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術的發展和自媒體的變革使得人們的網絡參與方式更加多元化。微博作為新興的自媒體社交平臺,是明星與粉絲互動的重要場所。近年來,隨著娛樂產業的不斷發展,粉絲組織逐漸制度化、規范化,微博上的粉絲“控評”現象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粉絲“控評”產生的傳播效果既有積極的意義也有消極的影響:一方面,通過粉絲“控評”,可以提升明星的影響力,起到宣傳明星作品、提高明星知名度的作用;另一方面,粉絲的過度“控評”,會壓縮評論區的有效空間,造成冗余信息過量,還會使非粉絲群體難以參與正常的評論活動,引起其他用戶反感甚至造成網絡暴力行為。因此,在自媒體時代,引導用戶正確處理媒介信息資源,規范、合理使用媒介平臺,提升個人的媒介素養至關重要。
關鍵詞:粉絲控評;微博;媒介素養;自媒體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22-0082-02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不斷進步,新媒體技術不斷變革,人們的社交方式逐漸發生改變,對媒介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尤其是基于移動終端的自媒體應用軟件。新浪微博作為一款通過用戶關注機制,進行文字、圖片和視頻等信息的即時分享和互動交流的自媒體社交軟件,自2009年8月上線以來,便以其便捷性、互動性和豐富的信息資源吸引著廣泛且扎實的用戶群體。粉絲群體也是微博用戶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流量時代的到來,微博粉絲“控評”現象逐漸為人們所熟知。本文從媒介素養的視角,針對微博粉絲“控評”的現狀及其產生的傳播效果和影響進行分析和探究。
一、研究背景
在自媒體和娛樂產業高度發展的今天,微博成為了明星與粉絲互動的重要平臺。“控評”行為最初只是粉絲的內部行為,其內容多為娛樂圈的相關話題。現如今,“控評”現象越來越普遍,成為了微博評論區的重要呈現方式,“控評”涉及的領域也更加多元。伴隨著粉絲群體的組織化、“控評”內容的模式化,粉絲“控評”逐漸與明星本身關聯起來,成為了體現其商業價值或影響力的一種衡量標準。但從微博用戶的角度來看,微博評論本應是微博用戶發表個人意見和看法的場所,是用戶交流思想的平臺,而粉絲“控評”的出現,使得微博評論的有效性和評論空間大大縮減,人們對于“控評”也存在不同的看法。
二、相關概念界定
(一)粉絲的概念界定
“粉絲”一詞最早形成于19世紀末,是英文Fans的音譯。約翰·菲斯克在《理解大眾文化》中將“迷”,也就是本文所提到的“粉絲”理解為“過度的讀者”,認為其“對文本的投入是主動的、熱烈的、狂熱的、參與式的”[1]。在如今的自媒體時代,粉絲作為自媒體平臺的主要用戶群體,對網絡內容的貢獻是積極的、主動的。
(二)粉絲“控評”及其概念
對于粉絲“控評”,目前國內外學者并沒有將其作為特別的現象進行研究,而是將其歸于粉絲行為的一部分內容,因此,對于“控評”的概念闡釋尚未形成統一的定論。根據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將其概括為:通常發生在社交媒體中,作為粉絲應援的方式之一,通過在微博評論區以特定的形式發布內容相同或相似的文案,獲得較多的點贊和回復,使該評論熱度升高,位于評論區上部,以獲得較高的瀏覽量,從而起到宣傳作用的傳播行為。
(三)媒介素養的概念界定
1992年美國媒體素養研究中心指出:媒介素養是人們在面對不同媒體中的各種信息時所表現出的信息選擇能力、質疑能力、理解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2]。隨著時代的發展,媒介技術的不斷變革,人們對媒介素養的認識也在不斷發展和完善。目前國際學界對媒介素養的概念尚未形成共識,但是,人們比較認可的是“能力說”的界定。國內學者對于媒介素養的界定也多建立在“能力說”的基礎上,認為“媒介素養是人們對各種媒介信息解讀、批判及使用媒介信息為個人生活、社會發展所用的能力”[3]。
三、粉絲“控評”的現狀分析
根據“控評”的不同目的,可以將微博的粉絲“控評”分為以下4種表現形式:正向應援型“控評”、澄清型“控評”、道歉型“控評”和攻擊型“控評”[4]。當前的微博評論中,正向應援型“控評”是最常見、粉絲宣傳偶像最常用的方式。現在的商家也多將明星商業價值的考量與粉絲“控評”現象聯系起來。在2020年4月20日,“寶馬中國”官微發布的易烊千璽成為其新生代代言人的微博,截至2020年9月15日,共獲得100萬+的轉發、14.1萬的評論和137萬的點贊。在寶馬官微的評論中,點贊前五名的評論有兩條的文案內容是相同的。而且文案中表達的都是對品牌的喜愛與支持、對代言人的肯定以及強烈的消費動機。通過粉絲的轉發、評論、點贊,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增加本條微博的瀏覽量,從而帶給該博主更多的曝光度,起到良好的宣傳效果。同時,粉絲透露出的消費欲望和付出的消費行動也是代言人商業價值和號召力的體現。
澄清型“控評”和道歉型“控評”的內容和形式與正向應援型相似,本文對此部分的內容不進行過多的敘述。
