶“前世傳奇”的演繹者;同時還邀請與國寶相關聯的專家學者、科研工作者等作為國寶今生故事的講述者。上述兩者共同構成“國寶守護人”,以小劇場表演和紀實講述的方式,對國寶的前世今生進行歷史文化的重新構建。
6.國寶特展。以“國寶”為題舉辦一次特展,每個博物館選出一件國寶入駐故宮特展。觀眾登錄“國家寶藏”微信公眾號,即可參與投票,還可參加國寶廣告語的有獎征集活動,提高《國寶》節目的場外互動熱度,將其升級為全民參與的“文博盛宴”。
綜上所述,《國寶》的成功絕非偶然,而是立足于實力強大的團隊和精良的制作。
三、《國家寶藏》節目針對年輕觀眾的品牌塑造、運營和傳播
(一)“國寶守護人”的選擇
參選國寶早已明確,“國寶守護人”則成了關鍵因素。人、物銜接和融合,形成節目的“靈魂組合體”,貫穿節目的主線,實現故事講述和情感表達。
《國寶》針對不同年齡段的觀眾,邀請當紅的年輕偶像明星以及演技實力派演員作為“國寶守護人”。他們自帶“粉絲流量”,而這部分粉絲群體有著網絡媒體使用頻繁、傳播平臺多樣、自媒體傳播速率快、覆蓋面廣的特點,所產生的話題易引發圈內其他受眾的共鳴,且話題持續升溫,熱度不減。
除了邀請明星大腕,《國寶》還邀請與文物相關的專家學者、社會公眾人物等,作為今生故事講述的“國寶守護人”。他們或為文物的出土和研究作出過重要貢獻,或是與文物相關的社會各界人士。這樣就拉近了博物館里靜態陳列的、遠古且離生活遙遠的文物與人們的距離,使其貼近現實生活。
(二)“前世故事”的編排和演繹
每一個國寶都會由“國寶守護人”演繹“前世故事”,相當于一個小型舞臺劇。通常舞臺劇受眾較為有限,多是愛好藝術、年齡偏大的觀眾,而《國寶》的創作團隊卻在舞臺劇中加入了音樂劇、喜劇等現代元素。
如湖北省博物院一期,撒貝寧演繹“睡虎地秦簡”的故事,就頗具幽默、風趣的喜劇風,以冷知識問答形式讓觀眾捧腹大笑;再如遼寧省博物院一期,陳曉和戲劇導演朱峰用《仙才嘆》音樂劇的形式,展現宋人摹顧愷之《洛神賦圖》的瑰麗畫卷。這樣的演繹,可以將國寶的文化內涵以雅俗共賞的形式展現出來,讓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齡層次的觀眾喜聞樂見。
(三)粉絲經營和傳播策略
1.自媒體運營。《國寶》節目在開播之前就開通微信公眾號,配合各大媒體進行預熱,經營微信群體。每一期推出前,都會發布預告視頻;每一期推出后,都會有精彩回顧;還會選擇與節目內容不同的方面,深入挖掘,舉一反三,讓受眾在回顧之余,學習更多節目外的文博知識。
2.視頻網站的入駐。除了每周日晚在央視三套首播外,也會在央視網等各大主流視頻網站播放,而其中最引人關注的就是入駐二次元彈幕視頻網站嗶哩嗶哩。此次,央視綜藝首次以官方名義入駐B站,截至目前已有86萬粉絲,單期播放量平均150萬,而單期彈幕則在1萬條以上,打開視頻就是滿屏的彈幕。眾所周知,B站匯聚互聯網平臺中最年輕的人群,90%以上的用戶在25歲以下,身處一、二線城市經濟和文化發達的地區,這也說明《國寶》節目在年輕觀眾中已積累了相對可觀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總之,通過以上方式,《國寶》的品牌形象在年輕觀眾眼中越來越“年輕”,在塑造自身品牌的同時,也很好地進行運營和傳播。讓年輕觀眾越來越多地感受到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和深厚底蘊,這本身已達到了節目制作的初衷和目標[3]。
四、結語
《國寶》節目的側重點在文化和文物本身,讓社會對考古文博領域的關注點落在博物館和文物藏品上,節目對文物的文化內涵進行了升華,以故事的方式生動、形象地為文物賦予更多的人文特征。而故事化的內容將年輕受眾的網絡話題性行為逐漸轉化為消費行為,從而產生經濟價值。
中國歷史文博類綜藝節目是個嶄新的開始,意味著以娛樂、八卦、無厘頭為主導的綜藝熱點,將不再是唯一受人追捧的新潮和時尚。回歸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內涵,不斷創新形式,引發年輕觀眾重拾國學,重拾華夏文明精神的紀錄式綜藝將成為電視綜藝節目的一大趨勢。其富于生命力,具有非常廣闊的前景,將成為一種新潮的生活方式——博物館式生活。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M].學習出版社,2015:8.
[2] 孟令名.人文關懷——中國電視綜藝節目創新之本[J].今傳媒,2014(12):94-95.
[3] 陳楠.文博類電視節目故事驅動模式研究——以央視《國家寶藏》為例[D].北京:北京大學,2018:39.
作者簡介:鄒凱(1988—),男,廣西賀州人,本科,研究方向:文化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