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正嘉 王振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全媒體時代逐漸到來,高校思政教育在此過程中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而網絡熱點新聞的引入,也積極推動著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刻變革。基于此,本文對網絡熱點新聞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運用展開研究,分別敘述網絡熱點新聞的內涵與特點、網絡熱點新聞在高校思政教育中運用的問題以及網絡熱點新聞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應用策略,從而有效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質量與價值。
關鍵詞:網絡熱點新聞;高校;思政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17-0213-02
一、引言
網絡熱點新聞是社會上各類問題與現象的集合,在其產生的過程中可以充分地對民眾的情感與態度加以反映。通常情況下,網絡熱點新聞與民眾的實際利益、社會文化以及社會關系等息息相關,因此在對網絡熱點新聞展開廣泛關注的同時往往會影響民眾的價值觀念與言行舉止。而在高校中,思政教育作為思想教育的重要渠道,與網絡熱點新聞相結合,可以有效對學生們加以引導,從而推動其健康全面發展。
二、網絡熱點新聞的內涵與特點
(一)內涵
網絡熱點新聞以媒體融合形式為基礎,通過傳媒技術傳播新聞內容。相較于傳統新聞,網絡熱點新聞的傳播形式發生了改變,但新聞內容上仍然以社會民生為主。通過互聯網和移動設備,網絡熱點新聞體現出了移動性和快速性的價值,更加方便快捷地了解信息更為符合現階段高校學生的理念與興趣取向[1]。因此,將網絡熱點新聞與高校思政課程相結合也是幫助學生了解國計民生的有效途徑。
(二)特點
第一,群眾性。通常情況下,網絡熱點新聞是在某一特定的時段或環境下爆發的社會事件或思想,通過各大媒體以及網站的傳播,從而在短時間內引起熱議。網絡熱點新聞之所以能夠產生如此大的影響,是因為通常情況下網絡熱點新聞都是社會大眾密切關注的問題,進而涉及大眾的自身利益。同時在此過程中,高校學生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群體,積極參與社會熱點事件的討論。
第二,多樣性。網絡熱點新聞的內容以及大眾的不同態度和看法都可以體現出多樣性。網絡熱點新聞的內容包含了經濟、文化、政治、民生等多個方面,同時幾個方面之間也會相互覆蓋,如高校學生關心的就業問題就同屬于民生與經濟兩個類別。而社會大眾因生活環境與思維方式不同,對新聞的理解與態度也不相同,因此應從多個角度對網絡熱點新聞進行理解與分析。
第三,敏感性。很多時候,熱點新聞的形成過程也是社會內部矛盾不斷增長、不斷膨脹最終爆發的過程,同時也給社會生活帶來了強烈的沖擊。網絡熱點新聞包含了非常復雜的社會利益關系,也會涉及社會生活包含的各個領域,而其中也會涉及一部分敏感性的內容,更加吸引人們的關注[2]。
三、網絡熱點新聞在高校思政教育中運用的問題
(一)學生的參與度較低
在傳統的思政教育教學模式中,很多高校都會選擇教學實例和理論相結合的形式。理論上,在課堂中設置實例教學的環節有助于提升學生們的思政教育學習興趣,但實際上,不論是理論內容學習還是實例教學都難以非常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熱情,整體教學過程較為被動。
(二)學生不重視教師引導
現階段,很多網絡熱點新聞下面都設置了網民評論的板塊,而學生受到這一部分的影響較大。在與教師討論新聞時,學生往往會將新聞評價作為主流思想,而不思考教師給出的評價。學生在吸收評價中的觀點時缺乏合理的思考,對于不符合主流價值觀的內容,學生不主動分辨,這也成為教師在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時的主要困難之一。
(三)新聞傳播方式滯后
目前,很多高校為進一步滿足時代的發展需求,迎合信息化的趨勢,都會在校園內部設置傳遞正確政治思想教育觀念、輔助思政教育的校園教育網站。但這些網站的形式大多是PC端,缺乏對移動設備上相關軟件的開發,這不符合當代高校學生的習慣與興趣偏好。另外,網站上的內容也沒有及時更新,學生無法在第一時間掌握最新的思想動態,校內的思政教育團隊也無法引導、掌握學校的輿論方向,從而失去了思政教育的意義。
四、網絡熱點新聞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運用策略
(一)優化思政教育課程環境
將網絡熱點新聞與思政課堂教學相結合一定要注重對熱點新聞內容的篩選,既要保證熱點新聞內容的時效性,也要保證真實性。學生通過對真實、全新的內容進行判斷,這樣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還能有效地促進思政教學主題與新聞內容的有效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制定合適的課程主題作為導入,選擇學生感興趣的、政治性較強的新聞內容展開討論,引導學生對其進行思考與分析。為了有效提升學生的興趣和課堂參與度,在選擇合適的討論話題之后,還可以改變教師主導的教學形式,改為由學生主導。學生可以以辯論比賽的形式對網絡熱點新聞展開評價,并且要求學生正確理解網絡熱點新聞的內容以及信息價值。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不需參加,而是作為引導角色起到輔助作用。如果整體的方向偏離正確的思路,教師應做好引導工作,讓學生的思想意識建立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之上,進而提升學生對新聞的分辨能力。
(二)改進思政座談會