攻擊型“控評”的內容常帶有一定的危害性,影響比較惡劣,因此常與網絡暴力現象聯系在一起,受到網友較多的指責與反感。網絡暴力是伴隨網絡發展而出現的一種危害嚴重、影響惡劣的暴力形式,通常是指網民在網絡上發表具有“誹謗性、污蔑性、侵犯名譽、損害權益和煽動性”的言論、圖片和視頻,并對他人的名譽、權益和精神造成損害的一種違法活動。而攻擊型“控評”的內容,也呈現出“誹謗性、污蔑性和侵犯名譽”等特點。當粉絲認為自己支持的明星受到他人的惡意攻擊時,出于維護動機,就會采用相同的方式,進行攻擊型“控評”。2020年7月4日,通過騰訊視頻《創造營2020》節目正式出道的中國內地女子演唱組合“硬糖少女303”,在出道不久后,就因團內成員希林娜依·高粉絲和陳卓璇粉絲在社交媒體上的不理智行為登上微博熱搜,兩家粉絲通過惡意P圖,在微博發布不實言論及帶有侮辱性質的文字和圖片,對兩位女團成員的肖像權、名譽權等造成了極大的損害。與此同時,兩家粉絲發布的惡意P圖、侮辱性言論等對網絡文化環境造成了非常惡劣的影響,致使其經紀公司“哇唧唧哇娛樂”出面,在其官方微博“硬糖少女303_fanclub”發布相關微博,從官方層面采取相關措施督促雙方粉絲盡快停止不必要的摩擦,恢復理性溝通。
四、基于粉絲“控評”現象對媒介素養的思考
通過前文對于粉絲“控評”現象的闡釋,可以看出,粉絲“控評”現象既有積極的意義,又有消極的影響。雖然通過粉絲的積極“控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宣傳度和曝光量,但是大量重復性評論充斥微博的評論區,會使普通用戶無法獲取最真實直觀的評論,在造成信息冗余的同時擠占有效評論空間,削弱普通用戶使用微博的體驗感,甚至會對“控評”對象產生反感心理。更值得關注的應該是以攻擊型“控評”為代表的網絡暴力行為。擁有粉絲身份的微博用戶極易受到與自己偶像相關信息的影響,從而產生與現實社會角色不相符的社會行為。尤其是在看到對偶像的攻擊性評論時,粉絲更容易產生沖動情緒,盲目作出判斷,從而導致不文明的網絡行為,甚至造成網絡暴力。因此,在自媒體高度發展的今天,網絡用戶的媒介素養問題值得高度關注。
五、提升媒介素養的相關策略
媒介素養要求個人具備使用媒介獲取信息的能力,并且以批判的意識接觸媒介,使之為自己服務,成為理性的媒介使用者[5]。要提升媒介素養,應該從國家、自媒體平臺和網絡用戶三方面共同努力。
(一)國家層面
對于用戶使用媒介的表現,首先要從法律層面加以規范和引導。國家應該出臺相關法律法規政策,不斷完善網絡媒介的法律法規體系,構建網絡環境的監管體系,做到依法治網,從外部強制力方面增強網絡用戶的規則意識,幫助其不斷提升媒介素養。
(二)自媒體平臺
自媒體平臺作為用戶參與互聯網活動的物質載體,必須加強對軟件的開發和后臺監管。通過不斷改進算法,進行軟件產品的研發和創新,為用戶提供更好的使用體驗。同時,還應該加強對用戶行為的監督和審核,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和《微博客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等相關法律法規,打造健康、良好的網絡媒介環境。
(三)網絡用戶
在自媒體時代,每一個公民都是積極的網絡使用者。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網絡用戶不僅是被動的信息接收者,更是主動的信息傳播者。因此,網絡用戶更應該不斷提升自己對網絡信息的價值判斷和辨別是非的能力,理性、客觀地審視網絡信息,不斷培養和提升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提出質疑的能力。拒絕做網絡信息的傀儡,不斷提升媒介素養,做明辨是非的理智網民。
六、結語
粉絲“控評”是自媒體平臺和娛樂產業不斷發展的產物。粉絲“控評”作為一種較為典型的網絡參與方式,集中體現著當今網絡用戶在使用自媒體平臺時的一些行為表現。粉絲“控評”在為明星偶像帶來流量和曝光度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普通用戶的權益,而由攻擊型“控評”造成的網絡暴力更是對健康的網絡環境有巨大的沖擊。因此,身處自媒體時代的每一個人,都要不斷提升對于媒介產品的接受能力,提升用批判性思維看待傳播媒介的內容和創造性利用傳播媒介的能力,共同打造健康、安全的網絡環境。
參考文獻:
[1] [美]約翰·菲斯克.理解大眾文化[M].王曉鈺,宋偉杰,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173.
[2] 黃瑩瑩.自媒體時代與媒介素養初探[J].新聞研究導刊,2016,7(07):39.
[3] 張志安,沈國麟.媒介素養:一個亟待重視的全民教育課題——對中國大陸媒介素養研究的回顧和簡評[J].新聞記者,2004(5):11-13.
[4] 劉香茗.微博“粉絲控評”傳播現象研究[D].吉林大學,2020.
[5] 劉紅心,張冠文.從社交媒體中的情緒異化看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必要性[J].中國成人教育,2017(19):65-69.
作者簡介:馬子涵(1999—),女,山東濰坊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