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網絡的有效普及,信息網絡技術在各行各業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并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此過程中,新媒體技術得到了迅速發展,新聞傳播的理念、思路發生了明顯改變,媒介融合成為了傳媒行業的重要發展潮流,并促進數字技術平臺的發展,進而使各維度媒介重新得到整合,這對新聞傳播工作人員而言不僅是機遇,也是挑戰。因此,對媒介融合時代的新聞傳播人才進行培養,不僅需要有效明確培養理念,還需要在不斷的實踐中有效探索新的培養路徑,以推動新聞行業的良好、持續發展。
關鍵詞:媒介融合;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理念;路徑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18-0202-02
隨著媒介融合時代的不斷發展,媒體之間存在的介質差異得到了有效消除,傳播主體、手段、觀念變得越來越多樣化,而傳統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策略已經無法滿足時代發展的要求,因此創新人才培養路徑是目前高校新聞專業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而要對相關人才進行培養,就需要對媒介融合有清晰、深刻的認識。要明白什么是媒體融合,并對其發展脈絡進行深入的剖析,這樣才能使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創新路徑得到確切落實。
一、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就是指各媒體之間呈現出功能一體化趨勢,狹義上是指不同媒介形態的有效融合,并在不斷發展中發生質變,進而形成新的媒介形態[1],如電子雜志、微博新聞等;廣義上是指一切媒介以及相關要素的結合、聚集以及融合,不僅有媒介形態方面的融合,還有媒介功能、傳播方式、組織結構等方面的融合。因此,媒體融合就是在信息傳輸通道不斷多元化發展的基礎上出現的新作業模式[2],可以將傳統媒介和新興媒體傳播通道充分結合,有效實現對資源的共享與處理,進而衍生出各種形式的信息產品,再通過多樣化平臺進行有效傳播。
二、人才培養理念
在媒介融合時代下,高校要對新聞傳播人才進行培養,就需要不斷優化自身的培養理念,然后在先進理念的引導下對培養模式進行有效變革,以培養出滿足新聞行業發展需求的人才。
第一,時代性。新聞傳播和環境、媒介之間有直接關系,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傳播方式、媒介越來越多樣化。因此,目前高校新聞專業需要在科技前沿知識方面投入更多關注,同時還需要與媒介發展進行充分的結合,以有效調整與完善教學課程,進而使教學與社會發展產生緊密的聯系,使所培養的新聞傳播人才能夠更好、更快地適應崗位要求,促進其傳播、專業能力不斷提升。
第二,應用性。新聞行業有明顯的特殊性,這就需要傳播人才有較高的專業、應用能力,以更加全面、高效地對事件、信息進行報道與傳播[3]。與其他專業相比,新聞專業學生不僅需要具備優質的專業知識,還需要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與能力,要求其能夠對相關信息進行快速、準確的捕捉,并在恰當整理后,較為客觀地將信息展示給觀眾。因此,在對新聞傳播人才進行培養時,需要有效借鑒其他專業的教學經驗、案例,并與市場發展對人才提出的要求進行有機結合,以科學調整與完善培養方法與模式。
第三,真實性。真實是新聞的核心,只有真實可信的新聞內容,才能夠有效展現事件真相,體現新聞的生命力。因此在對新聞傳播人才進行培養時,需要培養其職業素養,確保其形成良好的誠信品質,提升其觀察、判斷能力,以運用客觀、真實、精煉的話語報道、陳述事件。同時,新聞傳播工作者還應該擁有較強的使命感,能夠在不斷提升自身專業能力的前提下,樹立科學觀念,堅決不偽造新聞,保證新聞內容的真實性。
第四,人文性。新聞專業具備較強的融合性,與文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學科進行了有效融合。而在信息網絡技術迅速發展的當下,新聞傳播方式越來越多樣化,與現代信息技術有緊密的聯系。同時新聞學還能夠體現與傳播相應的人文精神,如對正義的維護、對真理的探索、對真相的傳播,這都是對人文精神的不斷傳遞。
三、人才培養路徑
(一)注重學科交叉
在媒介融合的大環境下,媒介傳播規律、受眾需求、傳播潮流等發生了明顯的改變,新聞傳播工作者如果還只是局限在新聞學專業單科中,則無法明確掌握現象本質,無法創作出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的內容。目前新聞專業實踐具備的混雜性越來越明顯,因此對傳統教學模式的變革勢在必行,要強調與其他學科專業知識的融合[4]。跨學科人才培養有利于使學生思維、視野變得更加開闊,如新聞學和計算機科學融合,能夠使學生形成良好的理性思維,更好地落實對公共信息的采集與傳播,進而建立起有效的公共對話。同時還能夠提升學生的數據采集、分析能力,使其能夠明確把握數據之間存在的關聯性,并有效揭示受眾行為變遷具備的規律。
隨著傳媒技術的不斷提升,新聞行業競爭的日益激烈,新聞傳播的內容需要做到更加專業、精細與個性化,這就要求工作人員必須在某些領域中掌握相關的專業知識,為不同階層、知識層受眾傳播更加精細、深入的信息內容。因此,在媒介融合時代下,既需要人才更好地適應技術發展,還需要其在某些領域有比較深的造詣。
(二)構建全面的教學平臺
