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建晴
中小學體育教學是義務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做好小升初體育教學的銜接工作,確保學生堅持“健康第一”、積極參與體育鍛煉,更好的適應初中體育教學,是當前體育教學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實地調查等方法結合自身工作實際,以中小學體育教學的特點與差異為切入點,從不同角度針對中小學體育教學銜接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并針對教學存在的突出問題加以剖析,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和方法,旨在讓每個學生都能夠更好的適應初中階段的體育學習,為有效提升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1 研究目的
義務教育質量事關億萬少年兒童健康成長,事關國家發展,事關民族未來。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國教育大會部署,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意見指出:“開齊開足體育課,將體育科目納入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錄取計分科目。科學安排體育課運動負荷,開展好學校體育特色項目,讓每位學生掌握1至2項運動技能。”
從學校層面來講,每年的初一新生都會安排一周的學前教育或者軍訓,當然都會以軍訓為主要教育內容。通過思想教育、參觀校園環境、校史館、集中就餐以及參觀附近的消防隊等形式,讓初一新生提前適應初中階段的學校生活。無疑,這種做法的效果是顯著的。經過一周的小初銜接,學生熟悉了校園環境、熟悉了師生、熟悉了學校的規章制度,提前進入了學習狀態。同樣,初中階段的體育教學和小學階段的體育教學具有本質相同,形式不一的區別。那么為讓學生盡快適應,有必要進行教學的銜接。
當前本地區中小學體育教學開足開齊體育課已經不是問題,各鎮區、學校都能按照文件精神貫徹落實;關鍵是如何科學安排體育課的運動負荷、如何讓學生掌握1-2項運動技能的教學途徑,是值得我們每個體育工作者思考的問題。深化教改背景下,為了做好中小學體育教學的銜接工作,體育教師要重視課程銜接工作的開展,有意識的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著手做好相關工作,以確保小升初體育教學的順利銜接,以保證學生的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得到有效提升。
2 研究方法
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維普、萬方、CNKI數據資源系統對“中小學體育教學銜接”相關信息進行檢索,閱讀與本研究相關的論文著作,為論文的撰寫奠定了理論基礎。
2.2 訪談法
根據事先擬定的訪談提綱,走訪與本課題有關的專家,就本論文涉及的問題和訪談,并詳細記錄。
2.3 實地調查法
筆者作為本地區一線體育教師,對體育教學狀況掌握清晰,同時走訪觀摩多所學校的體育課堂,詳細了解開展現狀,為本研究取得了更為現實直接的資料信息。
3 結果與分析
3.1 中小學體育教學特點
中小學體育教學雖然學生在身心發育方面存在差異,但是在教學內容、時間、場地器材等方面具有某些共同之處。學生如何從小學體育教學順利、平穩的過渡到初中體育教學中來,教師就要充分地將這些共同特點采取不同的教學形式將其利用起來,做好體育教學銜接工作,使學生充滿學習的自信心,增強體育鍛煉意識。
3.1.1 教材內容與教學方法的選擇具有靈活性
中小學體育學科區別于其它學科的特點就是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學校可以依據《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根據學校場地、師資、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氣候環境等實際情況進行選擇教材內容,同時為達成一定的教學目標,師生可以根據情況的變化隨機的更改教學方法,從而使體育課堂教學取得更好的成效。
3.1.2 課程性質、理念、指導思想相同
中小學體育課都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增進學生身體健康為主要目的的課程。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激發運動興趣,培養終身體育意識;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確保每一學生受益。中小學體育教學都要以此做為教學活動的主導方向,而相同的教學方向也就決定了在小學體育和中學體育的教學過程中的某些方面存在共同點,在體育教學小升初銜接過渡方面可以以此為切入點。
3.1.3 教學對象存在個體差異
中小學生正處于身心快速發展的關鍵階段,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在身心發展上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小學體育教學具有興趣化特點,而中學體育教學具有多樣化特點,在教學內容和方法等都存在差異;如果面對不同教學對象,小升初的銜接工作沒做好,極易導致學生不適應中學階段的教學,使其在學練過程中出現低效、無興趣、態度不端正等問題,嚴重影響日后的教學工作。
3.1.4 評價體系不同
據了解,筆者所在地區多數鎮區在小升初沒有安排體育科目的考試,個別地方是采用在2-6年級隨機抽查的方式開展考核。筆者曾任教于小學4年,通過走訪、調研,發現部分學校的體育教學內容和組織形式存在一定的隨意性,與初中體育教學缺乏有效的銜接;僅有部分體育教師熟悉《課標》、按照教材開展教學。初中體育教學,盡管《課標》、教材對教學內容進行了明確的要求和分配,但是由于受中考項目所限,落實到學校層面,完全是相向而行。學校開展體育教學、大課間,基本上是考什么、練什么。每節體育課周而復始,盡管是沒什么花樣,但受中考的壓力,學生們也貌似習以為常,絲毫看不出興奮和失落而言。
3.2 初一體育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大多數初一新生的角色定位還需要一段時間的過渡,在體育課堂中存在諸多問題。
