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文超
摘要:現代學徒制是一種深度的產教融合,體現企業行業在職業教育育人的深度參與與主體地位,起源于德國的雙元制,但具有中國職業教育體制機制特色與實踐基礎;本文通過實踐探索,全面總結了現代學徒制的核心內涵與經驗舉措,提出了7個關鍵要點,具有現實應用價值。
關鍵詞: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教育理論;實踐
0 ?引言
現代學徒制就是將傳統的師帶徒模式與現代職業教育理念相結合,既體現技藝傳承的形式,也體現職業教育過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中提到[1]:“在有條件的企業試行職業院校和企業聯合招生、聯合培養的學徒制,企業根據用工需求與職業院校實行聯合招生(招工)、聯合培養。”建立現代學徒制是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是推進職教現狀的一種改革措施,能促進職業教育和社會就業融合發展,疏通和拓展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與職業成長的通道,充實我國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是提升產教融合、強化校企合作,推進工學結合、實現知行合一的有效方案;是培養工匠精神、提高實踐技能重要舉措。實行現代學徒制校企雙主體培養可以充分發揮學校和企業的各自優勢,實現資源共享,學生將獲得更多的實踐條件,節約了學校的辦學成本,有利于雙師教師培養,縮短了學生的崗位適應周期,也從實際需要培養的實用性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這些也是現代學徒制實施的必要性和優點。
2013年宜昌市制定了《宜昌市“六大千億產業”發展規劃及實施意見》, 明確提出建設千億裝備制造產業;同時發布了《關于促進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加快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建成東山機械制造產業園、江南機械制造產業園等六大產業園,在這一大的形勢背景下,由此必然產生對機械制造專業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與裝備制造業對口的機械制造及自動化專業開展現代學徒制辦學試點、創新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將十分有必要,也非常可行。
在這一背景下,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成為學校首個試點專業,同時也獲得宜昌市教育局立項建設,目前已經歷了兩年多的實踐探索,成效明顯。機電工程學院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項目與葛洲壩機械工業有限公司合作,進行聯合辦學,立足機械加工高端技能人才培養,實施雙導師、雙主體教學,學徒既是學校學生也是企業準員工。選出一批骨干教師、優秀技師組成師資團隊,校企聯合定制課程體系,實施彈性授課計劃,引入三方評價機制,使得人才培養貼合職業標準、崗位需求,以實用型實戰型技能人才培養為目標,激起了學生高昂的學習熱情。試點班級采用每學期1+1階段教學模式,學校重知識人文培養、企業重實踐技能訓練,工學交替、資源共享、條件互補,強化了機械加工類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培養內涵。目前此項試點工作,已確定為宜昌市現代學徒制試點項目,作為一種創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
1 ?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主要舉措
1.1 構建合適的培養模式
推行半工半讀、工學交替的培養模式,實行1+1的培養過程,即一個月在學校一個月在企業交替輪換進行,實行雙導師制小班化(不多于30人)辦學。在企業實習期間,企業負責安排學徒的住宿、飲食等日常生活,費用由企業承擔;依據教學計劃安排學徒工作崗位輪換并指定師傅,每崗固定一名師傅。在校期間與普通高職學生同等待遇,學院根據教學計劃安排實踐和教學經驗豐富的專業教師進行授課,傳授基本的專業理論知識和課內實訓操作。
1.2 制定彈性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
校企雙方聯合參與學徒制人才方案的制定工作,成立學徒制教學與實習指導委員會專班。企業選派技術員、技術能手參與;學院安排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實驗員參與,一共10名成員組成學徒制教學與實習指導委員會。集中召開協調會,確定人才培養方案中各模塊的初步安排,設計出簡單高效的課程體系,并分解課程標準制定任務;召開工作組及行業專家論證會。企業方面指定專班人員總結機械制造專業工作崗位的能力要求、典型的工作任務,進行項目化分解。
1.3 開展理實一體化教學
以適應職業崗位需求為導向,改革教學方法,強化實踐教學,將生產實踐典型案例融入教學設計,技藝傳承與知識傳授融合一體。推行工學結合,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相對接,踐行雙導師制,學校指定專業教師作導師,指導學生專業理論;合作單位選派技術人員作師傅,負責崗位技能傳授[3]。建設現代化的實踐技能培訓基地,把握知識能力素質三維目標,貫穿理論學習、技能實訓、崗位實踐三環節,推動做中學、學中做,理實一體,引導學徒掌握國家職業資格技能標準,獲取職業證書。核心課程中深化和完善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行動導向式教學模式,堅持“做中學、做中教”,實現教學做一體化。
