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夢玲
【摘 要】伴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快速發展,展現出了極強的整合能力。社會不同領域在“互聯網+”的背景下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面對“互聯網+”的新時代背景,高校師德建設必然會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高校師德建設應充分地利用互聯網技術,創新模式,更新知識,促進高校教師全面認識師德建設的重要性,利用“互聯網+”創新高校師德建設路徑。
【關鍵詞】“互聯網+”;師德建設;創新路徑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倡導全社會尊師重教。”2018年國家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把“突出師德”作為新時代師資隊伍建設的一項重要原則,要求將提高教師的職業道德素質擺在首要位置,進一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教師的師德養成作為新時代師資隊伍建設改革的重要內容。[1]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教育與互聯網的交互也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在此背景下高校師德建設達到新的高度,同時也產生了一些問題。本研究從互聯+在高校師德建設上的成效與問題,嘗試提出相應的解決思路。
一、“互聯網+”與師德的概述
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互聯網+”指的是“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提升積極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 [2]總結其特征主要包括:(1)跨領域整合;(2)組織重構;(3)開放與包容;(4)創新驅動;(5)深度互動。在“互聯網+”的背景下一切社會事務都能與之發生連接并且產生新的效應。
國內外學者對師德的定義尚未統一,學者沈紅宇認為“師德是教師的道德意識、道德關系和道德活動的總和。”[3]韋冬雪學者將師德分為“教師職業理想、教師職業倫理、教師職業技能、教師職業人格。”[4]本文將師德定義為不僅是教師的思想品德與修養,還包括專業能力、職業認同與職業情感。
“互聯網+”強大的整合功能和創新能力為高校師德建設構建了一個良好的互動平臺,增加了新的信息傳輸渠道,不斷的更新師德建設的內容、方式和環境,促進了“互聯網+”與師德建設之間的聯系。
二、“互聯網+”視域下的師德建設的機遇與挑戰
(一)“互聯網+”視域下高校師德建設的機遇
1.搭建師德建設的共享平臺
“互動與開放”作為互聯網的重要特點,有助于信息共享的最大化,為師德建設搭建了共享平臺。師德建設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的更新,傳統的傳播媒介無法滿足教師的學習,教師通過互聯網信息實時了解師德建設的發展風向、把握師德建設熱點,能及時的了解到最新的師德建設動態。此外,通過互聯網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資源尋找師德榜樣,提升自身的職業修養、職業技能,實現個人成長。
2.突破師德建設的時空障礙
傳統的師德培養模式受到時間、空間、傳播介質等因素的影響,各單位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組織師德培訓,對培訓對象而言則需要集中大段的空余時間或者花費很多時間在往返培訓路上。在課程設置上大多都是單一講授、互動性較差。這使得大多數的師德培訓效果不佳。互聯網打破了師德建設的時空限制,通過網絡發布和接收實時的信息了解到最新的資訊,用戶可以從不同的高校、不同地區乃至不同國家獲得各種信息,對于師德建設來說增加了信息來源渠道,豐富了師德建設內容。
3.創新師德建設的工作思路
