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較于傳統媒體,融媒體同時具備多種媒體的特征,充分體現媒體的功能與作用。在融媒體背景下,媒體新聞敘事已發生相應的變化,不僅媒介平臺更加出色,新聞文本的內容及敘事策略也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媒體新聞敘事要更加符合融媒體的需求,必須對新聞敘事策略進行創新。本文從融媒體及新聞敘事的角度入手,在分析融媒體新聞敘事特征的基礎之上,探討調整和優化融媒體新聞敘事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媒體融合;新聞敘事;新媒體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16-0169-02
融媒體發展速度日益加快的同時,新聞內容生產的范圍也越來越廣,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生產者,都需要通過不同的平臺,才能將新聞文本傳遞給廣大受眾。不同的媒介,在敘述方式上也存在差異。對新聞敘事策略,融媒體的要求更為嚴格。隨著高新技術的快速發展,新聞從業者需要不斷對新聞的敘事策略進行創新,確保新聞的敘事策略符合新時代融媒體的發展。
一、融媒體新聞敘事策略的主要特征
質量越高的新聞,越重視敘事策略。只有用對敘事策略,才能更加有效地將新聞文本傳遞給受眾,才能使受眾接受新聞文本。隨著融媒體的發展,媒介技術隨之改變,新聞敘事策略也不得不隨之改變,傳統新聞的形態已經被打破,新聞的敘事策略變得更加多樣化。
(一)融媒體新聞敘事的超線性
傳統媒體在組織新聞內容時,通常會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進行編排,敘事結構存在典型的線性特征。但融媒體當中的數字媒體使超文本成為可能,新聞敘事開始具備超線性的特征。互聯網信息本就具有超文本的特征,在此基礎上組織新聞內容,可以減少其他因素的干擾,同時還可以解決線性影響情節組織的問題。不管采用哪一種模式組織新聞的情節,超文本都是從多個線性及節點著手,組織新聞情節。
(二)融媒體新聞敘事的交互性
根據傳播學理論,新聞的互動性極其重要。融媒體的發展使敘事者與受眾的地位發生轉變,受眾也可以成為新聞的生產者,同時還擁有重新構建文本的權力。新聞敘事者與受眾之間的關系更加密切,而這種關系又加強了兩者間的互動。
(三)融媒體新聞發聲位置多元化
在傳統的新聞傳播模式下,編輯與記者掌握敘事的主動權,受眾的地位較為被動,敘事者通常采用第三人稱,很容易讓人覺得無趣。而融媒體新聞的聲音更多元化,敘事者可以發出不同的聲音,聲音傳遞的途徑也更多,敘事者可以在傳播新聞的同時,與受眾進行更好的溝通。除此之外,在融媒體新聞中還允許集體發聲。
(四)融媒體新聞敘事碎片化
傳統新聞敘事采用的語言通常有些枯燥乏味。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使媒體形態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出現了很多新的媒體形態,如微博等,新聞敘事也更加大眾化。以深受大眾喜愛的微博及微信為例,在傳遞新聞時,其在篇幅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信息內容有限,事實陳述可能不夠完整。便攜性是移動終端最突出的特性,但24小時不間斷的新聞更新只會讓人應接不暇,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消化吸收,網絡敘事語言碎片化的特征越來越突出。
二、融媒體新聞敘事的不足之處
融媒體新聞與傳統媒體形態最大的差別在于,融媒體在新聞敘事方面具有平民化、碎片化及多元化的等特征。上述特征必然會導致不同媒體相互融合時,出現一些需要關注的問題。
(一)新聞內容同質化
在融媒體快速發展的同時,新聞信息以碎片化的形式存在于大量的媒體介質上,過于紛繁復雜,甚至存在重復交叉的情況。此外,在信息全球化的同時,新聞源也更加公開化,同題競爭的現象也更加常見。在這樣的情況下,新聞的及時性確實得到了保障,并且從表面上看十分豐富,但大部分新聞華而不實,真正有價值的內容并不多,同質化情況十分突出[1]。以2019年我國工信部正式向電信等多家企業發放5G牌照這一新聞為例,消息傳出之后,很多媒體陸續對該事件進行報道,但是新聞內容基本類似,很少對這一信息的價值進行深度的挖掘分析,敘述的方式及敘事策略明顯缺少變化,讓受眾讀來倍感乏味。
(二)精準度普遍偏低
在報道融媒體新聞的過程當中,需要多個主體共同合作參與,提供大量的碎片化信息。新聞發布時通常采用匿名的方式,由于新聞信息量太大,覆蓋的范圍過于廣泛,質量方面的控制力度明顯不足。部分網絡媒體為單方面提升新聞本身的吸引力,一味追求時效,并未對內容進行嚴格的審核,有的刻意夸張事實,甚至有意制造虛假的信息,導致新聞內容嚴重失實。如2019年10月,多家媒體報道新聞稱,國內破產房企已達408家。人民法院網確實在2019年發布了大量關于房企破產的文書,但事實是約410份。經媒體炒作后變為408家房企破產,可見新聞內容嚴重失實,而類似的信息在融媒體新聞當中并非個例。
(三)出現“信息繭房”現象
