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彥馳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人口也迎來了爆發性的增長,城市軌道交通運輸能力與人們日常出行需求之間的矛盾也日益顯著。尤其在當前,城市生活節奏快,人們為響應綠色出行、節能減排、可持續發展的國策,對城市軌道交通運輸能力的要求在不斷地增大。城市軌道交通的運輸能力已成為限制城市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提升城市軌道交通的運輸能力,滿足人們日常出行的需要,已成為當今研究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城市軌道;交通運輸;提升策略
中圖分類號:U29 文獻標識碼:A
1 城市軌道交通運輸能力影響因素的研究
1.1 運輸能力
對于某一線路、某一方向而言,運輸能力表示一定時間內運送旅客的人數,包括通過能力和輸送能力。通過能力是在使用一定的車輛類型和行車組織方法下,單位時間內通過的最大列車數,主要與固定設備、線路等有關。輸送能力是在一定的車輛類型、固定設備、行車組織方法的條件下,按照現有設備和乘務人員數量,城市軌道交通系統所運送的最大旅客人數。主要與活動設備、列車定員等有關。
1.2 影響因素的分析研究
1.2.1 車站及線路的影響
車站的數量、位置及線路的設置都是影響城市軌道交通運輸能力的重要因素。如果車站數量較少,中間停站時間短,可以有效提高列車的旅行速度,如果車站數量較多,中間停站時間長,則可以吸引更多的客流,但旅行速度會減小,全周轉運行時間增多。當設計的線路單一,沒有形成交通運輸網絡,則無法與其它交通方式形成有效的聯系,無法高效的進行客流轉移。另一方面,正線、折返線、渡線的坡度、曲線半徑、道岔型號等因素對于列車的運行速度也有著重要影響。
1.2.2 軌道交通之間的信息交互影響
軌道交通系統的信息交互和實時信息共享,對于提升城市軌道交通運輸能力有著重要影響。例如,當有重大活動的舉辦時,在散場后突發的大客流會使活動地點周邊車站客流暴增,列車的滿載率會出現與平日不同的異常增大。在這時,若是車站與車站、車站與司機、控制中心與車站之間的信息交互和實時信息共享不到位,會導致控制中心無法根據現場情況合理安排列車來滿足運輸需求,運能與運量不匹配,影響整套運輸系統的運轉速度和效率,造成服務質量的下降。在地鐵上,有時會出現某個車廂異常擁擠,而其他車廂乘客稀疏的情況,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乘客對即將到站列車內各車廂的擁擠程度不了解,會造成列車運能的極大浪費,降低乘客乘車的舒適度。尤其在早晚高峰時段,會對城市軌道交通運輸產生巨大的壓力。
1.2.3 車站設施的影響
車站對交通運輸能力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售票能力、檢票能力和運輸設備的運輸能力等方面。售票能力主要受人工售票窗口、自動售票機的數量影響。檢票能力主要受閘機的數量影響,如果閘機數量充足、分布合理,則可以有效縮短乘客進站的時間。此外運輸能力還受到安檢口與安檢人員的影響,安檢速度直接影響乘客進站速度。而對于列車來說,列車車門的寬度和現有列車的生產技術也會對交通運輸能力產生影響,合理的車門寬度可以減少上下車乘客的對流沖突,使上下車乘客的數量最大化。列車的相關技術水平可以直接決定列車運行速度、故障率、制動效率、停車精度等。
1.2.4 運輸方案的影響
運輸方案主要包括列車停站時間、列車開行方案等??土髅芗能囌?,若停站時間過短,在站乘客不能全部上車,有乘客滯留站臺,則無法有效緩解車站的客流壓力,同時會對服務質量造成影響。對客流稀疏的車站,停站時間過長,則會造成時間和資源的浪費,降低交通運輸效率。不同的列車開行方案所對應的運能有所不同,在高峰時段車輛運用數不足,行車間隔過大,無法及時有效的緩解交通運輸壓力,在非高峰時段車輛運用數過多,則會造成資源的浪費。運能與運量相匹配,可以滿足乘客的出行需求,同時最大限度的降低運營成本,實現公共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2 提高城市軌道交通運輸能力的措施
2.1 設計合理的列車線路