從師德建設的管理者角度出發,互聯網為師德建設的帶來了極大的便利。高校利用網絡發布和組織師德建設活動,確保信息傳達的及時性和廣泛性,提高了傳統信息傳達的效率。高校通過大數據了解到師德建設的實施效果,通過網絡下沉在一線的教師與管理者之間建立起對話的橋梁,使得師德建設更加切合教師自身的需求和發展,通過不斷溝通與反饋提高師德建設的全面性與有效性。
(二)“互聯網+”視域下的師德建設的挑戰
1.“互聯網+”對高校師德培養機制提出挑戰
高校師德培養機制主要包括:師德培訓與師德建設監管兩個方面。首先,培養手段單一。目前大多數的高校師德培養方式還停留在線下集中培訓,由各高校或者具備培訓資格的單位采用講座、授課等傳統的方式。其次,培訓內容更新慢。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理論研究不斷深入,師德的內容也日益豐富。培訓大多采用紙質課本為主與少量的視頻結合,紙質課本從印刷上來看生產周期長和成本高,內容的更新速度勢必較慢,造成師德培訓內容的滯后。最后,師德培養缺乏長效監管機制。從長期上看,高校在師德培養方面缺乏長效的監管機制,具體原因分析包括:監管難度大、監管成本高、監管有效性差。在“互聯網+”的背景下高校師德培養機制問題的影響會不斷加大,對于已經適應了互聯網信息爆炸的生活方式的青年教師來說,傳統的培養方式與信息高速化運轉之間的割裂日益加大,培養手段單一、培養內容滯后、師德缺乏長效監管等負面影響加劇,會造成青年教師對師德培養的認識停留在流于形式,內容跟不上時代,師德建設的不可持續性。接受師德培養的對象產生認知偏差,大大降低師德的認同感,進而造成不良的影響。
2.“互聯網+”對師德思想根基產生沖擊
師德思想根基首先,部分教師缺少敬業精神。教師專業能力作為師德的基本內容,要求教師從教學內容、方式上對學生負責,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各學科的知識內容在網上已經有相對成熟的數據庫,每門課程的教學大綱、教案等資料已實現共享,對改善教學帶來了便利,但也存在著少部分的教師為了減少備課時間,直接下載課件與教案,缺少對課程的深入理解與學習。自身對知識不熟悉直接照本宣科,教學效果大打折扣,造成學生一知半解。其次,職業認同感降低。“互聯網+”的不斷擴張中,為師德建設提供信息共享平臺和海量的資源,同時也帶來了參差不齊的網絡訊息和惡劣的思想思想風潮,例如:純粹利己思想、金錢至上思想、垃圾文化完全違背了師德思想建設,浸染其中的教師對職業認同感和成就感產生動搖。“互聯網+”的背景下新興的知識傳播媒介變化巨大。部分學生對當前流行文化和熱點問題的認識某些程度上可能超過教師。在師生互動過程中,少部分教師未對當前流行文化追蹤可能會造成學生對教師專業性上產生質疑,降低教師的職業認同感。最后,時政觀念薄弱。部分教師對我國當前的時事政治、黨和國家的政策方針理解不深,不利于引導學生對國情的認識。特別是在互聯網信息爆炸的時代,過多的娛樂化和碎片化的內容消耗著教師的空余時間,忽略了對時事政治的認識,弱化了思想政治。在高度開放的“互聯網+”的情景下,良莠不齊的思想間的碰撞,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了師德思想根基,沖擊了愛崗敬業、為人師表、教書育人等優良品德。
3.“互聯網+”對師德建設環境造成影響
“互聯網+”打破了時空的障礙,信息空間由單向、平面、線性向全時空、全方位、全領域拓展,一方面,為學術的交流創造了一個相對開放和自由的環境。與之而來也形成了很多挑戰。首先,學術抄襲行為屢禁不止。學術研究是高校教師工作中的重要內容,學術規范與學術道德也是師德建設中的一部分。由于現階段資料收集渠道廣、成本低、時效快等特點也為學術抄襲創造了條件。少部分教師產生急功近利思想,通過剽竊他人成果或者引用他人研究未標注出處等學術不端行為來達到評職稱、升職的目的,破壞了學術氛圍造成惡劣影響。其次,集體協助與交流減少。互聯網的新內容層出不窮,消耗大量的個人時間,也加大了不同年代間的代溝。年輕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關系較好但缺乏教學與科研經驗,老教師經過長期的積累在本學科中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當集體中缺乏協助與交流時,雙方都失去了共同進步的空間。最后,師生的深度互動有限。互聯網提供了大量溝通工具,節省了溝通時間和成本。然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師生的深度互動,教師通過郵件、QQ群等方式與學生線上聯系,課后面對面的交流寥寥無幾,教師對學生的思想和學習了解不深,師生間的交流也許隨著課程的完結就結束,未能形成良好的信任關系,更遑論師德建設環境的培養。
