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自媒體的快速發展,自媒體尋租現象開始浮出水面。自媒體對社會的作用與影響越來越大,許多政府部門或者企業為了塑造良好的形象,都會通過一些影響力較大的自媒體進行正面宣傳,這為媒介尋租提供了土壤。本文以“青島自媒體敲詐第一案”為例,運用案例分析法,探析自媒體時代媒介尋租的成因、特征以及治理手段。
關鍵詞:媒介尋租;自媒體;話語權;媒介規制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18-0062-02
一、研究緣起:自媒體尋租現象日益嚴重
(一)尋租理論在新聞傳播學中的嵌入
依托大眾媒介技術發展起來的自媒體有其他媒介的話語權和輿論監督的影響力,例如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如今被大眾廣泛使用的自媒體平臺,在社會上許多熱點事件的報道和揭露中往往發揮著排頭兵的作用。
尋租最早被視為憑借政府準許的特許權取得壟斷地位并獲得壟斷租的一種權利。長期致力于媒介規制研究的潘祥輝將媒介尋租定義為濫用媒介公器權力,以媒體的公共話語權換取私人利益的行為[1]。對于自媒體尋租,這個定義同樣適用。
(二)“青島自媒體敲詐第一案”概述
2018年底,青島市破獲一起通過自媒體進行敲詐的案件,這起震驚業內的自媒體敲詐勒索房企案一審正式宣判,相關嫌犯均被判刑。
通過案情回顧,警方在2018年8月接到相關舉報,稱青島有一些自媒體賬號針對相關房地產公司發布負面的帖子,并威脅想要刪帖就付錢。青島警方立即開展相關偵破工作,在一年后將犯罪嫌疑人何某靜、付某釗成功抓獲,9月17日,另一名嫌疑人曹某銘主動投案自首。
青島市黃島區法院經審理認定:被告人何某靜、付某釗、曹某銘結伙發布針對房企的負面信息,抓住房企害怕品牌形象受損、著急刪帖的心理,敲詐勒索高額刪帖費達44萬元,并捆綁房企的廣告投放合作,其行為構成敲詐勒索罪。
二、自媒體尋租的可能:社會變遷激活自媒體尋租的土壤
(一)媒介環境的變化
媒介技術的發展構建了新的媒介環境,傳統媒體構建的媒介環境在時空分布上都有一定的制約性,但是依托大眾媒介建構起來的新的社交媒體環境則掙脫了時空這個牢籠,使得信息的傳播呈現出爆炸和井噴的狀態[2]。媒介環境的變化帶來的最直觀的感受就是觀點的自由市場,每個人都可以在一定的規則內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想法,人們獲取信息不再僅僅依托于報紙、電視等傳統媒介,獲知信息的渠道得到了極大的拓展。
媒介環境的變化帶來的另一個影響就是“意見領袖”的界定發生了變化,過去的“意見領袖”往往都是某一領域的專家或者政府官員,如今在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里面活躍著大量的“平民領袖”,這些“意見領袖”往往是依托粉絲文化實現身份的構建[3]。在“青島自媒體敲詐第一案”中,之所以何某等人能夠通過公眾號敲詐成功,正是因為其公眾號在樓市方面的影響力,而何某等人本身其實并不是專家。
(二)內容創業浪潮的興起
近年來,自媒體內容創作的興起,加上咪蒙等先驅的示范引領,有越來越多自詡文青翹楚的青年才俊開始積極投身自媒體創業的大軍,而在其中,案例中的地產自媒體就是最為典型的一支力量。
在自媒體創業大軍中,一支主力為媒體行業從業人員,本職工作就是對接房地產,在工作之余,順理成章做起了房地產自媒體;另一支主力是房地產行業從業人員,不少人原本是房企員工,放棄房企的高薪工作,辭職創業,知識與閱歷可以直接變現,他們既擁有了較高的社會影響力,又能獲得較高的經濟利益,有的甚至年入上千萬。
2018年底,針對網絡敲詐不斷出現的情況,公安部開展專項打擊行動,破獲相關案件28起,并封停大量“大V”賬號,這正表明了在如今的媒介環境下,媒介存在不規范的市場運作行為,且這些行為已經威脅到了整個互聯網絡生態環境的秩序和安全,需要有關部門及早介入和治理。
三、自媒體尋租的特征:話語權交易中的各取所需
(一)眼球經濟成就爆點事件——負面新聞成“寵兒”
眼球經濟的強大作用在這個存在大量同質化信息的時代已經得到了無數次印證,能否引起受眾的閱讀興趣成為了衡量一篇稿件或者一段視頻的重要標尺。
通過梳理幾次重大的自媒體尋租案件可以發現,涉及的領域大都是房地產行業,內容多半為負面新聞,不只是報紙,如今各種資訊類APP或者公眾號、微博等社交平臺在搶占新聞資源時均以負面新聞為主。據筆者統計,在今日頭條APP上,隨機選取一日的熱點新聞排行,10條熱點新聞中負面新聞占了4條,且多以娛樂明星的負面新聞為主。
樓市作為社會普通居民關注的重要領域,關于該領域的新聞報道自然也是受眾追捧的熱點,尤其是當發現某個樓盤出現質量問題時,就會激發受眾的負面情緒,迅速構成熱點事件,因此負面性的新聞線索成為了自媒體尋租的重要線索類別。
(二)尋租場域的下移——從公共資產到私人生產
舊的媒介環境下,媒介尋租往往發生在報紙、電視廣告等傳統媒體平臺上,而這些平臺作為重要的社會公共資源,尋租發生的場域往往暴露在一個大眾關注的公共領域中,尋租的成本也是社會公共資源的使用,媒介尋租造成的危害往往更大。
