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視媒體是科技信息的傳播主體。在新媒體平臺搶占媒介環境,受眾媒介偏好開始改變的背景下,電視科普類節目需要進行適應時代的創新。本文以《我是未來》為例,為電視科普類節目的創新提供3條路徑,即制作主體多元化、內容形式均衡化和傳播媒介多樣化。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科普類電視節目;創新路徑;《我是未來》
中圖分類號:G22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17-0019-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中國藝術職業教育學會科研項目研究成果,項目編號:CEFA2019070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全民科學素質提升,2016年就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2018年中國科協發布的第十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顯示,電視媒體是公民獲取科技信息的最主要渠道(68.5%)[1]。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現國家廣播電視總局)2017年在《關于把電視上星綜合頻道辦成講導向、有文化的傳播平臺的通知》中鼓勵增加科技類節目的播放數量和頻次,給業界制作節目指明了選題方向[2]。
電視媒體在傳播科技信息方面有獨特的優勢,一方面它可以用豐富的視聽語言創造性地呈現科學技術,傳遞科學精神,另一方面它作為傳統媒體在公信力方面有天然的優勢,在節目制作上有豐富的經驗。但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給傳統媒體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因此,新媒體時代下電視科普類節目如何創新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電視節目《我是未來》是湖南衛視和唯眾傳媒聯合出品,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以下簡稱“中科院傳播局”)特別支持的原創科技秀節目。每期節目通過現場表演、播放錄制視頻、嘉賓實驗等方式向公眾展示高端科技成果,最后邀請科學家作科技相關主題的演講,向公眾介紹科研經歷或對未來科技的展望,傳遞科學精神。央視索福瑞(CSM)全國數據顯示,《我是未來》第一季節目52城最高收視率0.779%,全國網最高收視0.99%,領先于同類型其他綜藝節目。芒果TV總播放量為3.5億次,豆瓣評分8.0分,新浪微博話題#湖南衛視我是未來#閱讀數7.5億、討論60.2萬次?!段沂俏磥怼吩谛旅襟w時代下取得了收視和口碑的雙贏,其成功的原因值得深入探討。本文基于當今媒介環境,通過分析《我是未來》在制作模式、內容模式和傳播模式上的創新,為電視科普類節目的創新提供參考。
一、制作主體多元化,挖掘內容深度
黨的十九大報告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列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首要任務,凸顯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當前政策體系和經濟工作中的主線地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質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從生產領域增加優質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地適應需求結構變化,更好地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實現高質量發展[3]。