3.2.1 缺乏體育課的認知。對于體育課的目的、功能等認知缺乏;課堂紀律渙散,造成班級紀律渙散的因素是多元的,主要的因素還是部分學生對于體育課的認知缺乏,以為體育課是可以吵吵鬧鬧、自由放松的。同時這種不良習慣還遷移到了學校大型集會、大課間上,導致集隊效率低效。
3.2.2 缺乏體育基本常識。課堂中主要表現為缺乏人體常識、運動技能常識、全民健身常識,例如準備活動中的踝關節、腕關節還是習慣說成手腕腳腕,膝關節說成膝蓋。對于人體運動器官的認識也是不足的。還有一些運動保健常識,例如說上課出了一頭汗,下課后就用冷水洗頭、吹風扇;暴飲暴食等不良習慣。同時還存在學生對運動場地、器材、功能不熟悉模糊的現象。另外,因小學階段學校或者教師為謀求一定的整齊度,比如在進行整理隊伍“立正”口令時,學生習慣性的會喊“一二”。
3.2.3 缺乏課堂氛圍,學生積極性不高。筆者在教學的準備部分,為避免枯燥的導入,采取游戲、舞蹈的形式進行,但是由于學生表現出羞澀、膽怯、不自信,導致課堂效果不佳。
3.3 做好中小學體育教學銜接的有效途徑和策略
3.3.1 小學高年級進行適當的體育技能訓練
小學六年級學生即將步入初中,因此在本階段體育課堂的教學內容及其學習方法等方面直接影響著學生初中階段的體育教學。本階段體育教學建議教師在以趣味化教學形式基礎上加以項目技能的講解和訓練,讓學生們對一些專項的基本常識和動作要領初步的了解和熟悉,為初中階段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例如,在進行1分鐘跳繩訓練教學時,教師為避免學生因跳繩的枯燥產生抵觸心理,同時也能讓學生掌握跳繩的技巧和要領,可以組織學生采用花式跳繩活動,讓學生們將自己掌握的一些跳繩方式結合在一起,例如:雙人或單人雙搖跳、前后交叉搖跳、單腳跳等。采用這種方法既有助于學生掌握跳繩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也可以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對于小升初的體育教學銜接起著重要的作用。
3.3.2 充分利用第一課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初一新生第一節體育課至關重要,科任老師首先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并利用自己淵博的學識和矯健的體魄在學生中樹立威信和榜樣。其次對于課堂常規作出明確的要求。接著對于初中體育與健康科目的學習目標、教材內容、學習方法、中考內容和評價方法等進行詳細的解讀,讓學生明確初中體育科目的重要性,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并針對一些課堂專業術語及動作方法加以糾正和訓練。再次,熟悉運動場地。由于區域內學校的教學環境存在較大差異,有的學校有400米跑道,有的學校有200米跑道,受條件限制,個別學校沒有運動場。那么學生們對運動場的認識程度就存在差異。為使學生盡快適應初中階段體育教學,有必要就運動場的面積、功能區域劃分、不同項目的跑道劃分進行詳細的解說和實踐。根據筆者的教學經驗,可以理論聯系實踐,先采用室內教學視頻的觀看,然后進入場地進行實地觀察,并對跑道的寬度進行測量加深印象。盡管在初一學前教育的內容都是以隊列隊形為主要內容,但是僅一周的訓練對于初一新生來說還沒有形成習慣,導致在學校大型集會、課間操等活動中,集合站隊、隊形變換的過程中效率低效、效果不佳。那么,我們體育教師有責任在課堂中進行深化、鞏固。然而,大家都知道隊列隊形的練習是比較枯燥無味的,這就要求我們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多動腦筋,采取游戲化、比賽的形式、充分利用身邊的自然資源進行練習。例如在進行向右看齊或向前向后一步走時,為解決同學身看不齊的問題,可利用跑道的線作標志。
3.3.3 教學方法的銜接
教學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小學生升入初中,隨著年齡的增長,心智的逐漸成熟,對于課堂的吸引力、趣味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激發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在教學的方法上還要多下點功夫。例如,筆者在設計一節《雙手頭上前擲實心球》時,課堂氛圍活潑生動,每一個學生都沉浸在練習的樂趣中,練習密度達到70%左右。該課無論是教師的教學還是學生的學習都十分精彩。教學過程中課的開始部分,筆者沒有利用傳統的跑圈熱身,而是采用雙手持實心球寫大字(結合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主題:我和我的祖國、我愛你中國等)的方法,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調節了課堂氛圍,又充分的活動開了身體。基本部分的教學,筆者沒有直接教授學生持球、投擲的方法,而是先通過熟悉球性(左右拋球、上下拋球、拋球擊掌比快、向下抓球、兩兩對拋等),不僅提高了學習的興趣,而且相關的持球、擲球方法學生們也在無形中體會了。在動作的示范和講解部分,只要對剛剛體驗過的動作基礎上稍加糾正和指導,學生們便輕松的掌握。在完整動作的體驗練習和比賽中,筆者又設計情景,將學生們帶入革命戰爭年代的舊中國戰場上,同學們如同身臨其境,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將一個個“炸藥包”準確的投擲到敵軍的隊伍中。這一情境設置成功地將項目結合在游戲當中,使學生在一個較為亢奮的環境中學會技術。最后的體能練習,為發展學生上肢力量、上下肢協調配合,筆者安排了設計了“團結就是力量”的圍圈搖大繩,在規定的時間快速完成相應的次數(建國70周年、建黨98年等)更是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在比賽中鞏固和應用了所學知識,逐步強化了技術動作,從而提高體育課堂的教學質量。
4 結論與建議
通過教學改革將中小學體育教學有效銜接起來,讓學生從小樹立現代體育意識,積極鍛煉身體,為終身體育打下基礎,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中小學體育教學既需要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也需要系統規范的教學內容,同時還需要完善體育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把體育中考項目與必學內容有機的結合起來,扎實地做好中小學體育教學工作銜接,有效提升體育教學質量,強化體育鍛煉,增強學生體質。
(作者單位:廣東省中山市石岐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