新的媒介環境下,隨著人人都可以發聲時代的到來,傳統媒體的影響力處于一種逐漸變化的狀態,人們發布信息不再只能依靠傳統媒體從業人員,普通公眾與媒體工作人員共同分享了媒介權力。梳理近幾年的幾起媒介尋租案例,例如陳永洲案,在社交媒介管控還沒有形成較為系統的法規體系的情況下,尋租的場域開始轉移,傳統媒體平臺由于管控的加強和內容審核的嚴格,無論是正面的廣告宣傳還是惡意的商業欺詐,出現的頻率都越來越低,而這些內容轉向逐漸掌握絕大多數流量的自媒體平臺。
(三)尋租方式的變化——公關文、刪帖成為尋租的主要手段
如何在眾多對手中脫穎而出,成為公司戰略制定的重要思考內容,而構成戰略的重要因素就是公司的形象宣傳和打造,除了在本公司的社交媒體上進行相關宣傳,借助有影響力的自媒體平臺發布公關文進行推廣也漸漸成為一種新的廣告營銷方式,例如頻繁出事的百度推廣、今日頭條、抖音上的商業廣告,都可以歸類到自媒體尋租的類別中,但這只是自媒體尋租的一種形式。
另外一種形式就是通過刪帖的方式來實現媒介尋租,不過這對于企業或者政府部門來說是被動的一方,是屬于自媒體尋租的客體,而自媒體的所有者則是尋租的主體,這樣就構成了尋租,例如“青島自媒體敲詐第一案”中的何某等人就是利用其有較大影響力的微信公眾號,通過抹黑一些樓盤來造成輿論影響,一些公司為了維護自身的企業形象,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去尋求自媒體平臺刪帖,另外一些公司則是真的存在這些亂象和問題,為了不使影響擴大,去尋求自媒體平臺刪帖,這兩種都是通過刪帖的方式來實現媒介尋租。這歸功于社交媒體的可操作性,在傳統媒體時期,想要撤銷或者銷毀稿件難度較大,人力物力都難以估算,但在自媒體平臺中,對于已經發布的內容可以進行二次創作或者直接撤銷刪除,使得尋租的違法成本大大降低,給錢就可以將影響消除。
四、自媒體尋租的懲戒:深化媒介公共性內核的認知
(一)自媒體的法制化運營
自媒體的監管需要法治化的管理體系,自媒體的良性發展同樣需要實現法制化的運營,這對于自媒體開發者和維護者來說,就需要建立嚴格的內容審核程序,把自媒體尋租現象扼殺在萌芽之中。
目前許多自媒體平臺都開通了打賞的功能,這其實就是對自媒體工作者工作價值的金錢兌現,使這些文字工作者在收入中實現自己的部分價值,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自媒體尋租的可能性。以上所講的這些都需要自媒體官方進行很好的設計和構思,建立起一套法制化的運營模式,降低自媒體尋租的可能性。
(二)政府規制:提升尋租的犯罪成本
公開報道的一些自媒體尋租案例,在最后的處理中都是很有指向意義的,但光通過事后的處理還不夠,還需要制定一整套強有力、有針對性的相關法律法規,除了在新聞出版法規上制定相關條文,還需要針對尋求尋租的客體這種不正當的市場行為進行處罰和規范,針對自媒體尋租的主客體行為,制定嚴格的處理條例,提升相關犯罪成本。這些都需要政府部門進行調研、出臺和執行法律法規,來懲治這種影響社會穩定的自媒體尋租行為。
(三)媒介自律:媒介權力的價值認知
尋租主體的權利使用和尋租客體的利益輸送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媒介尋租鏈條,在這個層次上,自媒體尋租的主體需要深化對媒介權力的認識,媒介權力賦予其的不僅僅是經濟上的利益追求,媒介肩負著的社會責任同樣需要納入他們的價值認知[4]。而尋租客體則需正確認識媒介的作用,提升媒介素養,在遇到威脅敲詐時通過法律武器加以解決。
五、結語
本文通過對“青島自媒體敲詐第一案”的探究,探討了媒介尋租在自媒體時代的體現。在新的媒介環境下,媒介尋租在表現形式上與過去存在眾多差異,存在以負面新聞為主、尋租場域下移、公關文以及刪帖成為尋租的主要方式、尋租的隱蔽性和瞬時性等特征,危害性較大,對其的治理需要緊密結合當前媒介環境,依靠自媒體平臺、監管部門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打造一個清朗的媒介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 潘祥輝.植入式廣告與媒介尋租的楚河漢界[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0,17(3):37-39.
[2] 許深淼.尋租理論視角下的有償新聞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2015.
[3] 陳韻博.新型新聞尋租現象剖析[J].國際新聞界,2005(03):65-69.
[4] 董天策.探尋“新聞尋租”腐敗鏈的破解之道[J].新聞與寫作,2014(12):46-48.
作者簡介:王斌(1994—),男,湖北黃石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新媒體傳播、社區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