在開展思政教學的過程中,除了應用原有的課堂結構外,還可以開展一些交流會、座談會等活動,進而通過這種更為開放的形式豐富課堂的內容與模式。座談會的主題應以向學生傳遞正確的思想、培養正確的政治觀念為主,借助網絡熱點新聞內容有效提升座談會的可參與性與實際價值。可以讓學生作為座談會組織與管理的代表,將學生分為不同小組安排不同的選題與議程,從而通過不同的分工完成整體座談會的準備工作。在設置座談會主題的時候,應充分參考合適的網絡熱點新聞內容,結合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展開分析。學生在做準備工作時可以深入閱讀與分析網絡熱點新聞內容,從而避免觀點過于片面的問題發生。同時,為進一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公平性與價值性,教育團隊可以邀請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參與組織座談會,從而使全校學生的思政教育參與度得到提升。并且以網絡熱點新聞為媒介,有效增強學生的政治思想意識和新聞辨別能力。
(三)創立基于互聯網的思政新聞平臺
為樹立正確的思想,高校內部負責思政教育的團隊應積極建立結合網絡熱點新聞的思政教育平臺,為學生群體打造一個可以充分表達思想和話語權的空間。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擺正自身的位置與態度,正確引導大學生理性看待各類網絡熱點新聞,加強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不斷融入大學生群體中。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使其抒發與表達自己的觀點,提升學生的判斷能力。以就業問題為例,其作為關系到每一個學生的未來以及切身利益的問題,常常引發網絡上的熱烈討論。高校思政教師可以針對這一問題與學生展開討論,就未來的職業規劃、當前就業形勢等問題表達自己的觀點。學生也可以在討論的過程中掌握現階段市場的就業情況,從而有效激發斗志,確立更合理的發展方向與目標。
(四)重視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相較于虛擬的網絡平臺,實踐活動可以起到更為顯著的激勵作用。在校學生的社會經驗不足,因此在看待網絡熱點新聞時難以從全局出發,觀點帶有明顯的個人色彩。在當前大環境下,網絡熱點新聞內容復雜多樣,網民的看法和觀點也各種各樣,如何在這樣的網絡環境中堅持正確立場、保持理性思維是每一個高校學生需要思考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增加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網絡熱點新聞中所包含的觀點與現象,通過融入現實社會來重新認識事件的真相。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思想與情感會發生變化,通過實際行動去驗證網絡上的各種觀點與說法,進而明確自己的態度與立場。這樣可以使學生以更理智、更全面的眼光審視網絡熱點新聞,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與人生觀,進而實現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價值。
(五)完善網絡熱點新聞預警機制
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推動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在媒體融合形勢下,各類網絡熱點新聞的傳播速度變得越來越快。然而在實際的高校思政教育課程中,部分教師忽略了熱點新聞變化的根據,沒有及時關注熱點新聞,導致在課堂中沒有運用全新的網絡信息素材,整體的材料較為陳舊,無法很好地與現階段的發展狀態有機結合。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課堂參與度很難被充分調動起來,進而影響整體的教學效果。為避免類似問題的發生,各個高校內部可以建立起網絡熱點新聞預警機制,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與設備第一時間收集網絡熱點新聞。同時,建立專門負責相關工作的熱點新聞預警小組,對收集到的網絡熱點新聞內容進行選擇與評價,將適合運用于思政教育課程中的熱點新聞挑選出來,并合理導入與運用[3]。
五、結語
不斷完善網絡熱點新聞與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可以有效提升高校學生的思想水平,為其全面發展提供動力。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深入研究。隨著信息時代的不斷發展,將網絡熱點新聞內容引入高校思政教育中有助于加強對學生的引導,提升其認知能力,從而有效增強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不斷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余豐.社會熱點問題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結合研究[J].青春歲月,2019(33):48-49.
[2] 楊霜,郭芳.媒體融合視域下網絡熱點新聞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應用策略[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8,31(6):63-64.
[3] 楊洋.熱點新聞在大學生中的傳播及其對思政工作的啟示[J].新聞研究導刊,2018,9(14):244-245.
作者簡介:倪正嘉(1990—),女,河南許昌人,研究生,碩士,許昌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政治學。
王振(1991—),男,河南太康人,本科,許昌學院教師,研究方向: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