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時代,醫護人員職業形象常常因各類輿情熱點事件而不斷負面化。這既包括醫護人員自身的原因,也包括網民認知特點和網絡傳播規律的原因。對此,應當高度重視新媒體時代醫護人員職業形象的重新塑造,通過對醫生職業道德的強調、醫護人員危機事件的管控、醫鬧群體和“網絡水軍”的打擊以及患者情緒和態度的疏導等,以減少造成醫護人員負面形象的事件和輿情的傳播。
關鍵詞:新媒體;醫護人員;職業形象;媒介建構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16-0131-02
醫護人員作為社會職業群體的重要部分,其職業形象在較長一個時期都較為正面,甚至其職業形象具有了某種神圣性,如“救死扶傷”的特點往往給予了人們新的生命和新的希望。在新媒體時代,醫護人員的職業形象開始發生轉變,在一些媒體報道中被塑造為道德缺失、冷漠無情、追逐利益、作風腐化等形象,其網絡形象常常因各類輿情熱點事件而不斷負面化[1]。甚至個別言論將醫生歸為“網絡黑五類”之一,醫生群體成為不少網民仇視的對象。
不可否認的是,醫護人員職業形象的負面化對醫護人員的自我認知和定位、對醫院和醫療衛生行業等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醫護人員職業形象因網絡載體的發達,并基于一系列涉及醫護人員的負面輿情危機事件而不斷放大、強化和固化。醫護人員職業形象的負面化既有少量醫生不當行為的原因,也有患者、醫鬧群體等原因,還有網絡輿論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原因。那么,在新媒體時代,醫護人員職業形象的負面化有哪些表現?其形成原因是什么?如何消解?本文試圖對此進行分析,以期減少造成醫護人員負面形象的事件和輿情的傳播,從而扭轉醫護人員的職業形象。
一、新媒體時代醫護人員職業形象負面化的表現
(一)個別醫護人員貪污受賄
當前,有償就醫已經成為民眾熱議的問題。而在網絡環境下,個別醫護人員收受紅包、索要紅包的現象被曝光,成為網絡輿情熱點,由此,一些網民將個別醫護人員受賄認定為醫護人員的職業特征。從醫護人員受賄類型看,一類是醫護人員向患者索要紅包,如桐鄉某醫院醫生收紅包視頻被拍事件;另一類是醫護人員向藥品商、藥械商索賄,如蘇州某大學附屬醫院博士生舉報導師收回扣事件。
(二)個別醫護人員作風腐化
作風腐化問題往往被認為在官員群體中易發,但隨著涉醫作風腐化方面的輿情事件的出現,引發網民廣泛熱議。例如,微博曝光宜昌市某醫院醫師因與同為醫師的妻子發生矛盾而跳樓事件,微博曝光深圳市某醫院實習生通過與醫生開房的方式獲得就職機會等。隨著涉醫作風腐化事件的出現,網民則將作風不正問題作為醫護人員的職業樣態的新認知加以印象刻板化。
(三)個別醫護人員不盡責
在就醫人數不斷增加的情況下,醫護人員一方面難以照顧周全所有病人,另一方面確實出現部分醫護人員不盡責的問題,如醫務人員侵犯病患隱私權、醫療過失和意外、服務態度不好等問題。這些不盡責事件的出現和增加,進一步將醫護人員不盡責的形象泛在化、定型化。特別是在多次治療后仍然效果不佳甚至情況變壞的背景下,一些患者由此形成甚至強化了對醫護人員的憤恨,從而出現了傷醫甚至殺醫事件。
(四)個別醫護人員過度診療
隨著醫護人員職業收入與患者疾病花費的掛鉤,部分醫護人員通過過度開藥、開天價藥、過度診治等方式增加醫院收入,從而間接或直接增加自我收入。個別醫護人員憑借專業知識以及利用患者渴求藥到病除的心理,采取過度醫治的措施,這些事件的增加和曝光加大了患者甚至非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不滿。
二、新媒體時代醫護人員職業形象負面化的原因