在移動互聯網的大背景下,移動端在獲取新聞時,一般以個人喜好及社交需求為出發點。融媒體大量碎片化的信息在為受眾提供豐富新聞的同時,也導致受眾被大量的信息淹沒,甚至出現“信息繭房”的現象。當前融媒體新聞平臺大范圍通過數據計算迎合受眾。新聞首頁往往具有極其鮮明的個人化特征,甚至完全以受眾的喜好為依據提供新聞信息,受眾完全沉浸在以自身興趣為主導的虛擬新聞環境當中,逐漸喪失應有的思維判斷能力。在部分社交平臺上,虛擬的社交圈通過關注、轉發等行為,逐漸形成強烈的群體意識,引導和加強群體當中其他成員的行為及態度。受眾在看待評價新聞事件時極化現象十分突出,群體認同的聲音被無限放大,進而對其他成員的情緒及新聞輿論造成干擾。
三、融媒體新聞敘事策略的創新
(一)深度挖掘新聞價值,創新新聞敘事形式
融媒體新聞信息的同質化已經無法避免。在這樣的情形下,要盡可能考慮受眾的體驗,對敘事的內容及形式進行創新,同時結合圖像與影像兩種媒介,使視覺化新聞的表達更加豐富,同時充分挖掘新聞的價值,進一步提升新聞信息的吸引力。通過圖像媒介強化視覺化新聞的表達,最常見的方式有兩類。一類是圖片新聞,另一類是數據新聞。為適應融媒體新聞的傳播需求,很多媒體紛紛結合大數據技術,創新新聞敘事策略,改變新聞敘事形式,這一做法顯然與融媒體未來的發展趨勢不謀而合。如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發后,新京報網、百度、搜狐、新浪等國內多家媒體,一直采用數據新聞的方式,對疫情發展的情況進行跟蹤報道,從而幫助廣大受眾更好地掌握與疫情相關的信息,做好各項防疫工作。當然,在運用現代技術的同時,專業媒體還必須充分考慮數據運用的需求,建立一套數據運用的常規機制,打造出一支專業的優秀團隊,在新聞傳播中真正發揮數據的作用。
(二)在新聞敘事中引入多種媒體
隨著受眾需求的變化,傳統新聞的傳播模式顯然已經難以滿足現實社會的需要。引入多媒體對更快地實現新聞傳播,具有積極的作用及價值。特別是時政類新聞,傳播時一定要更快、更準、更穩。可以通過微信等不同的媒體更快地轉發時事新聞,從而顯著提升新聞傳播的效率。以2020年6月21日發生在我國的日食奇觀為例,大量媒體在報道時,都采用了多媒體技術。用大量的圖片,加上現場拍攝的視頻,再次重現日食發生時的情形,給受眾帶來身臨其境的感受。除此之外,在報道新聞時還可以嘗試運用多媒體技術,加入超鏈接及超文本,使新聞內容更加豐富。要從新聞敘事的風格入手,讓敘事者和多媒體更好地進行互動,充分發揮不同媒體的優勢,進一步提高新聞傳播的效率。
(三)對新聞故事的情節進行創新
在媒介技術發展的同時,新聞報道的形態同樣也在發生變化,但新聞傳播仍然需要注意新聞內容的質量,新聞傳播的效果取決于質量。在創新故事和情節的同時,必須充分考慮傳播媒介的形式,不同的媒介形式,其內容與故事也存在差異[2]。以傳統報紙為例,傳播新聞的過程當中無法和受眾進行互動,所以,線性情節結構對紙類媒介而言必不可少。但對融媒體而言,線性情節已經被消解。融媒體新聞敘事將不同新聞進行融合,從超文本著手,同時將超鏈接作為敘事的主要文本,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對新聞內容的轉換。借助融媒體還可以打破傳統的敘事體系,重新構建新聞敘事的所有符號。在上述過程當中,可以運用資料庫重新整合符號單元當中不同的元素,還可以采用互文性的敘事模式提取其中相同的元素,實現相近元素之間的重組,從而拼接成新的故事。在現代社會當中,很多傳統媒體為了能夠在新的媒體環境當中謀求更好的發展,都會努力地創新節目形式。在傳播新聞或節目時,也會根據平臺的特征,從不同方面進行宣傳。但是不同的媒體平臺存在差異,新聞傳播形式也存在顯著的差別。篇幅長短不再是融媒體平臺當中新聞傳播的重點,必須根據傳播的需求對新聞內容進行分解。除此以外,部分短視頻也深受大眾喜愛,收視率與點擊量也更可觀。
(四)豐富新聞敘事框架
不同的媒介,不宜采取相同的敘事方式。例如,漫畫在傳播時通常會以框架的形式呈現故事,而電影、電視在表現故事時一般采用鏡頭的形式。很多融媒體在報道新聞時,往往傾向于采用一種技術,所以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新聞從業者在傳播融媒體新聞時,通常會采用新的媒介技術,而近些年興起的VR(虛擬現實)技術,已經在融媒體傳播中得到了廣泛運用。除運用新興的媒體技術外,新聞從業者還要積極地對媒介形式進行創新,全面提高新聞傳播的效率。只有提高技術水平并且在新聞工作中運用技術,才能將更多的信息融入新聞報道。只有新聞信息實現了相互融合,新聞敘事的框架才會變得更加豐富。
四、結語
必須對新聞的內容和形式進行創新,并在此基礎上,通過不同的渠道,獲取更多受眾的關注,以滿足受眾的需求為導向,融合不同媒體的優勢,搭建高效的互動平臺,構建全媒體獨有的信息話語體系,充分挖掘新聞本身的價值。這同時也是新聞從業者在開展新聞傳播工作時需要考慮和把握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譚璇月,谷松林.融媒體時代新媒體敘事策略創新探討[J].中國報業,2019(10):26-27.
[2] 楊夢婷.淺析融媒體時代的新聞敘事策略[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08):168.
作者簡介:湯秋黎(1978—),女,浙江蒼南人,大學學歷,記者,研究方向:記者采編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