新媒體時代,電視媒體在推進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時,在正視需求側——受眾的內在需求及消費習慣的同時,要做好供給側——電視節目制作機制的改革。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為受眾提供了海量信息,也使通俗的、平民的文化逐漸成為主流文化。在功利主義的驅使下,部分內容生產機構趨向于迎合受眾的低級趣味,以實現經濟效益,忽略了受眾獲取思想、知識的需求。電視媒體作為“守門人”,承擔著弘揚社會主流價值、引領正向趣味能力的職責,制作節目過程中在考慮經濟效益的同時,也不能忽視社會效益。面對新媒體快速發展帶來的挑戰,電視媒體必須做好制作機制的改革,找準題材,進行垂直化的內容定制,從寬到窄,從窄到深,才有可能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目前,電視媒體或新媒體播出的多數科普節目,其創新多體現為節目形式上的創新,而非挖掘內容的垂直深度?,F有的科普類節目形式有科學實驗類、科技挑戰類、競技答題類、情景體驗類等,其中部分節目為了吸引流量,邀請娛樂明星加盟,弱化了節目的科學性;部分節目為滿足受眾的視覺需要,將舞臺形式景觀化,轉移了受眾的視覺焦點;部分節目為增強節目的緊張感和刺激感,刻意強化對抗元素,忽視了科學內容的深耕。過分重視節目形式的創新,忽視科學內容的垂直挖掘,弱化了節目的嚴謹性、科學性。
與權威科研機構合作,是保障科普類節目科學性、真實性的重要方式。當前電視節目的制作團隊絕大多數畢業于文科或藝術類專業,對時代前沿的科學技術的認知淺顯,直接制作專業性強的科普類節目,容易出現內容選擇困難,無法辨別科學技術或科學家真偽等失誤。類似問題在審查階段亦較難發現,容易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段沂俏磥怼酚兄锌圃簜鞑ゾ值募用?,使節目更加嚴謹,也保證了節目的科學性、真實性。在制作節目的過程中,中科院傳播局一方面利用其優勢資源,根據節目組的要求,推薦適合參與電視節目制作的科學家,另一方面對節目組選擇的科學家和科學技術進行把關。節目呈現的科技和嘉賓有中科院傳播局的監督,保證了節目的真實性。節目的宣傳片、宣傳海報、正片中有眾多中科院科學家的參與,也大大提升了節目的影響力和科學說服力。這樣的合作模式呈現出科學的厚度,增強了節目的科學權威性,大大拓寬了受眾的科學視野。
與民營企業合作,是提升科普類節目創新性、時代適應性的有效方式。相比電視媒體,民營企業由于規模小、制作成本低,更具市場競爭力,并且擁有更強的創新性和時代適應性,對資源利用更具有效性,在員工的獎懲體制上更具激勵性。湖南衛視聯合唯眾傳媒共同制作《我是未來》,在保障節目質量的基礎上,精準地把握市場動態,針對性地進行制作和營銷,提升了節目的市場競爭力。
《我是未來》的制作主體有湖南衛視、唯眾傳媒和中科院傳播局,實現了制作主體的多元化。該節目由傳統電視媒體與民營企業聯合制作,與中國科學院開展深入的合作,這種三元合作的制作方式不僅保障了節目的方向和質量,也為實現口碑和收視雙贏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內容形式均衡化,縮小知識鴻溝
1970年,蒂奇納等人在一系列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知識鴻溝”理論。他們認為,新聞媒介總是系統性地向某些人群傳遞消息,具有更高社會經濟地位的人又總是比其他人獲得更多更好的信息。隨著大眾傳媒向社會傳播的信息增多,兩者的知識鴻溝呈擴大之勢[4]。新媒體時代,海量的、碎片化的信息使不同媒介使用能力、不同興趣偏好的用戶容易形成更大的知識鴻溝。2018年中國科協發布的第十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公眾科學素質水平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的影響明顯,年齡、學歷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1]。因此,科普類節目也承擔著普及科學知識、縮小知識鴻溝的社會使命。
優質的科普節目既要有好的傳播效果,能擴散到各階層中,又要有深厚的科學底蘊,使受眾的知識水平、科學精神得到提升。如何均衡內容和形式,平衡科學性與娛樂性,實現傳播度和美譽度、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是業界和學界長期探索和研究的難點。傳統的科普類節目更注重內容的科學性,相對缺乏娛樂性,使節目越來越不能滿足泛娛樂化的受眾需求,一些老牌節目面臨停播的風險。節目《走近科學》就曾在2003年因收視率不佳受到黃牌警告,后不得不數次改版,強化節目的娛樂性。隨著傳統媒體的審美活動逐漸轉變為消費活動,受眾的審美取向也越來越趨向娛樂化、世俗化,為了獲得更高的收視率,部分科普類節目過分強調節目形式的娛樂屬性。《最強大腦》以真人秀的形式呈現,過分注重表現嘉賓之間的沖突性,使舞臺成為“斗獸場”,科學知識淪為嘉賓展現能力的道具。