(一)涉醫熱點事件不斷增多,凸顯了醫護人員的負面形象
網絡時代,醫護人員職業形象的負面化離不開一系列涉醫生、涉護士的熱點輿情事件的發生,而這些輿情熱點事件往往反映或呈現出醫護人員的某個問題或某方面的缺陷。特別是隨著涉醫生、涉護士輿情熱點事件愈發類別化、系列化,網民甚至民眾對醫護人員出現的問題強化了負面認知[2]。
(二)網民傾向于對醫護人員形成反向負面的認知并不斷強化
從網絡時代的特點看,一方面,網絡具有天然的民粹化特征,其發生和發展都內含脫離監管和控制、脫離秩序和權威的特點;另一方面,網民往往將網絡作為表達自我情緒特別是負面情緒的有效載體和平臺,并且網民樂意看到網絡空間群體正面形象的破碎和瓦解。在此背景下,醫護人員曾經的“白衣天使”形象,醫護工作曾經的“神圣職業”形象被解構,網民在網絡空間中試圖發掘、關注、傳播并放大一切有利于擺脫醫護人員神秘性、神圣性的事件和元素,并依據這些事件和元素形成新的認知和態度。
(三)醫鬧群體和“網絡水軍”刻意傳播涉醫負面事件并廣泛傳播
在網絡時代醫護人員職業形象負面化的過程中,一些群體的刻意作為也加劇了醫護人員職業形象負面化程度。這類群體包括職業醫鬧群體、各類“網絡水軍”群體等。他們圍繞醫護人員進行熱點事件籌劃、仇視情緒累積及負面元素嫁接等。在醫鬧群體和“網絡水軍”的作用下,網絡上不利于醫護人員形象的信息、事件、問題不斷增多,并且日益擴大。
(四)社會風險化背景下患者不安全感誘發的悲觀情緒的定向轉移
社會風險化是當前社會的一大特征。在社會風險化過程中,一方面,人們面臨的疾病風險可能加劇,疾病類型可能增多,疾病危害可能加深,人們可能不經意中面臨某個難以擺脫的病癥,當疾病風險增加以及患者需要應付疾病時,有些患者會產生心理壓力,并且這種壓力往往會轉移到醫護人員身上;另一方面,為了應對疾病,人們需要更大花費,這種花費有時超過了患者的承受能力,而有些花費是醫院為了謀利而刻意轉嫁給患者,當患者治病花費較多且知曉這種花費有不合理成分時,會因金錢耗損而產生對醫院及醫護人員某種責備甚至仇視心理。由于社會風險化,患者身體不安全感和金錢不安全感加劇,且在加劇過程中產生悲觀、仇視等情緒,而這些情緒往往較容易轉向與患者有較多交集的醫護人員,從而加劇仇醫情緒和傷醫事件[3]。
三、新媒體時代醫護人員職業形象塑造對策建議
(一)加強對醫護人員的正面典型宣傳和報道
利用正面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可以中和負面人物和負面事件的影響。實際上,對于醫護人員群體而言,負面的事件和人物往往以個案為主,而絕大多數醫護人員都是盡職盡責的,有部分醫護人員甚至德藝雙馨。例如,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涌現出了大量英雄事跡,如被授予共和國勛章的鐘南山,被授予國家榮譽稱號的張伯禮、張定安、陳薇等為代表的醫護人員沖鋒在前、舍身忘我的奉獻精神和精湛的藝術感動了全中國。因此,我們要進一步加強對醫院和醫護人員正面典型的宣傳,以消解個別負面事件對網民形成醫護人員群體的負面認知方面所造成的影響。當前,一是要加大醫護人員正面典型的搜尋,如《新聞聯播》尋找最美鄉村醫生就很好地樹立了鄉村醫生的形象;二是要提升宣傳技巧,以利于網民接受和認可的方式宣傳醫護人員正面典型;三是選擇宣傳時機,在醫護人員形象負面化較為顯著的時期進行醫護人員正面形象的宣傳和塑造[4]。
(二)避免醫護人員負面事件的報道和傳播