三、利用“互聯網+”創新師德建設路徑
(一)發揮“互聯網+”優勢,引入多元的培養方式
從師德培訓實踐來看,伴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師德的內容更新加速化、豐富化。要求教師集中進行線下培訓的方式成本非常高,不利于高校和教師的師德學習,因此在信息化時代應該引入“混合式學習”采用“線上”與“線下”的學習方式結合。通過線上視頻學習、考試、答疑等突破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讓教師能夠根據自己的時間合理的安排學習計劃。師德培訓的承載媒介由傳統的紙質轉變成以視頻、音頻、電子書等方式進行更新,加快更新周期與降低成本。在師德培養監督機制方面可以采用大數據技術對師德培養的過程進行數據化監控,收集教師在師德培訓的過程中數據,根據學習過程中學習任務進度和考試答題情況進行后臺分析,對于學習進度滯后的教師提供提醒服務,對于考試不合格的教師采取重修的方式進行管理。通過大數據的技術來實現對師德培養的長期監管,保障師德培養機制的長效性。
(二)借助網絡平臺,傳承優良的師德思想
互聯網發展至今,網絡輿論的地位不容小覷。教師的師德與高校的校譽是相輔相成的,師德不僅僅影響著對教師個人的評價,也會通過對某個教師的師德評價影響到高校本身。然而高校的名譽是通過十幾年、幾十年甚至百年的努力建立起來的,若產生網絡輿論惡意詆毀高校,對于高校或者在校教師。高校應該做好網絡危機管理機制,完善危機預警、危機干預、危機善后的演練,在輿論危機爆發前把握輿論先機,避免輿論對高校和教師產生的傷害,在師德思想建設的過程中積極利用網絡輿論,通過網站、電視、微信公眾號等等互聯網方式傳播優秀的師德精神、傳遞師德的正能量。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征集師德征文,發表真實的優秀教師事跡,讓大眾了解師德的影響,樹立優秀的師德榜樣,通過榜樣的力量傳承師德的思想。
(三)加強網絡監督,營造良好的師德建設環境
互聯網為學術的交流提供了新的平臺,同時也加劇了學術抄襲與造假。政府必須重視這些問題加強師德監管制度和政策約束,教育部應針對高校制定師德行為規范準則,為師德建設的監督與管理提供制度支持。高校定期對本校教師的師德問題進行督查,發現問題要及時進行通報處罰,利用互聯網建立師德問題檢舉網站或者熱線,采用真實身份登記注冊,選擇匿名或者公開的方式進行檢舉,保護檢舉人的同時也要防范惡意誣陷,加大監督的力度。高校鼓勵校內導師制+校外導師制的方式申請科研項目,充分發揮老教師的經驗帶領青年教師快速的適應高校的工作環境,讓青年教師教學和科研更快的步入正軌。互聯網連接了不同的高校,利用慕課、網易公開課等網站上線了不同高校的精品課程為大眾提供了免費的學習資源。邀請各學科著名學者進行線上講座分享,打破傳統的知識傳播壁壘,營造一個良性互動的師德建設環境。
四、結語
“互聯網+”與教育的碰撞為高校師德建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面臨了許多挑戰。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滲入,高校師德建設與互聯網的跨界整合是必然的,高校發揮互聯網優勢讓師德建設緊跟時代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文濤.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師德建設與師資隊伍建設[J].中國集體經濟,2019(18):122- 123.
[2]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EB/OL].[2015-07- 04].http://news.xinhuanet.com/info/2015-07/04/c134381656.htm.
[3]沈紅宇《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概論》,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3 頁.
[4]函韋冬雪:《高校師德修養實用教程》,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67 頁.