在媒介融合時代下對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需要將全媒體作為最終目標。例如美國密蘇里新聞學院很早就明確了媒介融合專業方向,并開設了相關課程,在課程教學過程中運用了十分鮮活的方式展示新聞內容,注重與公眾的有效互動。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課程內容,學院需要更加全面地創建跨媒體教學平臺,此平臺并不是簡單的教學平臺,學院需要與當地商業媒體進行有效互動,當地觀眾可以觀看相關節目,學院以觀眾的點擊率為依據,對學生作業進行評定。如此一來,學生在沒有踏出校門時就可以與新聞圈有效接軌,學習了解與掌握新聞節目的制作模式,有助于促進其實踐能力不斷提升,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行業要求。目前我國的跨媒體教學平臺還不夠健全,并且缺少和業界的有效聯結,需要充分發揮社會媒體資源的優勢與作用,逐步構建涵蓋電視臺、新媒體平臺、校報等媒體的平臺,并注重與社會媒體的充分合作,以顯著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建立眾創空間
在媒介融合時代下,傳統媒介面臨著諸多挑戰,而新聞專業教學活動的高效開展,就需要注重對新聞行業與其他行業之間關系的有效審視。例如新聞和經濟兩者之間的關系,通過新聞、經濟、技術的充分結合,可以運用創作獲得利益。在媒介融合的大環境下,對新聞傳播人才進行培養,最終目的是促進新聞行業的良好、持續發展,同時這也是對人才進行有效培養的途徑[5]。因此,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可以通過建立、經營新聞創業公司的方式,落實對相關人才的培養,進而創建豐富的眾創空間,為學生學習、成長提供充足的資源,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為新聞行業培養創業型人才。
新技術的迅速發展為此類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大力支持,例如由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和比較媒體研究寫作項目聯合創立的“未來公民媒體中心”,致力于對新技術的有效開發,為創業型人才創設了良好的交流、創新平臺,使教學成果轉化為真實的實踐成果。將麻省理工學院的經驗與我國當下的相關政策充分結合,可以有效創設眾創空間,以培養創業型人才。眾創空間作為創業、創新的重要載體,可以為學生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降低學生的創業門檻,并使學生享受到優質的創業環境,有利于對人力、資源、技術等方面優勢的有效集中,充分落實對相關資源的共享,大力促進對新聞傳播創業型人才的全面培養。
(四)落實思想教育
在新聞專業教學過程中,思想教育的充分落實有助于學生夯實自身的思想基礎,進而為學生更好地滿足媒介融合時代發展要求提供優質條件。第一,在開展實際教學活動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新聞理想,并樹立正確的新聞理想,進而使學生的政治意識和價值觀不斷得到強化,顯著提升其獨立思考能力,使學生能夠以較強的責任心投入到實際的新聞工作中,充分體現新聞工作具備的價值。第二,在人才培養中有效引入新媒介教育,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新媒介,并對其進行科學的應用,在對新聞傳播工作進行適當調整的同時,有效挖掘新聞信息的價值,完成對新聞信息的有效、準確傳播,充分發揮新媒介的功效。通過對思想教育的落實,學生的認知就可以得到顯著深化,能夠更好地參與新聞傳播工作,為我國新聞事業的良好、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四、結語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不斷發展,人們在信息、新聞方面的要求不斷提升,新聞傳播面臨著諸多挑戰。因此在高校新聞專業教學中,需要應對媒介融合時代帶來的機遇與挑戰,重視對人才培養路徑的有效探索,國內外聯合,突破學科之間的界限,深入研究高端化、精英化培養策略,使學生視野、思維變得更加開闊,并具備較強的創新、洞察能力,從而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市場發展要求,為我國新聞行業的現代化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鄢明.媒介融合時代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理念與路徑分析[J].科技資訊,2018(16):206-207.
[2] 張鋒.探析媒介融合時代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理念與路徑[J].新聞研究導刊,2018(01):247.
[3] 譚舒心.媒介融合趨勢下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理念和路徑[J].新聞世界,2020(01):90-92.
[4] 楊維東,董小玉.整體轉型與特色發展——媒介融合視域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的多維度思考[J].出版發行研究,2018(01):87-90.
[5] 王斗.基于媒介融合時代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理念與路徑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7(22):188.
作者簡介:薛一寰(1992—),女,山西運城人,碩士,研究方向:媒介素養、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