新聞媒體是加強醫患雙方溝通的橋梁和中介。從現實情況看,涉及醫護人員的負面事件往往由于各種報道和傳播媒體的作用而不斷放大,使微小的事件成為全體關注的事件,使個案變成群體的普遍現象,使局部的群體問題變成全局的重大事件。因而,醫護人員正面形象的塑造離不開對涉醫人員負面事件報道和傳播的遏制。一方面,各類媒體要盡量減少涉醫事件的報道,特別要注意以中立的態度和人道主義的精神進行報道,不能一味迎合網民和讀者的口味,更不能主動去制造和傳播一種群體仇恨;另一方面,各級網信部門要密切關注涉醫信息,對于明顯情緒化或者捏造事實的信息要實時關注和密切追蹤,對于帶有傾向性、鼓動性、暴力性的危及醫護人員形象的信息必須及時治理,避免這些負面信息影響整個醫護人員的群體形象[5]。
(三)打擊醫鬧群體和涉醫“網絡水軍”的不當行為
一方面,職業醫鬧群體近年來獲得了較多關注,也在患者的間接支持和高額利益驅使下得到了規模增長,醫鬧群體越來越注重借助網絡平臺以及發布各類網絡信息特別是謠言信息放大個案事件,從而謀求利益,雖然衛生管理部門進行了醫鬧問題的治理,但力度有限;另一方面,雖然近年來各級網信部門加大了對各類“網絡水軍”的打擊力度,但依然治標難治本。為了樹立醫護人員的網絡正面形象,不僅要重視正面宣傳,也要重視加大對制造、傳播和放大醫護人員負面形象事件和信息的醫鬧群體和“網絡水軍”的打擊力度,通過法律制裁、網絡監管、真相揭露等方式遏制醫鬧群體和“網絡水軍”的胡作非為,破除其目的化、組織化、規?;?、工具化的程度[6]。
(四)建立患者及家屬與醫護人員的有效溝通機制
患者群體是造成醫護人員職業形象負面化的主要推動力量。一方面,患者在接受醫護人員救治過程中,由于醫護人員的疏忽或者患者認為的不當行為,導致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不滿甚至仇視,進而引發負面形象認知;另一方面,部分患者及家屬采取的傷醫甚至殺醫等極端行為,容易成為輿情熱點事件,加劇網民或民眾對醫護人員負面形象的感知和認同。因而,需要注重對患者認知和情緒的疏導,特別是要根據患者的特點建立心理輔導和救助體系,加強患者、家屬與醫護人員的溝通,在諸多事情上取得患方的理解與原諒,力爭從源頭上控制輿情危機爆發;同時,要積極通過溝通使患者形成對自身疾病和狀況的正確認知,避免患者及家屬形成超越科學的期望。此外,要多方并舉,注意識別和關注具有傷醫傾向的患者及家屬,避免其不當行為帶來輿情和輿情衍生次生問題。
四、結語
通過本文的探究,我們意識到,在新媒體傳播形式多樣化的今天,應更加注重醫護人員的職業形象,加強對醫生職業道德建設、對醫護人員危機事件管控、對醫鬧群體和“網絡水軍”的打擊以及患者情緒和態度的疏導,盡可能避免醫患關系負面事件的傳播。利用正面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在群眾心中留下醫護人員良好的職業形象,對于未來的醫療事業發展和國家的衛生事業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朱桂生,黃建濱.青年醫生形象的媒介話語建構:從語言偏見到信任危機[J].當代青年研究,2018(03):12-18.
[2] 吳紅雨,江美儀.重塑中的醫生與患者媒介形象對公眾醫療認知的影響——以《人間世》等四部紀錄片為例[J].新聞大學,2020(01):86-100.
[3] 韋苗,陳春燕.我國醫療劇的特點及其醫生職業形象建構[J].醫學與社會,2016,29(05):12-14.
[4] 姚澤麟,寇靜媛.國家治理視角下的醫生媒介形象變遷——以1949—2014年《人民日報》的相關報道為基礎[J].社會科學,2018(12):70-80.
[5] 吳彤.對醫療報道中醫生角色轉變的新聞倫理思考[J].新聞世界,2014(12):181-182.
[6] 明朝.網絡環境下醫生社會形象的重塑與提升[J].中州學刊,2019(05):87-92.
作者簡介:王尊(1982—),男,重慶人,本科,助理記者,研究方向:媒體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