因此,《我是未來》在深耕科學內容,滿足公眾增長知識需求的同時,增強了娛樂化,努力將“高冷”的科學技術深入淺出地呈現給受眾,以期節目內容可以觸達各知識層次的人群。節目在平衡內容科學性與形式藝術性方面進行了探索與嘗試。
(一)邀請科技領域的領袖群體
不同于《鐵甲雄心》第二季讓明星與明星間的比拼成為節目重心,《我是未來》邀請的嘉賓都是科學家或者科技公司的核心科研人員,有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科大訊飛研究院院長胡郁、斯坦福大學終身教授張首晟等,都是各領域的科研領袖人才?!段沂俏磥怼钒压澞恐攸c放在科學家及其科研精神上,使節目始終體現出科學權威性。
(二)聚焦惠及民生的前沿科技
各種各樣的科普類節目呈現出不同的知識層面,如《一站到底》通過答題闖關介紹了多個分散的知識點;《最強大腦》關注選手如何使用已掌握的科學知識進行競技比賽;《原來如此》通過實驗和體驗解答日常生活中的科學問題。《我是未來》則定位在一個更高的知識層面,展示了當今國內外的高端科技,如智能語音技術、人臉識別技術、基因解碼、超材料等。這些技術既是時下的科研難點、熱點,也是許多高新科技公司研發的方向,與受眾的生活息息相關,使節目“高大上”的同時,又能充分激發受眾的興趣,不至于“曲高和寡”。
(三)使用智能工具收集受眾反饋
在錄制該節目前,500名現場受眾被要求戴上智能手環,通過人工智能虛擬機器人實時感應和統計受眾的心率,辨別受眾對于不同科技內容的“心動”程度。(這里暫不討論心率是否能客觀準確地反映受眾的心理活動,科學家個人魅力及演講渲染力是否影響觀眾的理性判斷)用物理的儀器監測受眾的生理反應,使節目效果更具真實性。同時,使用人工智能機器人收集受眾反饋,也是互動形式科學化的一次嘗試。
(四)可視化的敘事表達
《我是未來》利用豐富的視覺語言創造性地呈現了不同的科學技術。第一季第一集數十臺無人操控的小飛機隨音樂在舞臺上空變幻不同的顏色,排成不同的序列,呈現出現階段無人機領域的前沿水準。張首晟教授借助AR(增強現實)技術做草莓奶油蛋糕,將“天使粒子”這個高深的科學術語用視覺語言簡單明了地講解給受眾。劉若鵬博士使用現場試驗的方式,向受眾展現了“隱身衣”的功能。對于不適合舞臺呈現的科技,節目組采用提前錄制外景視頻、現場播放的形式,使節目更具可看性。
(五)張弛有度的敘事結構
《我是未來》每期節目都由3個環節構成,每個環節的敘事完成后,都會比較2支隊伍的受歡迎程度,通過揭示懸念刺激受眾的注意力。最后統計3輪結果,得出獲勝隊伍,小懸念引發大懸念,使節目張弛有度。前兩個環節科學家或科技創業者展示不同的科技成果,最后是科學主題的演講。隨著節目的進展,整體情緒由輕松、有趣轉為深沉、激情,受眾在此過程中不僅獲得了理性的認知,也受到了感性的激勵。
(六)幽默風趣的敘事風格
《我是未來》由張紹剛和微軟“小冰”共同主持。前者的主持風格平易近人,后者雖然是人工智能機器人,但是性格設定活潑可愛,兩者間的互相調侃使節目的基調十分輕松。張大大、李銳、寇乃馨等常駐嘉賓是受眾和科學家之間的橋梁,他們發揮了提出疑問、翻譯術語、活躍氣氛等作用。當科學家們進行了相對沉穩、平緩的陳述,建立了權威感后,嘉賓會以戲說玩笑或者因不理解科技原理出丑鬧笑話等方式活躍氣氛,拉近節目與受眾的距離。
三、傳播媒介多樣化,增強傳播效果
英國傳播學家丹尼斯·麥奎爾認為,隨著新媒體技術帶來的深刻變革,受眾群體媒介接觸偏好發生巨大變化,開始出現移動化、碎片化和個性化的特征[5],這給傳統媒體節目的發行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9年發布的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8.17億,網絡視頻的用戶規模為6.12億,短視頻用戶規模達6.48億[6]。新媒體時代,網絡媒介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充分的交互性、方便性和快捷性,正日益成為信息傳播的生力軍[4]。