1.4 構建符合學徒職業發展的實習體系
根據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結合行業的人才需求和崗位要求,認真把握崗位關鍵技能,由社、校、行、企共同研究編制實習計劃與實習大綱,共同編寫具有職業工程實踐特色的活頁式或工作手冊式培訓教材,強調實踐動手操作技能培養[4]。學院安排雙師型骨干教師對車、銑、磨、鉗工、數控加工、熱處理、鈑金制作、特種加工、熱加工、機修等工種的基本技能要求進行分類總結,企業指定技術員和熟練師傅配合提煉,按崗位編制實訓計劃,采取項目引領、任務驅動式培訓模式(如表1所示)。要求學徒至少熟練掌握2項以上的技能,并考取國家職業資格高級工證書。
1.5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學院根據學徒制試點工作基本方針,選派專業基礎和實踐技能優秀的教師擔任校內指導老師,安排相關教師進入企業實踐鍛煉或參加專題培訓,不少于5名教師參與。企業根據教學計劃安排,安排指定的師傅進入學校學習高等教育教學方法及理念,要求集中培訓每學期不少于3天時間。必要的時候可以互派教師參與理論教學和實訓教學。校企雙方對各自的師資培訓給予適當的經濟補貼,為教師培訓提供生活便利條件。企業給學徒制師傅發放一定的津貼,以提高師傅參與的積極性。建立教師和師傅考核評價辦法,由學生評議、教師自評、單位考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對表現優秀者進行獎勵公示。
1.6 改革評價模式、引入三方評價機制
以應用實踐能力為人才評定標準,改革傳統的學校單方面考評的模式,將學生自評、教師考核、師傅打分、企業考評相結合,積極構建第三方評價機制,針對學生專業學習與實習崗位技能水平進行聯合評定。理論與實操相結合,學生在實習崗位需達到國家職業資格初級工的標準,至少在一個核心崗位技能上達到中級工的水平[5]。
1.7 落實保障措施、建立全面的管理制度
根據任務分工,校企雙方需聯合制度學徒制涉及的各類管理制度,保證教學和實習的有序進行,實現學徒制開展的目標。各項制度的制定要符合企業和學校的實際情況,符合學生的切身利益,逐項商定,做到有依據、能實施、有效果。以文件的形式落實安排必要的經費開支、學生日常生活管理、教學管理細則。
2 ?研究的創新點
本研究致力于現代學徒制的理論研究,即現代學徒制的理論依據、涵義、特點、實施路徑及對策,從我院實際出發,解放思想,大膽創新,體現人才培養的雙主體、雙導師、雙身份,建立符合職業教育教學規范要求與企業生產實際狀況的彈性教學計劃,分階段開展教學,做好企業方作為主體教學的任務安排,形成“學生→學徒→準員工→員工”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6]。健全第三方評價機制,出臺符合現代職業教育要求的質量保證體系。通過教育對接產業、學校對接企業、學生對接崗位、教學過程對接生產過程,形成課程體系共建、師資隊伍共建、教學過程共管、評價標準共定、教育資源共享、校企文化共融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實行現代學徒制校企雙主體培養可以充分發揮學校和企業的各自優勢,實現資源共享,學生將獲得更多的實踐條件,節約了學校的辦學成本,有利于雙師教師培養,縮短了學生的崗位適應周期,也從實際需要培養實用性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這些也是現代學徒制實施的必要性和優點。
3 ?成果的推廣應用效果
目前該教學改革研究已經在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進行試點,取得了較好的應用效果,參與該項目實踐的學生專業理論水平以及崗位實踐技能明顯好于普通教學類別的學生。本教學成果經修改完善后,先在本校內其他專業進行推廣,再在本市內有良好的企業行業合作基礎的職業院校進行推廣和應用,試點經驗將形成成果材料供地區職業院校和企業借鑒應用。
通過本項目的實施,探索切實可行有效的現代學徒制職業教育模式,提高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使學生能夠接受校企雙元培養、獲得更多的實踐機會、掌握核心技能;學校通過試點探索可以加深職業教育研究、不斷改進職業教育模式;同時也將為企業培養出更加符合實際需求的高素質技能人才,為企業發展和地方經濟發展做出貢獻,更好地服務于宜昌市特大城市建設,特別是千億裝備制造業。
參考文獻:
[1]李想.高職院校實施現代學徒制的阻礙因素與行動邏輯研究[D].河北科技師范學院,2019.
[2]曾淑萍.基于現代學徒制培養電梯專業學生綜合能力的探索[J].現代職業教育,2017(20).
[3]田寶春,張捷.社會企業與學校協同培養人才的模式研究 ——以現代學徒制為例[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9(14).
[4]丁在明.高職教育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J].科教導刊,2015(25).
[5]付周.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科學咨詢,2018(32).
[6]徐柏權,蔡占軍.開展現代學徒制教學基地探索與實踐[J].價值工程,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