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從網絡青年亞文化視角入手,基于費爾克拉夫的批評話語分析框架,對嗶哩嗶哩彈幕網五四青年節的宣傳片《后浪》進行分析,探尋由此建構的話語背后的社會文化形態,分析主流意識形態如何嵌入網絡青年亞文化,思考兩者之間能否實現“雙向破壁”。
關鍵詞:網絡青年亞文化;主流意識形態;批評話語分析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15-0221-02
一、研究背景
“青年亞文化”是既定社會階層結構中,具有挑戰性和“反常”色彩的新興社群或生活方式[1]。隨著互聯網與媒介技術的發展,青年亞文化群體憑借其對新技術的親近感和對新媒介環境的快速適應能力,在新媒介的使用中占據主導地位,進行各類文化實踐,使得網絡青年亞文化蓬勃發展。
網絡青年亞文化群體的壯大,對社會文化形態的演變產生了重要影響。一方面,青年亞文化群體開展的各種創新性文化實踐,使得青年亞文化影響力日漸增大,不斷向主流文化滲透。另一方面,其崛起受到權威主體的關注。以年長者為代表的權威主體開始向青年群體靠攏,學習年輕一代熟悉的話語表達方式,生產出更具創新性、吸引力的文化產品,在潛移默化中向年輕群體傳遞主流文化。
2020年五四青年節前夕,嗶哩嗶哩彈幕網(下文簡稱“B站”)聯合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等6家主流媒體發布宣傳片《后浪》,旨在向青年群體傳遞一種面向未來、開放積極的價值觀。該宣傳片在B站上線1天,觀看次數達770萬次,獲得101萬次點贊、13萬條彈幕,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也被廣泛轉載,引發熱議。
這是一次權威主體通過建構話語,向青年亞文化群體傳遞主流意識形態的文化實踐,其引發的巨大反響體現了代際文化間、主流文化與網絡青年亞文化間的互動。本文認為基于費爾克拉夫的批評話語分析框架對《后浪》進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網絡青年亞文化與主流文化形態的互動關系,對緩解圈層矛盾、促進社會整合有重要意義。
二、費爾克拉夫批評話語分析框架
批評話語分析是一種跨學科研究視角,它在20世紀80年代作為一個術語出現,由諾曼·費爾克拉夫、凡·戴克等語言學家提出。1992年阿姆斯特丹會議后,逐漸發展為一種思潮,在21世紀得到迅速發展。
批評話語分析并不是具體的語言分析方法或理論,而是一種審視隱藏在話語背后的社會問題的理論。它的主要分析對象是以語言為主要形式的社會交往活動[2]。其目的是通過語言分析,揭示被人們視為理所當然的實踐背后的權勢關系和意識形態,以及社會結構、價值體系等如何通過話語體現或投射出來。
費爾克拉夫在系統功能語言學的基礎上,提出一種批評話語分析的理論范式,即三維分析框架。他認為話語分析應在文本、話語實踐、社會文化實踐三個向度展開。在文本層面,對文本內容與形式進行語言學分析;在話語實踐層面,重點關注文本的生產和消費過程;在社會文化實踐層面,則需要結合社會結構分析權力和意識形態的作用過程[3]。費爾克拉夫將這三個層次稱為“描述”“闡釋”與“解釋”。
費爾克拉夫認為媒體話語是社會語言的重要內容,他將上述三向度的分析方法應用于媒體話語分析中,逐層解析其中的社會文化因子。其分析理念與思路是本文對短視頻《后浪》進行“描述”“闡釋”和“解釋”的重要依據。
三、《后浪》的批評話語分析
本文將依托費爾克拉夫的批評話語分析框架,對《后浪》做如下探討。在文本層面,從詞匯選擇、語氣與情態及文本結構方面描述其語言特征;在話語實踐層面,分析其生產與傳播實踐;在社會實踐層面,結合具體社會語境對宣傳片進行解釋。
(一)文本分析
在實際研究中,話語批評分析主要涉及語類、名詞化、及物性、情態等。但并非每個研究都要對語篇中的每一語言成分進行分析,只需重點分析具有社會意義的部分。因此,本文選擇從詞匯選擇、語氣與情態以及文本結構三個方面對《后浪》的演講詞進行分析。
1.詞匯選擇。批評話語分析認為,詞匯的選擇能體現文本生產者的立場、態度及價值觀念等,媒體通常采用不同的詞匯選擇策略傳播特定的意識形態。
在《后浪》的演講詞中,出現頻率較高的名詞有“現代”“世界”“國家”等。上述名詞奠定了宣傳片宏大的敘事基調,反映了敘述者所關注的議題,如“發展文化”“面向世界”“步入現代化”等,引導受眾重塑對外部世界或現實社會的想象。而“自由”“年輕”“自信”等形容詞的使用,一方面表達了敘述者對當下青年群體開放包容的心態及創新精神的認同與贊美,另一方面又傳遞了對青年一代的要求和期待。
2.語氣與情態。系統語言學認為語言具有表意、人際和篇章三大功能,其中人際功能是指語言具有表達講述者的身份、態度等功能,具體包括語氣系統、情態意義等方面的內容[4]。
宣傳片《后浪》中的講述者何冰,以年長男性的形象出現,在此次演講中多用陳述語氣,展現出一種客觀、冷靜看待多元青年文化的態度,以及與青年群體進行平等對話的姿態。同時,使用如“那些抱怨一代不如一代的人應該看看你們”“奔涌吧后浪”等祈使句,呼吁年長者主動理解、包容日益崛起的青年文化,激勵青年群體持續發力,表達了對代際文化友好互動的期望。而演說中“就能”“應該”等情態動詞的使用,增強了語氣,使演說在情感上更具感染力。