傳統媒體雖然有較強的公信力,但這種一對多的單向大眾傳播模式,由專門的媒體從業者制作、審核節目,然后傳播給受眾,受眾的意見、反饋不及時,與節目的互動性弱。新媒體則是點對點的多向網絡傳播模式,綜合了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的特點和優勢,傳播活動的主體不再是消極的受眾,而是高參與度的用戶。因此,新媒體時代,傳統電視節目必須在傳統渠道的基礎上“嫁接”多樣化的傳播媒介才能真正實現好的傳播效果。
《我是未來》的傳播渠道涵蓋了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采用了線上營銷、線下互動的推廣模式。首先,《我是未來》制作方聯合多家傳統媒體打造曝光矩陣,其中包括《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新京報》《中國日報》等官方紙媒和人民網、新華網等官方網站。其次,利用新媒體平臺制造關注度、引流受眾,如在各領域的微信公眾平臺發布近百篇文章,在新浪微博注冊官方賬號并制造數個話題,在抖音、斗魚、秒拍、梨視頻、微視等短視頻平臺投放精華短視頻,利用今日頭條、知乎等網絡平臺,針對垂直受眾進行精準投放。最后,線下實地推廣,與受眾一線互動?!段沂俏磥怼芬劳星把乜萍荚谑澜缛斯ぶ悄艽髸⒃茥髸?、上海工博會的會場上播放節目精彩片段,讓受眾在近距離接觸科技產品的同時,對節目產生興趣。節目組還前往7座城市開展線下推廣活動,并將節目海報投放于地鐵廣告屏、電梯廣告屏等地。節目最后獲得較高的受眾觸達率,除了節目內容質量優異,具有吸引力外,多樣化的媒介傳播渠道也功不可沒。
值得關注的是,《我是未來》在傳播過程中非常重視“意見領袖”的作用。社會學家拉扎斯菲爾德認為觀念常常是從大眾媒介流向意見領袖,然后由意見領袖告訴人口中不太活躍的部分。意見領袖具有加工與解釋、擴散與傳播、支配與引導、協調或干擾等作用[4]。《我是未來》邀請了微信公眾平臺百位“意見領袖”,從其受眾的興趣點出發,講解和介紹節目,引導其觀看節目。近千名媒體從業者在朋友圈為節目宣傳,利用其專業影響力,使節目由點到面地向外輻射。節目組在新浪微博制造的安全話題,引發全國各地近百家公安系統官方微博關注點贊,進而引起公安領域群體的關注。
四、結語
在新媒體平臺搶占媒介環境、受眾媒介偏好開始改變的背景下,電視媒體應依據社會發展的需要,生產兼具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內容。本文以《我是未來》為例,對其制作主體、內容形式和傳播方式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認為新媒體時代下電視科普類節目的創新路徑包括制作主體多元化、內容形式均衡化、傳播媒介多樣化等,為業界生產優質科普類節目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喻思南.中國人科學素質更高了[N].人民日報,2018-09-19(12).
[2] 關于把電視上星綜合頻道辦成講導向、有文化的傳播平臺的通知[Z].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2017-08-05.
[3] 人民日報評論員.擴大內需必須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DB/OL].人民網,http://finance.people. com.cn/n1/2020/0414/c1004-31672357.html,2020-04-14.
[4] 邵培仁.傳播學(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388-389.
[5] 呂夢明.從麥奎爾的受眾理論視角分析電視劇和網劇的差異[J].視聽,2019(07):12-13.
[6] 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DB/ OL].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http://www.cnnic. 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902/P0201903 18523029756345.pdf,2019-02-28.
作者簡介:金美意(1991—),女,浙江杭州人,研究生,碩士,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