設計合理的列車運行線路是提高交通運輸能力的重要措施。對于已有線路加以完善改造,可適當向市郊延伸,使其輻射范圍更大更廣,形成網狀分布,滿足更多人的出行,帶動周邊地區城市建設。對于正在規劃的線路要綜合考慮城市未來發展布局、人口數量、周邊公共基礎設施等多方因素,必要時留出擴建的余量。在進行線路設計時,還應注意曲線半徑、坡度等土建因素對列車運行速度的影響。
2.2 對車站的布置及內部的優化
車站位置的合理選擇與內部設施的優化可以極大提高軌道交通的運輸能力,緩解城市交通壓力。車站的選址要結合周邊客流和其它交通工具的銜接等因素共同確定。換乘站主要選在多條線路交匯處,先關鍵線路后次要線路,并且可以有效緩解周邊地面道路的客流壓力。合理的選擇出入口位置和出入站路線,避免造成出入站人員對流。另外,根據實際需求確定人工售票窗口、自動售票機和進出站閘機數量,并加快安檢效率,避免發生乘客在站廳發生積壓的情況。設置合理的上下車機制,粘貼好指引標志,在早晚高峰時段,車站增加地鐵工作人員的投入,加強值守和引導,快速有序的疏導站內乘客,避免上下車乘客出現對流的情況,以免造成危險。
2.3 對行車方案的優化
行車方案中包括運用車數量、站臺停站時間、區間運行時分、折返時間、列車運行交路等要素。其中折返時間、區間運行時分是由線路情況、車輛設備、信號設備所決定,除非進行重大的升級改造,一般不會改變。而列車停站時間是根據各個車站的客流而定,確??梢园凑兆畲蟮男蔬M行乘客的乘降作業,同時也要保證服務質量。列車的運用數量是由線路的整體客流而定,根據國家規范要求的列車滿載率,保證乘客的舒適度,同時降低列車行車間隔,減少乘客等車的時間,加快客流輸送,提升地鐵乘車的便捷性。當受實際情況所限制,列車數量不足或者線路客流分布明顯不均衡時,可以綜合線路設計情況、客流分布特征、列車全周轉時間、運營成本及服務質量等多方面因素,考慮采用大小交路套跑或者快慢車的方式。這種方式可以很好的解決客流較小區段運能浪費和客流較大區段運能不足的問題,實現運能與運量相匹配,但在客運組織和突發情況的行車組織調整時會增加復雜程度,需要綜合考慮。
2.4 技術創新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先進的技術對于提高交通運輸能力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大數據盛行的信息化時代下,完善健全列車、車站、控制中心一體化實時信息交互系統,使城市軌道交通朝著智能化的方向發展,是未來城市軌道交通的發展趨勢。通過對不同時間段內整條線路和各車站的客流量進行分析,來確定運用車的數量及合理的停站時間。管理人員可以通過列車信息的同步,及時掌握附近列車的運行情況及車站內部的客流,靈活動態的完成運輸過程中各個環節的任務。建立健全交通運輸信息共享平臺,使乘客可以準確、及時地了解列車到達時間和每節車廂的擁擠程度,便于乘客選擇進入人員較少的車廂,均衡地鐵車廂內的載客量。在保證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列車運行速度、制動能力和停站精準度等性能,加強列車運行的穩定性,提高服務質量與運輸能力。
3 結語
本文通過對城市軌道交通運輸能力影響因素的分析,總結出要從行車方案、固定設備、移動設備、科技創新等方面入手,來尋求提升軌道交通運輸能力的方向。在當代城市經濟飛速發展,城市規模逐漸擴大,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的趨勢下,城市軌道交通行業需要緊跟時代腳步,抓住發展的機遇,使之能夠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帶動城市經濟水平的提高,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朱應莉.基于地鐵軌道交通運輸能力的影響因素及其策略研究[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8(34):130.
[2]王藝儒,彭其淵,胡嚴藝.基于客流需求的城市軌道交通換乘站“人-車-站”協調研究[J].綜合運輸,2018(03):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