3.文本結構。語篇內部內容的安排也能體現文本生產者的目的和立場。文本生產者可凸顯、強化要傳達的信息,使其“前景化”,或者忽略、隱匿與主流相悖的部分內容,使其“背景化”,從而引導受眾遵循特定的方式或標準解讀文本。
在宣傳片《后浪》中,講述者著重描述了近年來我國經濟、文化發展的豐碩成果,如“科技繁榮、文化繁茂、城市繁華”等,感嘆新時代的年輕人能盡情享用文明成果,擁有選擇的權利,如“自由學習一門語言”“去遙遠的地方旅行”等,展現了生活富足、積極向上的青年群像。這里被“前景化”的信息是當下中國的青年人“不再憂傷迷茫”,而青年人面臨的生存壓力、精神困境等則被“背景化”了。因此,正能量逐漸嵌入青年群體。
(二)話語實踐分析
B站在5月4日前夕發布《后浪》,這是一次面向“90后”“00后”青年群體的青年節獻禮策劃。該宣傳片的素材主要來源于有一定粉絲基礎且對粉絲具有正向影響力的B站UP主(在視頻網站、論壇、ftp站點上傳視頻音頻文件的人),是過去一年中B站熱門視頻的畫面集錦,滿足了受眾的需求。
其傳播主體的構成較為復雜,既有嚴肅的黨報和旗幟性網站,也有市場化報刊、網絡新聞平臺,揭示了話語的深層講述者不僅僅是B站這個商業化的新媒體平臺,而是在意識形態宣傳領域扮演重要角色的媒體“聯盟”。
B站與多家媒體的合作,實現了《后浪》的多渠道、跨平臺傳播。5月3日16時50分,B站發布網絡版視頻后,中國青年報、澎湃新聞等主流媒體相繼轉載,人民日報、公安部新聞宣傳局等政務號也進行了轉發、評論。該視頻還于當日18時48分,登陸CCTV1,在《新聞聯播》播出前兩分鐘放映。五四青年節當天,各類區域媒體、垂直類公眾號持續跟進,引發熱議。此次由商業網站與官方媒體聯手策劃的傳播活動構成了一起“媒介事件”,在快速傳播和廣泛討論的過程中,達成了向青年受眾傳遞主流價值觀的目的。
(三)社會文化實踐分析
1.被吸收的青年亞文化。本文認為《后浪》事件本質上是一次主流文化對青年亞文化的互動、吸收甚至“收編”。在新的傳播生態中,青年亞文化對主導文化的抵制,漸融于網絡亞文化自我表現、盛大狂歡的精神氣質中,其結果是網絡青年亞文化群體逐漸接受主流價值觀念和規則秩序。[5]如Alfred數據室抓取了《后浪》在B站評論區的30666條評論,進行情感極性分析,發現B站用戶對該宣傳片的評價大多是正面積極的。
另一方面,B站聯合主流媒體推出《后浪》,也是其主動“擁抱主流、尋求認可”的又一次嘗試。在過去2年內,這個傳統的網絡青年亞文化社區不斷嘗試去除“二次元”等亞文化標簽,期望“出圈”以吸納更多用戶。尤其是在美國上市后,B站開始采用以增長用戶為核心的商業策略,如鼓勵用戶創作娛樂、生活類內容,收效顯著。2019年第4季度,B站平均月活躍用戶達到1.3億人,同比增長40%。
2.被遮蔽的青年群體。有研究者對《后浪》的內容進行分析,通過逐幀截屏,統計得出該宣傳片中共出現了45位年輕人的形象。他們多是來自旅行、娛樂等領域的知名UP主,而僅有3幀畫面出現了醫護形象,構成中國青年主流群體的工人、教師等則不見其蹤影。
結合上文的文本及話語實踐分析,可以發現該視頻展現的是現代城市文明中最光鮮的一面:自由、平等、繁榮、多元……它呈現的和想要對話的對象僅僅是處于城市文明體系中的年輕人。而打工者等處于城市邊緣地帶的青年群體,以及城市之外廣大農村地區的年輕人,則被隱匿在了激情澎湃的宏大敘事中。
四、結語
《后浪》的傳播本質上是一次話語事件,逐漸向主流文化靠攏的B站以及6家主流媒體等權威主體,期望通過《后浪》構建承載主流意識形態的話語,向以年輕人為主體的受眾傳播主流價值觀。
鑒于青年亞文化具有天然的“對抗”主流文化的特性,網絡青年亞文化群體不可能全盤接納或吸收權威主體灌輸的主流文化。但受新媒介技術及商業主義邏輯的影響,青年亞文化對主流文化的“對抗”將逐漸被較為溫和的“協商”替代,主流文化也應以更包容開放的姿態擁抱網絡青年亞文化群體。
參考文獻:
[1] 平章起,魏曉冉.網絡青年亞文化的社會沖突、傳播及治理[J].中國青年研究,2018(11):35-41.
[2] 辛斌,高小麗.批評話語分析:目標、方法與動態[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3(04):1-5+16.
[3] 紀衛寧,辛斌.費爾克勞夫的批評話語分析思想論略[J].外國語文,2009,25(06):21-25.
[4] 紀玉華.批評性話語分析:理論與方法[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03):149-155.
[5] 張寧.消解作為抵抗:“表情包大戰”的青年亞文化解析[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6,38(09):126-131.
作者簡介:彭妍(1997—),女,湖南長沙人,中國傳媒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