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久以來,國內學者在解讀和使用“輿論”這個新聞學基本概念時存在諸多不同的看法,尚未形成一個能被普遍認可的定義。具體來說,是在有關輿論主體、客體與本體的范疇問題上有紛繁多樣的闡述。對此,筆者梳理國內學者對輿論的定義,將輿論的概念拆解為主體、客體和本體三個部分,對各個部分的爭議進行有針對性的提煉總結,然后在全面考量各家看法的基礎上對此進行一一辨析,提出自己的觀點,以期對我國未來的輿論研究有所幫助。
關鍵詞:概念辨析;輿論主體;輿論客體;輿論本體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15-0087-02
一、引言
“Public Opinion”這個詞在19世紀中后期傳入中國,直到預備立憲啟動后,“輿論”的概念才在中國社會流行開來。隨著國內對“輿論”學理探討的日趨深入,其概念意涵被專業辭書相繼收錄[1]。直至今日,國內學者對輿論的闡述紛繁眾多,但始終尚未形成一個能被普遍認可的定義。美國學者哈伍德曾通過梳理歷史文獻,整理出了有關輿論的50多條定義。本文收集了國內近代以來諸多學者的觀點,從中歸納出較為突出的爭議與分歧點,對此進行辨析探討,以期有助于未來的輿論研究。
二、國內學者對“輿論”概念的表述梳理
國內最早單獨以“輿論”作為主題發表的文章是徐寶璜在1920年發表的《輿論之研究》。文中寫道:“輿論者,在社會上占多數之關于公共問題之自由的意見也。”這一定義對輿論的概念進行了初步界定。此后,國內學者亦樂、劉建明、時蓉華、甘惜分、項德生、喻國明等相繼就輿論如何表述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但由于諸位學者的思維方法、判斷標準等的不同,對輿論下定義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對此,為了更加清晰地梳理輿論的概念,筆者將其拆解為主體、客體、本體三個部分,對其爭議點逐一進行辨析。
三、輿論主體的界定
對于輿論主體的界定,主要的爭論點在于是全體社會成員還是一定條件下的成員?所謂“多數人”的量級如何界定?以及少數人的意見是否排除在外?
(一)爭論一:輿論主體是社會全體成員還是一定條件下的成員
大多數學者對輿論主體的表述都使用了“大多數”這一模糊的量詞。有些學者在主體前加了一些限定。陳力丹認為輿論主體應具備表達意見的自主性,如政府機關、企業等社會集團就不能看作是輿論主體;劉建明認為輿論主體需要具備權威性;甘惜分認為輿論主體的成員需要滿足經濟或政治地位基本相近這一條件;與上述學者相反,亦樂則擴大了“多數人”的范圍,強調輿論主體不應只限于享受公權資格的“公民”,而應包括社會上的全體成員。
誠然,輿論主體若不能夠自主發表意見,其發出的意見也就沒有參考價值。但在社會實踐中,人們在感知輿論時并不能清晰地辨別出該意見或態度是否出自一個言論自主者。因此,筆者認為“能夠自主表達意見”不能作為界定輿論主體的一個標準。其次,輿論主體不應有政治地位、經濟地位上的等級差別。如果輿論限于一定階層內,那么就不能代表廣大民眾的聲音。因此筆者認為,社會全體成員發出的聲音都應被納入輿論的考量范圍。
(二)爭論二:“多數人”的數量如何界定
既然社會全體成員發表的意見都能成為輿論內容的考量,那么應該以什么標準評判總體的輿論方向?儲玉坤、劉國楨、張友漁等眾多學者認為應把“多數人”的意見作為判定標準。但“多數”這一量詞是一種主觀、模糊的描述,每個人基于生活經驗的不同,對“多數”有不同的衡量。
對此,我們可以參照數學領域一個著名的關于比例劃分的理論,即起源于畢達哥拉斯學派的“黃金分割”理論。“黃金分割”將0.618視作最完美和諧的比值。若某部分達到了全部樣本的61.8%,就可以將之視為在整體中起到關鍵性作用。將之應用到輿論概念中,也即若持某種意見的人數能達到總數的61.8%(約2/3),就能將之視為主導性輿論。如此一來,就能把模糊、主觀的“多數”轉化為明確、客觀的量級。
(三)爭論三:少數人的意見是否排除在外
學者張友漁特別指出“輿論是把少數人排除在外的社會多數人的意見”[2]。那么輿論是否只包含多數人的意見,而把少數人的意見排除在外呢?筆者認為答案是否定的。從輿論的演變過程來看,輿論在發展過程中必然有多種意見并存的情況。生活中發生的輿論不是像理想狀態中那樣有明晰、可辨認的聲音,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才是常態。粗略地把占比最大的相似意見稱作輿論,而把與之不同的聲音排除在外,是一種以偏概全的做法。即使某種意見只有“少數人”持有,也要承認其存在的合理性,這才是輿論民主思想的體現。
四、輿論客體的界定
對于輿論客體的界定,主要的爭論點在于是否應包含私人問題?以及具有爭議性是否應作為判定的標準?
(一)爭論一:是否應包含私人問題
大多數學者用“社會事態”“社會現象”等詞語來籠統概括輿論的客體。李廣智則對其作了進一步的限定,認為輿論客體需要“涉及個人利益”[2]。項德生認為輿論客體需要具備“人們普遍關心”的性質[3]。亦樂與徐寶璜兩位學者的看法相似,前者認為輿論客體應是“社會問題,或有社會影響的私人問題”[4],后者認為輿論的客體應是“公共問題,或對社會影響甚大的私人行動”[5]。
縱觀上述學者的觀點,筆者認為輿論的客體不能橫向靜態地去判定。由于所處年代的社會環境、科技發展程度的不同,輿論的客體也隨之不同。在網絡不發達的年代,只有涉及公共利益的事件才能引起社會大部分成員的注意。而隨著網絡傳播的快捷,人與人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不管是公共事務還是私人事務,是政治問題還是社會問題,只要具備足夠的話題性,就能吸引大多數社會成員的關心,發酵成輿論事件。
(二)爭論二:具有爭議性是否應作為判定的標準
喻國明認為輿論客體應是“近期發生的、為人們普遍關心的某一爭議的社會問題”[6]。當然,“爭議性”是輿論的重要特征。但是不具爭議性質的就不能稱為輿論嗎?筆者認為,即使是爭議不大的問題,只要社會上表現出一定規模的意見和情緒,并發展成一種或幾種明顯的趨向,都應被視為輿論的客體。若只觀察爭議性較大的輿論客體,不利于察覺公眾細微的情緒,從而阻礙輿論引導。
五、輿論本體的界定
對于輿論本體的界定,主要的爭論點在于未經表達出來的信念、態度和情感是否為輿論?以及輿論是否都應具有一致性?
(一)爭論一:未經表達出來的信念、態度、情感是否為輿論
對于輿論的本體,陳力丹認為輿論是信念、態度、意見和情緒表現的總和,包括公開的意見和尚未表達成意見的情緒流露[7]。那么,未經表達出來的信念、態度、情感是否應隸屬于輿論范圍呢?
社會輿論需要能夠被社會成員感知,這就要求它需要經過公開的表達。民意一般是指較大范圍內的民心傾向,有顯性形態和隱性形態。尚未表達出來的隱性形態的民意需要通過民意測驗或出現了違背民意的事件后才能被社會感知。因此,筆者認為像信念、態度、情感這種不能被人直接感知到的只能稱為“民意”,不屬于輿論的范圍。“民意”通過語言或其他方式公開表達出來后,才轉化成為“輿論”。
(二)爭論二:輿論是否必須具有一致性
不少學者認為的輿論的本體應該具有“一致性”。例如,孟小平認為輿論應“具有一定的一致性”[8],李廣智認為輿論是“自由表達的意見的共同趨向”。而學者楊張喬認為輿論應兼具“統一性和非統一性”[9]。那么輿論是否必須具有一致性呢?
如上所述,實際生活中發生的輿論不會如理想狀態那般明晰,眾說紛紜才是常態。輿論大部分時候都處在不斷變化發展中,歷經了產生、演變、穩定的過程。僅談輿論的“一致性”,是就輿論發展到成熟地步這一靜態階段而言。因此筆者認為,“一致性”只是輿論演變的階段性特征,而不能囊括其全部特征。如果僅考慮輿論發展最終呈現出的“一致性”,則無助于對輿論實際工作的指導。
六、結語
國內學者對輿論的主體、客體、本體的界定持多種意見,至今無法對“輿論”下一個普遍認可的定義。筆者認為,不能單純地比較不同時代的輿論定義的孰好孰次,因為不同年代的社會環境、科技發展情況等不盡相同,我們應用縱向歷史的眼光去看待這個問題。人類的知識總是無限接近真理,當下得出的結論也不一定適用于未來。輿論的范疇應隨著社會生活的變遷而作出相應的調整。一個概念或理論只有主動去適應時代,才能保持長久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 段然.“輿論 public opinion?”:一個概念的歷史溯源[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9,26(11):94-110+128.
[2] 李廣智.輿論學通論[M].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9:22,26.
[3] 項德生.輿論與信息[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5,9.
[4] 黃天鵬.新聞學名論集(第二版)[M].上海聯合書店,1930:238-257.
[5] 徐寶璜.輿論之研究[J].北京大學月刊,1920,01(07):105-108.
[6] 喻國明.中國民意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277.
[7] 陳力丹.關于輿論的基本理念[J].新聞大學,2012(05):6-11+21.
[8] 孟小平.輿論學:揭開公共關系的奧秘[M].中國新聞出版社,1989:36.
[9] 楊張喬.伸張自我的藝術——輿論社會學[M].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8:5.
作者簡介:肖佳琦(1996—),女,浙江臺州人,碩士研究生,從事網絡與新媒體、輿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